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單身狗扎堆的哲學界,化學家的存在感也太低了吧!不僅只有諾爾貝、卡迪文許這兩個叫得上號的單身狗,還出了一個大大的叛徒,那就是左手蘿莉老婆,右手化學理論的近代化學之父——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你說結婚耽誤為科學做貢獻?他倒好,直接把老婆拉著一起搞研究。 是他,命名了氧與氫,并預測了硅的存在; 是他,提出了“元素”的定義,1789年發表的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就是根據他的定義列出的; 是他,提出了規范的化學命名法,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倡導并改進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驗證了質量守恒定律…… 用實力證明了,不靠單身,也能成為一個牛b閃閃的人! 化學狂魔與小蘿莉贏在起跑線上的人生,簡直是為拉瓦錫量身定做的! 他1743年出生在法國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知名大狀,母親是貴族后裔,如假包換的富二代。5歲時,他又繼承了母親的一大筆遺產,變成了一個更富的富二代。 作為家中的獨子,父親自然希望他能繼承法學的衣缽,但天不遂人愿,拉瓦錫偏偏迷上了自然科學。上大學時,他一有空就去別的學院蹭化學和物理課,法學、科學兩手抓, 20歲就取得了法律學士學位和律師從業證書,還掌握了扎實的化學知識。 年輕時的拉瓦錫 但他對科學的追求遠不止停留在旁聽這么簡單。1764-1767年,放著好好的律師不當,他又跑去做了地理學家蓋塔的助手,進行采集礦產、繪制法國地圖的工作。功夫不負苦心人,在考察礦場的過程中,拉瓦錫通過研究生石膏與熟石膏之間的轉變,一舉獲得了法國科學院嘉獎。25歲時,他就已經成功從一名法學生跨專業成了法蘭西科學院院士了。 想要搞科研,沒有充足的經費怎么行?不得不說大科學家腦子就是靈光,他通過當公務員——國王的稅務官,從農民那邊收點稅,再上交給國家,賺個差價。不僅靠收稅走上了科學家之路,還因為在這里工作認識了同事雅克·波爾茲13歲的女兒瑪麗·安娜·皮埃爾萊特,并和她結了婚。沒想到堂堂一介化學宗師,竟然是個蘿莉控! 拉瓦錫的夫人——瑪麗·安娜·皮埃爾萊特 他的這位夫人也很有背景。父親是拉瓦錫的同事,兼有議會律師和金融家兩個身份。母親去世后,小瑪麗在修道院,接受了非常正規的教育,是一位充滿智慧的女性。 然而,拉瓦錫似乎并沒有因為新婚燕爾,就忘記了他的夢想化學。婚后,他很快就全身心地撲到了實驗上,并把研究的重心放到了水的密度和性質,樂此不疲。 他日常生活的畫風是這樣的: 6-8點,在實驗室工作; 10-18點,處理火藥專員的事物、管理稅收方面的投資和完成科學院交辦的工作; 19點,再次回到實驗室,花3個小時,在堆滿成百上千的燒杯瓶罐和各種儀器的實驗室里埋頭工作…… 拉瓦錫和夫人一起搞科研 有沒有發現好像缺了點什么?拉瓦錫每天被實驗擠得滿滿當當,哪里有時間去陪蘿莉老婆?另一方面,作為有追求的知識女性,瑪麗也對老公的科研事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沒有老婆參與的人生,和咸魚有什么分別!拉瓦錫看到了這個契機,為了鼓勵自己和老婆,決定開始長達一生的實驗:把老婆培養成化學專家! 就這樣,夫妻雙雙搞科研的日子開始了…… 化學成就的軍功章,也有老婆一半如果你以為拉瓦錫和夫人瑪麗的組合,只是天才帶廢柴打怪,那就大錯特錯了! 瑪麗不僅人長得美,受過良好的教育,還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幾乎一教就懂,一學就會,很快她就能在實驗室獨當一面了。 在夫人沒有搞化學之前,拉瓦錫的實驗記錄是這樣的 不得不說,拉瓦錫帶著夫人入坑,是個再明智不過的決定。瑪麗精通英語、法語,是位優秀的文獻翻譯小助手,能把資料從英文翻譯成法文,其中就包括約瑟夫·普利斯特里和亨利·卡文迪什的著作。拉瓦錫的研究離不開她翻譯的文獻,據說推翻“燃素學說”也是得益于她的工作。 拉瓦錫夫人為《化學基礎論》畫的插圖之一 更令人驚喜的是,她還是位優秀的科普插畫家。她師從當時鼎鼎有名的新古典主義畫派奠基人——雅克-路易·大衛,堪比電腦軟件的繪制水平,為拉瓦錫畫了大量的文獻插圖,比他之前的實驗筆記清晰明確多了!當然,瑪麗偶爾少女心萌發時,還會給自己的老公畫個插畫,而她就在畫中的一角輔助丈夫工作,偷偷撒得一波好狗糧! 