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狀神經與“陰陽蹺脈” 一、梯狀神經平衡調節機制發生 從兩胚層動物到三胚層動物,外胚層神經細胞內遷發育的神經系統最大特點是神經對機體平衡的調控能力,兩胚層動物的網狀神經系統只能彌散性性接受外界刺激做出適應性反應,無法調控機體的平衡性,而到原始三胚層動物扁形動物出現梯狀神經系統,身體左右兩側出現縱向的兩條神經纖維,左右之間有間隔橫向神經纖維分布,構成一種立體狀的梯形結構,而且出現出現了頭尾分化,頭部的神經發育的信號可以通過梯狀神經結構調控前后,左右,上下的機體平衡運動,這就是動物神經平衡中心的最原始雛形。 從原始三胚層動物出現神經平衡機制后,這一機制逐漸向復雜高效平衡運動結構演化,到人體結構前庭器官是人體運動狀態及在空間位置的感受器。當頭的位置改變或作直線變速運動時,會引起前庭器官中感受器的興奮。橢圓囊和球囊中內淋巴的流動而使囊斑上毛細胞頂部的纖毛傾倒,引起與之相連的神經發放神經沖動傳至中樞,引起機體在空間位置及變速運動的感覺,并可反射性地引起姿勢改變,以保持身體的平衡。另外,當人的頭部作旋轉變速運動時,半規管中的內淋巴流動而引起壺腹上的毛細胞傾倒而引起與之相連的神經興奮,傳至中樞引起旋轉感覺,并能反射地引起眼球震顫及軀體骨骼肌的張力改變,以保持身體姿勢的平衡。 以上平衡(感覺)傳導道的第一級神經元的細胞體位于內耳的前庭神經節中,其樹突分布于前庭器官的毛細胞,其軸突組成前庭神經、與耳蝸神經一道組成位聽神經(第八對腦神經),入腦橋止于延髓腦橋中的前庭神經核,經換神經元,發出纖維至第四腦室正中線兩側,再向上并發出纖維支配眼球肌及頭頸部分肌肉。由前庭核發出的另一些神經纖維由前庭脊髓束下行,止于脊髓運動神經元。通過這些傳導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可反射地引起眼球震顫及反射性調節姿勢。前庭神經還可上行,投射于大腦皮層,引起位覺。 圖1-3-2 梯狀神經與腦演化示意圖 二、陰陽蹺脈平衡調節的記載 《靈樞·大惑論》中: “黃帝問于歧伯曰:余嘗上于清冷之臺,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披發長跪,俛而視之,后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歧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于腦。入于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也。故陰陽合傳而棈明也。目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乎?何其異也?歧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對于上述經文我們不展開詳細講解,但是通過經文我們知道古中醫中已經有神經體位置控制現象的認識,也就是神經平衡性機制的認識,認為是有陰陽蹺脈的作用。 《靈樞經·脈度》:“蹻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后,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氣并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說明蹺脈具有控制人體眼瞼運動和人體運動平衡的功能,如果單純體液經脈沒有這種作用,必須有神經調節功能參入,這就說明蹺脈的這些作用實際是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雙重調節機制完成的。 三、陰陽二蹺與神經平衡調節機制 圖1-3-3 蹺脈與神經平衡機理示意圖 雖然中醫自古以來有關于陰陽蹺脈平衡調節能力的記載,但是對于結論背后的機制一直無法說清,要想搞清其機制原理還要從蹺脈發育發生機制開始。(圖1-3-3 ) 人體胚胎發育重演原始三胚層動物的發育模式,外胚層神經胚細胞向中胚層和內胚層遷移分化,將胚體誘導成內卷發育運動,起始時,前端起于左右“目眥之睛明穴”位置,后端起于左右“然骨之下申脈穴”位置;隨著胚胎內卷在胚胎腹側的對接愈合,與其他經脈發育耦合,形成人體神經運動平衡調節機制。 (一)陰蹺脈位置確定 陰蹺脈足少陰腎經之別脈也,起于然骨之照海穴,出內踝上,又直上之,循陰股以入于陰,上循胸里,入于缺盆,上出入迎之前,入于目下鳩,屬于目眥之睛明穴,合足太陽膀胱之陽蹺而上行,此陰蹺之脈也。 (二)陽蹺脈位置確定 陽蹺脈足太陽膀胱之別脈也,亦起于然骨之下申脈穴,出外踝下,循仆參,郄于附陽,與足少陽會于居髎,又與手陽明會于肩髃及巨骨,又與手太陽陽維會于臑俞,與手足陽明會于地倉及巨髎,與任脈足陽明會于承泣,合足少陰腎經之陰蹺下行,此陽蹺之脈也。 (三)男女蹺脈差異 “然而蹺脈之起止,陽始于膀胱而止于腎,陰始于腎而止于膀胱,此男子同然也,若女子微有異。男之陰蹺起于然骨,女之陰蹺起于陰股;男之陽蹺起于申脈,女之陽蹺起于仆參。知同而治同,知異而療異,則陽蹺之病不至陰緩陽急,陰蹺之病不至陽緩陰急,何不驗乎。” 人體胚胎分化發育過程中,胚體背側神經胚受到軸旁中胚層誘導,從背側中軸位置沿遠--近軸向遠端分化,同時受到胚體前后內旋分化運動影響,從前端左右眼點向后分化到后附肢下部,背側形成陽蹺脈,腹側形成陰蹺脈,神經纖維也同時分化到陰陽蹺脈之上發揮神經調節功能,陰陽蹺脈上的腧穴就是神經纖維分化耦合在經脈上的耦合點位置,神經腧穴和經脈耦合,共同形成人體運動平衡系統結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