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自同谷到成都十二首紀行詩的第二首《木皮嶺》,是行進在今成縣紅川鎮南部山嶺上時所作。杜甫離開同谷鳳凰村,向東行到栗亭(今徽縣栗川鎮)西邊的紅川鎮一帶,然后拐向南登上山嶺。嶺上今稱木蓮花掌,據說因山間多木蘭樹,其木蘭花瓣和木蘭樹皮都可作為中藥材,當地百姓取來買錢養家,這許是木皮嶺名字的來由。 《木皮嶺》 首路栗亭西,尚想鳳凰村。 季冬攜童稚,辛苦赴蜀門。 南登木皮嶺,艱險不易論。 汗流被我體,祁寒為之暄。 遠岫爭輔佐,千巖自崩奔。 始知五岳外,別有他山尊。 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再聞虎豹斗,屢跼風水昏。 高有廢閣道,摧折如斷轅。 下有冬青林,石上走長根。 西崖特秀發,煥若靈芝繁。 潤聚金碧氣,清無沙土痕。 憶觀昆侖圖,目擊玄圃存。 對此欲何適?默傷垂老魂。 自譯: 首站來到栗亭西,回首難忘鳳凰村。 寒冷冬天攜童稚,辛苦奔赴蜀劍門。 向南攀登木皮嶺,山路艱險難以論。 汗流浹背不停步,忘卻嚴寒身體溫。 登頂遠望山匍伏,千巖涌動若馬奔。 始知巍峨五岳外,還有他山為至尊。 峰巒高聳遮日月,溝壑深切裂地坤。 虎豹相爭時耳聞,水曲路轉令頭昏。 棧道廢棄高處見,木梁摧折斷轅輪。 谷底蔥郁冬青林,巖間松樹走長根。 西崖林木俊秀美,煥然靈芝繁繽紛。 壑壁潤聚金玉氣,溪石清無沙土痕。 憶觀昆侖天都圖,目擊仙境玄圃存。 美景當前欲何適?默然神傷垂老魂。 杜甫站在木皮嶺山巔,面對連綿遠山、多彩山林、旖旎河谷,景色宛若仙境一般,他不想離去,但卻又欲留不得,所以他老魂神傷。杜甫從木皮嶺向南下青泥河河谷,然后沿著青泥河古道向東行,一直走到青泥河入嘉陵江處,渡江時寫了下一首《水會渡》。青泥河古道在唐代以前一直是連接漢中地區和隴右地區的重要水陸要道,只是因為青泥河在同谷縣飛龍峽內這一段比較狹窄,棧道經常被洪水沖毀,所以道路經常中斷。杜甫在同谷時暫住鳳凰村,盡管就位于飛龍峽峽口處,但因為峽中道路中斷,才不得不繞行木皮嶺。 很多人認為杜甫從木皮嶺向東下洛河河谷,過洛河時寫《白沙渡》,然后從大河店鄉又上青泥嶺,再循青泥古道南下,在魚關(今虞關鄉)渡嘉陵江時寫《水會渡》。顯然這是一條舍近求遠的路線,非常不合情理。如果杜甫真要走青泥古道,合理的路線應該是:從同谷出發一直向東,過栗亭到河池縣(今徽縣),然后向南拐上青泥嶺,再南下魚關至嘉陵江邊??傊?,杜甫走的是青泥河古道,而不是青泥古道,雖一字之差,卻是兩條不同的路線。  杜甫同谷至成都十二首紀行詩的寫作地點(前七首)。 杜甫從木皮嶺向南下青泥河河谷(青泥河古道),并不是從木皮嶺向東下洛河河谷。 網友拍攝的木皮嶺春天。 網友拍攝的木皮嶺秋天。 青泥嶺上樹立的杜甫詩《木皮嶺》。 
青泥嶺上樹立的杜甫詩《白沙渡》。 
青泥嶺上的杜甫渡水雕塑。

青泥嶺上的李白雕像。

青泥嶺上的杜甫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