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很豁達的一個人。 哪怕被貶到當時的蠻荒之地惠州,蘇軾還能寫出“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樣的詩句。 可再豁達的人,也會有憤懣、怨懟之時。 1082年的寒食節,被貶到黃州(今湖北黃岡,中小學生和家長應該很熟悉)當團練副使(一種僅有職稱,沒有實權的閑職)的蘇軾,望著冷灶冷火,想起自己因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遠離朝政君王,這與古人介子推被遺忘在山中的境況何其相似! 激憤之下,蘇軾寫下了兩首寒食詩。 不曾想,這樣的吐槽之作,居然成了書法史上排名第三的行書! 我們先來看看寒食詩的內容: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須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翻譯一下: 自打我來到黃州,已經過了三次寒食節啦。每年我感慨春光易逝,但春來春去其實并不需要人們的惋惜。不過今年春雨綿綿不絕,都連續兩個月冷得跟蕭瑟的秋天一樣。我躺在床上,聽說海棠花都謝了,凋落的花瓣零落成泥,那些明媚鮮艷像是半夜被人用神力暗中偷走了一般——這就和病中少年一夜白頭一樣啊! 春天江水高漲,仿佛要灌入家門,這雨勢襲看來沒完沒了。我的小屋像一葉漁舟,在蒼茫的水云間飄蕩。廚房里空蕩蕩的,只能煮些青菜,破灶里燒的還是濕蘆葦。沒想起今天是寒食節,直到看見烏鴉銜著紙錢才恍然大悟。想起君王總是遙不可及,祖墳也是遠隔萬里,本來想學阮籍作途窮之哭,可惜我現在是心如死灰,再無念想。 這兩首詩幾乎看不出來是“豪放派”蘇軾的作品,而且從文學角度來看,水平也是一般般,但人家蘇軾是全才啊,愣是把兩首平庸之作寫得跌宕起伏,成了曠世杰作! 寫著寒食詩的作品叫《寒食帖》,又叫《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 全貼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17行,共129字。 《寒食帖》 這幅作品寫的時候很隨性,字的大小、結構都沒有按照正規的來。 但隨性不等于隨意。 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 開頭起筆較細,將現狀徐徐寫來。慢慢的,寫到了春雨連綿、小屋如舟時筆勢也隨之搖曳奔放。 當寫到生活困苦時,字形突然由小變大,使人感到作者的情感突然爆發。尤其是“烏銜紙”的“紙”字,長長的一條尾巴占滿了大半行,這是作者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要把心中塊壘一泄方休,才有如此神來之筆。 到了最后,“死灰”兩字真有種如陳年積灰一般的艱澀。 整幅作品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當契合,整體一氣呵成,把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特點完美地表現出來了。 黃庭堅評價此帖說:“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后題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 還有人評價:“天下三大行書”中,《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后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寒食帖》里面反映出蘇軾過得很困頓,實際上當時的黃州知州徐大受還是很照顧蘇軾的。 蘇軾還在黃州買了一塊地,取名為“東坡”,這就是“東坡居士”的由來。 《寒食帖》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流入日本,在日本經歷過關東大地震、美軍大轟炸安然無恙。 1949年被在日華人購歸中國,后被帶到臺灣,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有人說是仿本,尚無定論)。 黃庭堅《題蘇軾寒食帖跋》 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系。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