拉瓦錫夫人畫的實驗場景,圖右的女子就是她自己 就這樣,有了夫人這個神助攻,拉瓦錫開始心無旁騖地搞起了對“燃素”的研究。 那個時代人們對化學的認識,就是簡單粗暴地等同于煉金術。普世的概念是,“燃燒”這一現象,是物質失去“燃素”,而空氣得到“燃素”的過程。雖然沒人知道“燃素”是個什么玩意,但是整個化學界對這種理論都深信不疑。 但拉瓦錫是個一絲不茍的人,這么震驚化學界的理論,他能輕易相信嗎?肯定不可能。于是他大膽假設了一下,燃燒真的是因為“燃素”嗎?會不會是因為別的原因?只是思考還不夠,他覺得必須親自玩火試一下。 機會很快出現了!1773年,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無意中提起了自己的實驗,他將氧化汞加熱時,得到了一種氣體,這種氣體使蠟燭燃燒得更明亮,還能幫助呼吸。根據這一說法,拉瓦錫很快在自己的實驗室里,重復了氧化汞加熱實驗,并得到了相同的結論。但是他并不認可燃素說,所以他判斷這種氣體是一種元素。 拉瓦錫和夫人最著名的照片:看什么空氣成分啊,看老婆 4年后,拉瓦錫向巴黎科學院提交了一篇《燃燒概論》的報告,里面詳細闡述了氧化學說,并將他發現的神秘氣體正式命名為氧氣。由此,拉瓦錫的氧化學說,徹底推翻了燃素說,使近代化學開始蓬勃發展起來。他被后世尊為“現代化學之父”,在化學界的地位,就相當于物理界的牛頓。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夫人一直陪伴在他左右,是他的左右手。 被推上斷頭臺,竟是因為得罪了人?中國有句古話:“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然而,身在法國的拉瓦錫還來不及參透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就被推上了斷頭臺。不過說起來,他是真的冤。 在燃素說橫行的年代,有另外一位血氣方剛,想成為科學家的熱血青年——保羅·馬拉。他也是一位想中途轉專業的中二青年,跟拉瓦錫一樣不愛自己的專業-醫生,而想為科學研究事業添磚加瓦。 說干就干,1780年,馬拉向英國皇家科學院遞了一篇有關燃燒理論的論文。他認為火焰是一種燃素,并試圖通過自己的著作獲取更多的名譽,誰知卻被拉瓦錫的實驗啪啪打臉。拉瓦錫的傲慢在馬拉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馬拉之死》畫的就是保羅·馬拉 想要報仇還不容易?很快法國大革命爆發,科學界掀起了一股反文化的狂潮。馬拉抓住人們的反抗情緒,趁機寫了一本小冊子抨擊拉瓦錫,高喊“埋葬這個人民公敵的偽學者”!于是,在革命者的撼動下,法蘭西科學院被迫解散,拉瓦錫及其他27個稅務官也被送上了斷頭臺。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當悲劇降臨時,這對夫妻卻選擇用不一樣的方式對抗命運。 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斷頭臺 上了斷頭臺的拉瓦錫用生命做了一個永垂不朽的實驗。他和劊子手做了約定,在他被砍頭之后盡可能地多眨眼,以確定人體死后是否還有感覺。傳說他一共眨了15次眼睛,這是他完成的最后一次科學研究,也是他給世界開的,一個充滿黑色幽默的玩笑。 之后,數學家拉格朗日無比惋惜地說:“他們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頭砍下來,但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再長不出一個來了。” 而瑪麗雖免于一死,但失去了父親和丈夫的她,被新政府沒收了全部財產。這還不算,所有的實驗筆記和設備也被通通收走。經歷了這樣一場劫難,她幾乎一無所有。但她即使后來改嫁,也仍然沒有改掉原來丈夫的姓氏,而是克服諸多磨難,堅持出版了拉瓦錫的回憶錄。 夫妻恩愛到,這么多外國名著都用他倆的照片當封面 這些回憶錄里,記錄著拉瓦錫和他的同事們十分寶貴的研究成果,包括:液體的形成、有關熱量的研究、水的組成……是她的不懈努力,才讓拉瓦錫那些在化學領域的研究成果大放異彩。 細思極恐的拉瓦錫死亡黑三角 天道好輪回!諷刺的是,那個親手將拉瓦錫送上斷頭臺的馬拉竟然死在了仇人的前面,1793年,他被一位反對暴政的女士刺死在浴室,這個場景被畫成了《馬拉之死》。而繪制這幅畫的畫家,正是為拉瓦錫夫婦畫過肖像、瑪麗的繪畫老師雅克-路易·大衛…… |
|
來自: stingray928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