高考填志愿,大學和城市哪個更重要?幾乎每一年高考之后,這個話題都會爭論不休。 我的觀點可以用一句話簡單粗暴地概括:學霸選學校,學渣選城市,如果純為找工作沒必要出國。 01. 如果你是學霸,沒什么好說的,肯定大學優先,能上985,哪怕是山旮旯也應該去,能上211,寧去二線也不去一線上普通高校。 怎么說呢,真正牛逼的大學,不太care地理位置,中科大在合肥,哈工大在哈爾濱,哈弗、MIT在波士頓郊外,都不算大城市,牛津、劍橋、普林斯頓、康奈爾甚至在小鎮上,但都不影響這些學校成為一流名校。 對學霸來說,能上一流學校,除了學到過硬的知識和本領,更重要的可能是校友資源,名校之所以成為名校,往往是因為某些行業具備泰斗級的影響力,并據此培育出樹大根深的校友資源。比如,北大、人大、上海財大之于金融行業,華科大、電子科大、北航之于IT行業,建筑老八校之于規劃和建筑行業。 對學霸來說,更值得追求的是封閉式的校友資源,而不是開放式的城市資源。 02. 對學渣來說,可以考慮“城市優先”的策略,寧愿上差一點的大學,也要去到大城市。當然,本文說的“學渣”不一定真的是學渣,而是特指上不了211大學的學生。 在中國,如果一所大學不在211陣營,那基本上沒有多大光環效應,學生以后考研、找工作,主要得自力更生了。這個時候,選一個好城市,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個好的城市,就是一所優秀的社會大學。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城市呢?當然是大城市,不大不去。 有條件當然去北上,想用最頂級的城市資源,其次廣深寧杭和天津、重慶,然后是省會城市,或者大連、青島、寧波、廈門這樣的計劃單列市。最差也得去沿海三大經濟圈的衛星城,比如蘇州、無錫、佛山、東莞、珠海等等。 大城市是先進技術、先進文化、先進資訊的聚集地,在大城市生活,能夠第一時間感知到世界脈搏,對小城市保持“時差優勢”。非名校學生的校友資源差,就得靠實習去積累經驗和人脈,大城市遍地都是大企業,實習機會是小城市遠遠不能比的。 還有一類城市也很不錯,像武漢、南京、西安這幾個城市雖然只是省會城市,因為積聚了超多名校,科教氛圍濃厚,去這些城市讀書,不比廣深差。例如,武漢有7所211大學,而且建立了“七校聯盟”,彼此之間可跨校輔修第二學位,如果去武漢上學,即使不是名校,但也能占名校的光。 另外,在選擇城市上也要注意城市的產業結構,比如文科生的最佳去向肯定是北京,因為北京是文化中心,擁有全國最多的文化類就業機會,就連互聯網公司也存在大連的文科生崗位。 如果你是工科生,那珠三角可能是更好的選擇,畢竟那里是世界工廠,華為、中興、大疆、格力、TCl、美的這些龍頭企業,給工科生提供了全國最多的就業崗位。 03. 第三個問題,如果上大學純粹為了找一份好工作,或者說就是為了升官發財,真覺得沒必要去國外。 正所謂30年河東,30年河西,如今,海歸遍地都是,在人才市場早就沒有過去那么吃香了。更何況,出國讀書幾年,還會錯過很多東西,一是不利于國內人脈的建立,二是見不到很多新生事物。 比如,這幾年中國的互聯網創新已經領先全球,共享單車、網絡直播、短視頻都是中國特色,如果去國外常住,很可能就錯過這些新生事物,然后在觀念上就落后了。 再舉個例子,同樣干金融,你常青藤畢業的去陸家嘴找工作,還真不一定比北大或者上海財大有優勢。畢竟,常青藤名校在國內的校友資源,哪里比得上在國內根深葉茂的985高校?除非,你有留在國外工作的打算,但新移民往往很難融入國外的高端圈層。 當然,如果你的目標是學術研究,國外名校肯定有人家的優勢,特別是基礎科研這一塊,國內高校和人家有差距,這一點要承認。 所以,如果一定要去國外上學,首先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后想過什么樣的生活。 04. 說一句總結的話,我比較傾向于認為,人在什么年齡段就做好這個年齡段該做的事情,不要太追求超前性,給人生留一點未知和遐想,往往可以蓄積更多的生命能量,發展后勁也更足。 該以學業為重的年齡,就集中精力搞好學習,不要過早地學人家混社會或者到處旅游,然后美其名曰“長見識”。 要知道,沒有過硬的本事作為前提,再多的見識也是一文不值。 (編者注:本文觀點僅供參考!原標題《學霸選學校,學渣選城市,只為找工作沒必要出國》)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