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是否盡孝是衡量一個人人品好壞的重要方面。沒有人會承認自己對父母不孝順,當有人說某人不孝的時候,這個人總會找出一大堆理由,最常見的理由就是舉出別的兄弟姐妹如何不孝,來證明自己比別人做得好。最近,我關注了村里那些兄弟姐妹不和睦的家庭,多數都是在孝順老人上互相攀比造成的。下面我簡單舉出幾例: A家庭:弟兄三人輪流贍養一位百歲老母,半月一輪。大兒愿意接回家贍養,覺得這樣方便;老二、老三想讓老人仍住自己的老宅子里。老宅子窗門破舊需要修繕,冬天還要買煤生火。這就來矛盾了,老二和老三揚言房子他們修繕了,將來老大不能繼承。老大則說老二老三不孝,自己家住的寬敞大屋,卻讓老母親住破屋。因而吵起架來,雙方幾年互不往來,見面如同陌生人。 B家庭:弟兄二人贍養父母,父親是退休工人。大兒住在農村,贍養方便。二兒子接父親班在外地工作。父母住在二兒子分家時分到的房子里,老人百年之后,這房子本該歸二兒子所有。因為父親有退休金,在兩個老人能自理的時候,倆兒子都沒有多大負擔,等兩個老人都需要照顧的時候,二兒子也常回家探望,并出錢給大哥作為補償。這時候,老大提出他伺候父母多,要占有父母住過的房子。老二媳婦不同意,說父親的存錢都歸你了,你也沒有付出多少。最后弟兄二人越鬧越兇,在本家人勸說下才沒有打官司,但從此手足之情已經全無。 C家庭:三女一男贍養兩老人,男因做生意,幾年前遷居鎮駐地,離家八里,除老人生日、過年很少回家一趟,是典型的不孝之子。三個女兒都出嫁外村。兩個老人都已八十,還在打工為生。住的房子破爛不堪,土地土炕,木頭門窗都已破損,幾乎不能遮風擋雨。幾月前一個老人過生日,兒女們又打成了一鍋粥。女兒指責兒子不孝,兒媳潑皮耍賴。有女婿曾打算湊錢給老人修修房屋,其他幾個有的不同意,有的同意了,也說應該做兒子的多出點,但兒媳堅決不出。就這樣一直耗著,老夫妻繼續艱難度日 D家庭:三男三女贍養一個老母,六個中有四個在城里工作,或做官或經商,該是一個農村少有的幸福家庭吧?但現在幾對兒女都不上門,就是因為養老。老人喜歡在農村住,而在城里工作的回農村伺候老人又不方便。老人向三兒子說,不愿意在二兒子家住,三兒子就打電話責怪二嫂伺候老人不好,以次為導火索,兒女們開始互相攻擊,都要標明自己的孝心,結果鬧得人仰馬翻。老人去世已經多年了,至今兄妹關系斷絕,互不往來。 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盡孝是為兒女的本分。孝敬父母是為自己積德,也是為自己的后一代做樣子。做好自己就行了,為什么非要去計較別人呢?我常說,那些不孝順父母的人,就別指望他的兒子將來孝順他。真盡孝就不要攀比,也不必自己去標榜自己,孝老人就是在為自己將來的幸福鋪道路。我不想標榜自己,但話說到這里,還是想說上幾句。我的母親當年得病,醫生說“不能治了,回家準備后事吧。”從醫院回家,當晚我就說:“從今晚從我開始,輪流值班,每人兩天兩夜不能離人。”我那時還沒退休,白天老伴守著,晚上我守著。兩個弟弟都跟著我的樣子做。沒想到這一句從我開始,母親奇跡般的又活了兩年半,我們就這樣兩天一輪班,一直輪了兩年半。在那兩年多里,我和老伴輪到值班就吃住和父母一起,兒子媳婦孫子只能單獨在自己家開灶。通過這段經歷,讓我懂得,兒女盡孝就是在父母年老有病需要照顧的時候體現出來的人性。有人說久病無孝子,我們都希望父母晚年能有健康的身體,幸福長壽,但實難預料。一旦老人有病了,能陪伴、照顧、分擔和減輕痛苦,這也是兒女對父母幾十年養育之恩最現實的報答吧。做兒女的無論怎樣盡孝都不能補償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有什么理由為了贍養老人而去斤斤計較呢? |
|
來自: 快樂驛站xfhip8 > 《原創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