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陪伴孩子的過程,何嘗不是挖掘一個更優(yōu)秀的自己的過程。 ——遇言姐 因《詩詞大會》上的亮眼表現(xiàn)而被大家認識的上海女孩武亦姝,以理科總分613分的成績(上海高考滿分660)位列上海考生第65名,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即將入駐九字班。 消息爆出,包括遇言姐在內(nèi)的群眾也是有點吃驚。 這姑娘真是人如其名,動靜皆宜,文理雙修啊。 果然,優(yōu)秀是一種性格,有這種屬性的孩子做什么都會出類拔萃。 ▲遇言姐對詩詞大會并不感冒,一個經(jīng)過設計的綜藝節(jié)目而已,也不必苛求原創(chuàng)性、思想性 武亦姝選擇的新雅書院,從定位上看,與全面發(fā)展的她相當般配。 新雅書院是2014年清華為探索本科教育改革而特設的文理學院,宗旨是“古今貫通、中西融匯、文理滲透”。 說白了就是仿效以耶魯為首的美國高校所提倡的博雅教育、通識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提倡學生從狹窄的職業(yè)化學習體系中解放出來,在科學、人文等多個領域進行交叉選修。 至此,應試教育下的孩子淪為“考試機器”、落得“高分低能”的歷史也是徹底翻篇了。 ▲武亦姝表示:“清華大學嚴謹求實的學風一直以來都吸引著我。無論是追逐人生生 其實,武同學在高二時就應邀參加了清華夏令營,并被清華大學“全國領軍人才選拔計劃”相中,允諾“高考只要達到一本線即錄取”的最高優(yōu)惠。 據(jù)說,全上海獲得這個特招名額的學生只有2個。 眼下,武亦姝的成績突破清華錄取線,不用優(yōu)惠也足夠資格進入清華,真是名副其實的學霸。 ▲誰不喜歡這種品格端正、柔中帶剛、才氣與英氣并存的女孩子啊 《詩詞大會》火了之后,武亦姝拒絕了所有的媒體采訪和節(jié)目邀約,在學校安心讀書。 武同學家中開有國學書院,父母也沒有拿孩子來炒作。 能夠抵御住一夜爆紅的誘惑,在被自主錄取后也沒有懈怠,如果不是擁有堅定的意志,是做不到這些的。 這種不屈不撓地自我實現(xiàn)的動力,歸功于武亦姝的家庭教育。 “她爸爸下午4:30之后不用手機” 昨天,遇言姐跟上海的閨(推)蜜(媽)聊了一下。 她兒子是武亦姝的學弟,剛考上滬上四大初中之一的蘭生復旦。 據(jù)閨蜜說,蘭生復旦的新生家長會,校長正是以武亦姝舉例。 武亦姝曾就讀的江五小學是主張快樂教育的公立學校(魔都最好的中小學是私立民辦)。 當年,武亦姝是以墊底成績考入的蘭生復旦。 進入初中后,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前十名,化學成績尤其出色。 說到武亦姝的“逆襲”,校長著重提到了她的家庭氛圍。 她爸爸每天4:30以后就不用手機的,專心陪兩個孩子。 靚照火爆微博的廣西狀元楊晨煜的媽媽也說過同樣的話: 監(jiān)督孩子養(yǎng)成習慣,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但定型以后,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家長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丟一邊自己玩手機。 網(wǎng)上的消息稱武亦姝的父親是名律師,遇言姐了解到的是她爸爸開了家書院,又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不管怎么說,高度的自律和長久的陪伴,這些家庭為孩子付出良多。 很多人對于“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有誤解。 隨便問一名家長,他都會告訴你自己給孩子報了滿滿當當很多活動——游泳、網(wǎng)球、鋼琴、英語,各種興趣班、補習班。 但是仔細看了看,這些家長真的像自己說的那樣對孩子的教育忙碌、上心嗎? 以鋼琴為例。 遇言姐給甜豆報過雅馬哈鋼琴集體課,收費一分鐘一加元,要求家長陪同上課。 報名的時候大家都扣扣索索地嫌貴,又抱怨45分鐘一節(jié)課的時長太短。 但真到上課的時候家長們又在干啥呢? 