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學習好的孩子,會發現他們通常做其他事情也非常認真,全力以赴,有始有終。不僅是上課認真聽講,回家認真寫作業,就是做手工、運動、玩抓人游戲,也都比較認真,不輕易中途岔開或放棄。 這種認真勁怎么來的呢?性格或許有點關系,此外,還是我過去常說的這幾點: 1. 積極的自我形象。他們總會覺得自己是屬于比較好的孩子,所以凡事都會使出大部分力氣去做好。他們覺得盡力后,成果不錯,被夸獎,是常態。有很強的成就動機。 而另一些孩子覺得自己總是被批評的那堆里的,沒必要太努力反正也沒什么希望,小心點不被抓到懲罰就是成功。所以做事時往往觀望、溜邊,不懂規則不太敢問,也不全力以赴,逐漸形成這樣的習慣。最后的結果又加深原來的自我評估——看,我果然就是中等水平吧。 2. 較高的自我效能感。他們相信各種事情自己都有能力做好。根據以往經驗,事情沒什么太難的,盡管最初貌似任務艱巨。這種成功做事的把握,讓他們敢于付出努力,不畏難。 另一些孩子缺乏成功的經驗,不太相信自己能學會能做成。這種想法讓他們容易被表面的困難嚇住——這看起來太難了,我肯定不行。 3. 能長時間持續保持專注、動腦。有了前面兩條,那么這條就很容易會有。這種大腦持續積極工作的能力,是逐漸鍛煉而來的。沒有前面的動力,這個能力就得不到鍛煉。專注用腦的時間稍微長一點,就感到特別累,需要岔開,轉移一下,關注點別的,否則難以承受。 所以,成績不夠好的學生,通常不能全程認真聽課,看書就看一小會,做幾道題就會非常累需要休息。 所以,在孩子小時候—— 多正面肯定,欣賞,鼓勵。(對于紀律不好在校總被批評的孩子,家長除了幫他改進紀律,還要發展優勢長項,同時和老師多溝通,讓老師了解到家長的努力和孩子整體情況。) 面對任務,無論是玩、運動還是學習,多讓他積累成功學會、成功做成的經驗,之后回顧過程,總結經驗,體味成就感。用事實反過來加深他的積極信念。 如果任務太難,就幫他降低難度,比如拆解開,給啟發線索。把任務難度控制在比他現有水平高一點點。跳一跳,夠得到,這是讓人能體會到心流,享受過程的程度。 在失敗時恰當歸因,找具體原因,而不是歸因到他個人特質上。根據原因,制定具體解決或提高方案,讓他做到,有實質的提高。 失敗時不氣急敗壞,依舊保持積極的信念。孩子學會這種態度,以后遇到失敗也會如此,抗挫力強。 家長恰當的互動方式,根本的作用,是在間接地塑造孩子頭腦里的信念。而積極正面的信念,會讓他長成積極進取,勁頭十足的小孩! END 本公眾號部分圖片為網絡無版權聲明圖片,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