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的毒字,肯定是個母這個字無關系的。 說文解字中的毒,是上面這個寫法,“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從屮從毒。”這是個象形字演變而來的篆書,上面的部分代表有毒的草,下面部分代表有毒的蟲子。 這也是古人生活中,最常見的有毒的東西,就是有毒的植物和動物,對當時的人們生命有一定的威脅。 古文的毒字,還有上面這種寫法。 按照現在的寫法就是下面這個: 從刀?,我們都知道,刀是兇器,所以這個毒,是和刀相關的。 很長歷史時期,毒字下面都不是母,而是個毋,大書法家王羲之就是這樣寫的。 如果換成楷體字,應該是下面這個: 而現在的簡體字,將下面的毋變成了母,所以就有了現在毒的寫法。 毒,毒害也。大家在討論“毒害”的時候,很多人卻被百度“毒害”了,有人一字不落把百度上的文章搬到了這里,也有人經過了加工整理,但還是有“操作”之嫌。 要弄清“毒”字為什么是“母”,就不能不說古人造字。大家都知道,古人造字共有六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象形和指事是兩個獨體字造字法,與毒字無關,轉注和假借是兩個用字法,也與毒字無關,在這里我們不多廢筆墨,剩下兩個造字法是會意和形聲法。 會意法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按意義合起來,組成一個新字,如“解”字,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三個字放在一起組合成解字,顯然,“毒”字不是會意字。 那么只剩下形聲法了,何謂形聲?就是由形旁和聲旁拼合而成的字,比如櫻花的“櫻”字,形旁是“木”,表示樹木,聲旁是嬰兒的“嬰”字,表示這個新造的字讀“嬰”音,這個字,與嬰兒一毛錢關系也沒有。 “毒”即是形聲字,最古老的篆字,毒字應該是草字頭,下邊一個副字,形旁是草,表示是一種草,聲旁是副,表示讀副音,后來文字進化,演變成上邊一個“生”下邊一個“母”,說文解字注解: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從草從毒。有人說,生字下邊是“毋”字,也正確,因為古時候“毋”和“母”是通用字,有人說,王羲之寫的下邊是“毋”字,顏真卿寫的下邊才是“母”字,其實,都是一個字。 “毒”字,與母與毋都沒有任何關系,只是讀音而已。 這個命題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形聲字當做會意字來讓大家討論,把很多人都帶溝里去了。 |
|
來自: Zhanjh1936 > 《讀些什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