看手機、看墻上的時鐘,時間沒到自己就先坐不住了。 有多少家長和孩子一起讀五線譜、一起彈練習曲? 給孩子報這班那班,父母只負責當司機,送進去后就不管了,自己在一邊玩手機,回頭還喊養(yǎng)娃辛苦,這不叫把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明明時間都花在自己身上了。 即便是學校的課程,又有多少家長仔細讀過孩子的課本和作業(yè),與孩子一起分享學習,共同成長? 還記得遇言姐前陣子寫過的美國花滑冠軍陳巍嗎? 他的母親不僅負責帶孩子往返于12個小時車程開外的俱樂部,每次上課時,這位媽媽都在一邊做筆記,之后再自己陪練。 韓國選手金妍兒的母親也是一樣。 武亦姝的飛花令——臺上幾秒鐘的時間內(nèi)說出押題的詩句,考察的是三千詩詞信手拈來的童子功。這一定離不開家長從小的灌輸和引導。 我舉這些例子并非是說每個家庭都要做到這樣“近乎極致”的陪伴。 但你要知道,當我們轉發(fā)那些“陪孩子寫作業(yè)腦梗”的段子時,當我們在朋友圈哭窮劃胖老母親的心酸淚時,武亦姝的爸爸已經(jīng)到點關上了手機,日復一日地給予孩子高質(zhì)量的陪伴。 這種用心的付出,一定會有回報的。 ▲除卻個別天縱奇才,大部分孩子的資質(zhì)都差不多。如果你覺得孩子的學習力不理想,首先該反思的是自己 穩(wěn)定的家庭才能培育孩子的“靜氣” 上了微博熱搜的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以總分差20分滿分打破了恢復高考以來的歷史紀錄(語文只扣了10分,這真是神仙分數(shù)),被網(wǎng)友稱為現(xiàn)實版的入江直樹。 武亦姝和楊晨煜,女孩子美,男孩子帥,還都這么全方位的優(yōu)秀,這一代孩子真是了不得。 ▲唇紅膚白的楊晨煜在微博走紅后,有網(wǎng)民杜撰他出自清華學霸世家,稍后被辟謠 在武亦姝和楊晨煜身上,我們能看到一個性格的共同點——安靜。 武亦姝給大家的印象是“穩(wěn)”,楊晨煜的老師對他的評價是“靜若處子、動若脫兔”; 包括前年以620分考上浙大的13歲少女陳舒音,眉目狹長,神情淡然的她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流露著波瀾不驚的安定。 ▲陳舒音入學時,父母陪她打理好住宿后便回去湛江了。他們表示——舒音性格比較獨立,不擔心她 每臨大事有靜氣。 這句話出自晚清兩代皇帝的老師翁同龢。 他告訴我們成事之人越是遇到大事越是能夠心靜如水,沉著應對。 心靜的人才能長時間專注于同一件事情。 這也是西方教育近年來最為推崇的特征——Grit(堅毅)。 那么,這種“靜氣“該怎么培養(yǎng)呢? 楊晨煜的媽媽在電話采訪中提到一個很關鍵的點,她說: 平和、穩(wěn)定的家對孩子是最好的。 父母親的情緒穩(wěn)定,孩子才會心理健康;反之,家長一驚一乍,或焦慮或亢奮起伏不定,動輒吵嚷指責,孩子在這種煩躁的氛圍中很難培養(yǎng)出專注的性格。 事實上,遇言姐接觸過不少孩子卓越的家庭,那些父母親說話往往是輕聲慢語的。 朋友家讀哈佛的女兒也反饋說,親眼看到的虎媽蔡美兒絕非媒體渲染的那樣跋扈,反而是既隨和又有趣。 此外,遇言姐在和郝景芳聊天的時候,這位搞得了天體物理,寫得出《北京折疊》的全才學霸一直強調(diào): 運動可以讓大腦安靜下來,有助于構思和規(guī)劃。孩子的專注力不夠,可以依靠運動來提高精力的閾值。 先不說什么素質(zhì)教育,遇言姐覺得一個家庭如果能做到最大程度保護孩子的天性,不去騷擾破壞孩子的成長,就已經(jīng)很棒了。 不要對“見多識廣”有誤解 遇言姐朋友家的孩子在申請以博雅教育著稱的耶魯大學時,文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在這個網(wǎng)絡信息時代,人們很難成為一個文藝復興時代的通才。 但我相信,任何領域的任何人,都需要擁有關鍵學科的基本認知。 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視野,從理工到人文的持續(xù)學習,我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并理解這個世界,成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 as humans as a whole”。 