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宗族文化興盛的地區,不僅祠堂的香火鼎盛,每逢祭祀和賽會,幾乎都要演唱當地的地方戲曲,所以戲臺就成為必不可少的建筑。加上鄉村宗族的攀比斗富以及流行于當地鄉村的“攀華宗”習俗,以及風水術的說法,認為戲臺可以鎮邪、驅邪,都使得戲臺在鄉土社會中的盛行。 故而戲臺的布局經常和祠堂、寺廟等古代的公共空間緊密配合;并且,為了觀賞的需要,戲臺經常采用減柱造和移柱造,挪動前端金柱的位置來滿足使用功能。 戲臺的木結構 在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江西省樂平市鎮橋鎮滸崦村“名分堂戲臺”位列其中。 名分堂為程氏宗祠,坐北朝南。名分堂為兩進式宗祠建筑,前后依次為戲臺——天井、兩廊—享堂。戲臺為宗祠的組成部分,位于宗祠的前部,戲臺之后為天井、廊、廂樓,再后即為享堂。側廊兩層,樓上為女性觀戲臺。表現出鮮明的程朱理學的特點。 據族譜載,名分堂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1819年),戲臺在宗祠建成后14年,即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開始籌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大修,1981年、2002年局部維修。 戲臺通面闊五間12.84米,臺面面闊三間9.98米,兩側各為入口通道。晴臺朝外,面對臺前廣場,雨臺朝內,面對宗祠祭堂,兩臺以屏風相隔。 戲臺為雙面臺,又稱晴雨臺或鴛鴦臺。戲臺造型采用牌樓式樣,三間四柱三樓兩硬山式,明間升起三重樓,斗棋五層托起飛檐翹角,屋頂為歇山重檐兩翹角。次間為硬山頂,兩側起封火山墻,墻體以青磚砌成,并加石灰粉刷。 戲臺的木裝修 樂平坑口戲臺 由于戲臺是全村全族財力人力的展示,戲臺越豪華表明家族人丁越興旺。故而前后檐梁、額、枋、斜撐大量以雕刻裝飾,表面貼金,雕刻手法有高浮雕、鏤雕、圓雕等。 戲臺天花上,明間藻井為覆缽形,內壁安裝單栱九層,呈螺旋形上升,相間鑲嵌木雕金像,頂部飾盤龍戲珠浮雕。 為了保證觀看效果,戲臺經常使用減柱造和移柱造,減去或移動前端金柱,做成垂花柱頭式樣,由于戲臺是小式建筑,兩側山墻也分擔了屋頂重力,所以減柱造的做法在戲臺設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戲臺藻井 戲臺月梁 戲臺雀替 戲臺地方做法 橫路萬年戲臺,位于雙田鎮橫路村。該村為葉姓世居,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葉氏從婺源梅林遷此建村。萬年臺始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此后經數次重修,至清道光年間形成今日面貌。 戲臺坐南朝北,三間四柱五樓式,重檐三翹歇山頂。臺高1.2米,通口闊11.2米,通進深8.5米,臺口凈高3.3米,演出區4.4米×3.3米。 平面格局是樂平古戲臺中很少發現的一種呈三面開口的伸出式戲臺,它可以使得觀眾從三個方向觀看演出。 江西樂平市素有中國傳統戲臺博物館之稱。這里現存412座傳統戲臺,散布于全市各鄉村,建筑時間從明清至當代,跨越五百余年。其中始建于明代的2座,清代的77座,民國期間的59座,新中國成立后274座。 2014年,樂平古戲臺營造技藝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戲臺建造技藝的傳承,和地方戲曲的傳承密不可分,當地人對贛劇的熱愛是保護傳統戲臺最大的內心動力。 戲臺是遍布大江南北的建筑,可以說有鄉土的地方,就有戲臺。面對“鄉村振興”和“復興傳統文化”的發展方針,我們不僅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除了對文物古跡各構成要素的保護,還須考慮對整體的城鎮歷史景觀的保護,同時也應保護、延續仍保持活力的文化傳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