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永新 各位領導老師專家,下午好! 很榮幸能有機會參與清華風格座談會,我主要談兩點: 一、我為何關注清華精神及其對我的影響 本世紀初(2004--2008年),我有幸在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下屬的一個培訓機構工作近四年,生活居住在校園,進而有緣游學旁聽和參加各種活動,還購讀了許多清華文化的書籍與清華學人的著述,這是人生很難再有的好時光,正如當時學院領導、清華名師辛克貴副院長深情寄語得說到“希望清華的工作經歷能成為你人生美好的回憶篇章”。當時還有些同事考上清華碩士,我不擅考試,沒能成為其中一員,而是采用了另外一種比較特殊的清華游學方式,即通過聆聽講座、進圖書館、參加培訓、觀看展覽、參與演出等接受清華獨特的教育文化魅力,幾年下來通過此,我相當于間接再讀了次大學,而且在清華有很多機會是在其它地方無法感受到的,許多清華著名學者得以一覽風采,如何兆武、李學勤、傅璇琮、黃延復、徐葆耕、葛兆光等,他們舉辦的講座我大都去參加過,電影《無問西東》里有個講座的場景我便感到非常熟悉,此外所藏有套“清華文叢”“新清華文叢”對我也有一定的啟發感召。 聽智者言、閱前賢書,進而見賢思齊,以我愚鈍之力,居然期望在文化研究方面有所建樹,其實這正是清華精神對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致,使我努力追求完美、崇尚嚴謹、力所創新、具有實干并及普及民眾的意識,特別是帶有著一種“人生在世猶如急行軍”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二、我對清華研究的體會思考與以后規劃 記得有套封面為淺褐黃色的清華研究書籍,如《清華學術精神》(徐葆耕)、《清華園隨筆》(曾昭奮)、《清華園感舊錄》(鯤西)等視覺與心理感覺非常好,現在相關的清華研究書籍出版甚豐,在如今新媒體時代則又有許多新傳播方式,我便關注了好幾個清華微信號。 我認為清華研究還是要回歸到文獻史料的整理辨析和紙本閱讀的比較思考上。從老清華到新清華,學校校史非常豐富,現在21世紀過去快二十年,可以書寫記錄進去的人物和事件很多,亦正如最近邱勇校長倡言“一流學校要出一流人才”,那么清華在新世紀的新校史就亟需有這樣的一流人才來體現。今年我還關注到清華大學發布《關于完善學術評價制度的若干意見》,讀之為之一振,可見學校領導層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和拳拳真心,讓人不禁聯想到當年陳寅恪留學回國雖然沒有文憑,卻正是憑借真才實學被禮聘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從而成為清華教育史的經典故事,相信在《意見》指導下,這樣的新人才新故事還會再現演繹。 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對清華研究都有自己獨到的思索探索,我覺得老輩前賢尊崇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仍值得重視,培養更多具有獨立研究意識和超前膽略氣節的人士,他們將在以后的歲月大海里大有作為。 作為清華文化愛好者,以后我計劃:1)繼續清華研究訪談,包括國學研究、藝術博物、自然科學、中文傳統、園林風景等方面,通過名家講述構成展示清華人文特色的一種方式;2)整理清華蜀才成就,如周傳儒、吳芳吉、李思純、賀麟、孫瑜、陳銓、羅念生等的清華風格與治學經驗,落實到具體鮮明的人物個性微觀層面;3)嘗試清華文學書寫,向往能夠達到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散文境界,因為有些清華美文作品是可以超越時空感染人的,并永遠激勵各界有心人士繼續珍視關愛這片精神家園。 謝謝! 2019年6月17日 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