武亦姝和楊晨煜都是知識廣博的孩子。 事實上,如果只盯著眼前的題目,在高考越來越靈活的今日,他們也不可能獲得730/750、613/660的超級分數(shù)。 我們說,學習不是僅盯著眼前的題,而是把眼光放開,但是很多父母對“見多識廣”有所誤解。 大家砸錢拼興趣班、拼夏令營,甚至還有帶著3、4歲的娃去環(huán)球旅行的,生怕孩子在“視野”上落后了。 然而,人生中絕大多數(shù)的學習都是通過書本間接獲得的,你不可能獲取每一項知識都要經(jīng)過親力親為體驗一番。 遇言姐覺得,普通的中產(chǎn)之家,在孩子小的時候,去拼幾萬塊的出國夏令營,遠不如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劃算。 武亦姝的閱讀量通過節(jié)目可見一斑。 楊晨煜偏好人文歷史領域的閱讀,以及觀看紀錄片。 同樣是沒有參加過補習班的陳舒音,她的父親說女兒從小喜歡閱讀,自學能力強,十分專注,覺得看書很好玩,怎么看都不覺得累。 閱讀最重要的是給予了孩子智力上的自由、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事物的能力,而不是困在片面的單一認知中。 ▲話說如今的孩子真是幸運。近年來,所有的教育媒體都在推崇閱讀的重要性 前文提到的幾名孩子都不是來自什么權貴之家。 楊晨煜來自南寧教師家庭,陳舒音來自湛江的職工家庭,家境最好的武亦姝也就是上海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出生的孩子。 如果這些孩子可以成功,你家的孩子也一樣可以。 關鍵是父母要制定一個正向、合理的strategy(戰(zhàn)略框架) 。 教育的訣竅很簡單 昨天,遇言姐拜訪了一位做教育咨詢師的朋友。 她的兒子畢業(yè)于哈佛法學院,女兒是整形外科的住院醫(yī)生。 作為80年代懷揣400塊錢來到加拿大的一代移民,她并沒有什么社會資源以及充足金錢來狠砸孩子的教育。 不僅如此,這位朋友對我說,孩子小時候做過智商測驗,分數(shù)僅處在普通人的區(qū)間。 上學后,也未能被華人青睞的“gift”班(天才班)錄取。 但最終,他兒子以全國IB分數(shù)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哈佛,并且拿到了最大份額的獎學金。 朋友說,教育的訣竅很簡單,那就是: 1:大量的閱讀 一個圖書證每次最多可借99本書,她家每周都會借滿99本給孩子閱讀。 大量的閱讀帶動了孩子的寫作。 事實上,孩子的申請文書寫得真誠、動人,充分展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和特質(zhì),在海量自薦信中令人眼前一亮。 2:參加團隊運動 朋友的兒子高中時是冰球校隊隊長,游泳成績達到中國一級運動員標準。 運動培養(yǎng)吃苦耐勞能力和鍥而不舍精神。 團隊運動還鍛煉了孩子的協(xié)作力和領導力。 這兩點都是西方教育非常看重的特質(zhì)。 以上兩點都是技術性的,最重要的是,朋友兩口子反復告訴我的: 我們家每說一句話都是很小心的,從來都是使用正向的語言鼓勵孩子。你為孩子貼上什么樣的標簽,他就一定會去印證這個標簽。你說他糟糕,他就會糟糕給你看,你說他優(yōu)秀,他就會優(yōu)秀給你看。 此外,孩子從小到大都是爸爸陪著寫作業(yè)。 孩子高中時學習大學數(shù)學,爸爸在一邊也把題拿來做。 女兒中學時一度跟不上物理課進度,也是在爸爸的帶動幫助下趕了上來。 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指責、沒有訓斥,只有長久的陪伴。 臨走,朋友又再次對我說: 你要有信心,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一定會有Pay Back(回報)的。 其實陪伴孩子的過程,何嘗不是挖掘一個更優(yōu)秀的自己的過程。 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一起成長。 |
|
來自: greatsh58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