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愚園路歷史風貌區,到上生新所,再到武夷路上的老洋房、湯山村……長寧區新聞辦為大家推薦新華路街道、江蘇路街道、華陽路街道的人文行走路線,這三條線路串聯起來正是新華路、愚園路和武夷路。微風輕拂的夏日,一起去看看這里還藏著哪些美景吧~ 新華路街道 行走人文新華,感受海派文化 新華路 外國弄堂 番禺路浮雕群 幸福里 鄔達克紀念館 孫科別墅 上生新所 新華路地處長寧區東側,老洋房聚集,人文氛圍濃厚,素有人文新華之稱。道路兩側梧桐成蔭,春夏時節綠意盎然。 外國弄堂 新華路393弄,是一條馬蹄形弄堂,里面聚集了數十座風格迥異的花園洋房,雅號“外國弄堂”。 番禺路浮雕群,在新華路番禺路路口。淺浮雕嵌在圍墻上,引人入勝。 幸福里,位于番禺路381號。2015年之前,幸福里曾是一個封閉式的破舊廠房。改造時把園區的圍墻打開,重塑了一個敞開的街區。因此處毗鄰幸福路,故命名為“幸福里”。 鄔達克紀念館,位于番禺路129號,陡峭的石板瓦雙坡屋頂巍峨聳立,兩端是高聳的磚砌煙囪,南立面設有對稱的山墻造型。從本白的墻面、褐色的石瓦、黑褐色的外露木構架到紅褐色磚墻,色彩協調,層次豐富。建筑底層有哥特式三連列窗和圓拱形大門,二層是折線型凸窗。曾經的花園和廣闊的空地,已成為如今的學校操場和熱鬧的馬路。 孫科別墅,位于番禺路60號。孫科別墅非常有特色,貝殼形拱門、尖券門廊、螺旋立柱、魚鱗狀外墻飾紋,八角形和圓形轉角廂房,精工細作的柚木樓梯和使用柳桉木鑲嵌的席紋地板,讓整棟建筑擁有了巴洛克古典大宅的美感。 上生新所,位于延安路1262號。土地被建造為連體住宅和花園住宅,鄔達克任總設計師,并把建筑群分為了十種不同的風格。 2018年5月,上生新所重新揭開面紗,向公眾開放。 江蘇路街道 百年愚園,紅色足跡 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 錢學森舊居 愚園路歷史名人墻 布爾什維克編輯部舊址 上海市首家專門針對風貌區開設的市民閱讀點 愚園路919號 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 愚園路歷史風貌區閱讀點是一間50平米左右的文化場所,是閱讀愚園路相關文獻、獲取游覽導引和文化交流等公共服務的綜合平臺。為居民提供多方位的圖書、文字、圖片、影像及宣傳資料等,內有各類圖書139冊。 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愚園路1032弄111號 錢學森舊居所在的岐山村,弄堂寬敞整潔,弄內有類型各異的聯體式三層花園住宅和獨棟花園洋房,清水磚墻,水泥拉毛的墻面和鋼窗、木窗的并兼交融,構成了岐山村建筑群不同質感的視覺沖擊,而建筑內的洋松打蠟地板和設備齊全的衛生設施,考究的取暖壁爐更彰顯出雅致的生活品質。 上海微型城市記憶博物館 愚園路1065號 2015年,愚園路1065號辟設了“愚園路歷史名人墻”,專門對社區里老洋房背后的名人進行介紹。2018年,名人墻新增44位名人的生平簡介。 上海紅色旅游基地 愚園路1376弄34號 1927年10月,在上海創辦的機關刊物《布爾什維克》編輯部建于原愚園路亨昌里418號。1928年12月,編輯部遷出后,房屋為居民租用并幾易其主。在這1年4個月里共出版了31期,占出版總期數的一半以上。 編輯部舊址建筑面積136平方米,樓下前客堂是會客室,室內以沙發等西式家具布置,后客堂是餐廳,兩間由拉門隔開。編輯部舊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華陽路街道 海派文化,靜雅武夷 武夷路老洋房 仁義新村 湯山村 上海開倫造紙 上海市開元學校 武夷路100號是一幢二層樓洋房,2015年列為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筑。 仁義新村,位于武夷路227弄,建于1948年。有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二層樓房16幢,分列8排,每幢建筑面積105平方米,建筑面積1632平方米。 湯山村,即武夷路466弄,原系農田。1911年建造西班牙式高級三層樓房5幢,布局呈丁字型,柵門及陽臺均為精致的鑄鐵欄桿,每幢住宅南面均有花園,北面設汽車間,環境整潔幽靜。沿武夷路,紅平瓦屋面跌落起伏,建筑式樣美觀。 位于武夷路477號的上海開倫造紙印刷集團有限公司,于1995年成立,歷史可追溯到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開創的中國機械造紙業先河——上海機器造紙局。 資料:長寧區新聞辦 編輯:顧依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