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垃圾”成了人們茶余飯后討論度最高的詞。由于上海市即將從7月1日起實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明確規(guī)定將生活垃圾將分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干垃圾,并且個人違反條例規(guī)定,混合投放且拒不改正的,可能面臨最高200元的罰款。一時間,如何正確扔垃圾成了廣大網友熱議的話題,比如最火的“豬能吃的濕垃圾,賣掉能買豬的是可回收垃圾”,讓豬也有點懵。 “垃圾分類”其實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只是過去沒有引起大家廣泛的重視,也沒有實施嚴格的措施。如今,生活垃圾分類駛入“強制”車道,大家的生活也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些許變化。上海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其實早在今年年初的上海市人大會議就已通過,不僅是上海,北上廣深作為垃圾分類強執(zhí)行的試點城市,都將陸續(xù)立法。 那么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垃圾分類這件事~ 垃圾分類關鍵詞 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科學管理方法 分類投放、分類收集 把有用物資從垃圾中分離 重新回收、利用、變廢為寶 垃圾處理不當有哪些危害? 1、垃圾焚燒產生的氣體會嚴重污染大氣,還會產生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碳氫化合物及煙塵、氮氧化物、碳氫化合物、二噁英和可吸入顆粒物(PM2.5)等危害因素強烈危害人體健康。 2、垃圾污染水源、田地會引起嚴重的疾病。垃圾在腐敗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的酸性和堿性有機污染物,并將重金屬溶解出來,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和田地的嚴重污染。 3、垃圾中有許多致病微生物,同時垃圾往往是蚊、蠅、蟑螂和老鼠的孳生地,這些也會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 為什么要垃圾分類? 很多人疑惑,過去的垃圾處理都是由垃圾車統(tǒng)一拉到垃圾處理廠進行后續(xù)處理的,為什么如今一定要進行垃圾分類了呢?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值得關注: 目前,我國人均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440kg,2016年,全國城市垃圾的年產生量近3億噸,而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長。全國城市生活垃圾累積堆存量已達70億噸,占地80多萬畝,全國600多座城市,除縣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之中,1/4的城市無地可埋。中國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協(xié)會調查報告 以北京為例,日產生垃圾量2.4萬噸,若用裝載量2.5噸、車長7米的清運車輛來運輸,垃圾車連起來能繞北京三環(huán)一圈;全年的垃圾量能把垃圾車繞北京六環(huán)100圈。而這次處在風口浪尖的上海市,每天生活垃圾清運量高達2萬多噸,每16天的生活垃圾可以堆出一幢金茂大廈。 大量的垃圾充斥在城市的周邊,嚴重影響城市發(fā)展。大量的垃圾讓處理起來工作量龐大,存在不少資源浪費現(xiàn)象,且對環(huán)境也有不小的危害。 垃圾的處理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從我們制造垃圾的那一刻便已經開始了。通過對垃圾的分類收集,可以大大方便后續(xù)對不同類型垃圾的處理,既可以有效提高垃圾資源的利用水平,也能夠減少環(huán)境污染和對土地的占用,可以說是能夠盤活垃圾處理的鏈條。 垃圾應該如何分類? 大家最頭疼的就是垃圾究竟該如何分類,濕垃圾干垃圾傻傻分不清楚。快來跟著壇妹學起來~
國外如何進行垃圾分類? 其實中國并不是世界上唯一實行垃圾分類制度的國家,早在多年前,許多的發(fā)達國家已經意識到了垃圾分類的意義,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日本明確了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要求并且實行不分類不收運、運走了也會被退回的措施,同時法律對亂扔垃圾和隨意焚燒行為明確了判刑、處罰金或者兩者并處的規(guī)定,確保了居民按要求分類投放垃圾。 早在1986年韓國就制定了《廢棄物管理法》,他們將廢棄物分為工業(yè)廢棄物和生活廢棄物,垃圾按普通垃圾、食物垃圾、可回收再利用垃圾、大型報廢物品等分類。韓國垃圾分類監(jiān)管體系也很全面,除警察、環(huán)衛(wèi)工人參與管理監(jiān)察以及在小區(qū)垃圾投放處設置攝像頭外,還實施了垃圾違法投放舉報獎金制度,獎勵額度最高可達處罰金額的80%。 德國的生活垃圾管理有一整套完備的法律作為保障。目前德國有關垃圾管理的相關法律有數(shù)百項,相關行政條例數(shù)千項,涉及垃圾分類管理方方面面,且根據(jù)實施具體情況不斷更新完善。 英國制定了《污染控制法》、《環(huán)境保護法》《家庭生活垃圾再循環(huán)法令》等法律,明確權責,各司其職。比如,英國環(huán)境、食品與農村事物部負責廢物處理監(jiān)管工作;地方政府負責家庭和企業(yè)的廢物收集、廢物處理、執(zhí)法、處理非法傾倒、鼓勵回收等。 垃圾分類號稱“最難推廣的小事”,但是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時間,垃圾分類也注定會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應當努力突破“理念認同,行動滯后”怪圈,知行合一,做垃圾分類“行動的巨人”。相信垃圾分類有一天也會成為如同不闖信號燈一樣深入人心的習慣。 *聲明:本文由入駐新浪健康養(yǎng)生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健康養(yǎng)生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