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原理》是克羅齊的第一部著作,它所討論的不僅是普通的美學問題,尤其是美學在整個哲學中的地位,審美活動與其他心靈活動的分別與關系。克羅齊認為哲學自有一個系統,美學在這個系統里只是一個方面。繼《美學》之后的三部書——《邏輯學》、《實踐活動的哲學》、《歷史學》,表現了克羅齊所謂的“心靈的哲學“的全貌。 后來的這三部書的要義都已在《美學》里約略提及,所以《美學》這部書含有他的全部哲學雛形?!睹缹W》分“原理“和“歷史“兩部分。朱光潛先生只譯了原理部分,所以書名更為《美學原理》。朱光潛先生譯起稿兩次,第一次全照原文直譯,第二次丟開原文,順中文的習慣把文字略改得順暢一點。最后,因為原文太簡,有時援引西方文化語境中的學說、典故,每遇及此,朱光潛先生都做了簡明的注釋。 美學是從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出發,以藝術作為主要對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審美范疇和人的審美意識,美感經驗,以及美的創造、發展及其規律的科學。 1、美學:美學是一門關于人的審美價值的人文學科。 2、美學研究的對象: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并通過藝術來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進而研究各種審美對象、美感經驗、審美意識、審美范疇和美學思想。 3、 Aesthetiea:是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嘉登的學術專著《美學》一書的書名譯音,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感性學,即美學。 4、審美意識:人類的審美活動并不是無意識的本能活動,而是由自覺的意識所支配的精神活動和實踐活動。即使在最原始的審美活動中,原始人類同樣是受到某種特定的意識支配才進行這些活動的。這種特定的意識就是審美意識。 審美意識是對于審美現象的感性直觀的認識。還沒上升到理論形態。 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是一個歷史過程,從根本上說是與人類生產勞動分不開的。當人類開始把自己與自然區別開來,并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物體,并在自己的創造物中直觀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創造能力的時候,人類的審美意識也就形成了。 5、美學思想:美學思想是審美意識的不斷發展的結果,是能夠深刻地解釋審美現象的內在本質的理性認識,具有明確的理論觀點和概念范疇。 美學思想是具有某種理論之后對審美現象的思考,是美學發展的三個階段之一,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應當能夠借助語言文字形式進行傳播;二是美學思想具有理論的形態,美學思想具有明確的理論觀點和概念范疇。 6、心理能量消耗的節省說: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認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壓抑,壓抑到無意識中,喜劇性具有一種釋放性的作用,讓欣賞者發泄它們,使它們浮動在意識之中,得到滿足。滿足方式有三上,一是巧智,專在技巧或字面上取巧,以求得心理能量消耗的節省。二是想象。三是幽默,是感情消耗的節省。 7、審美態度:是一種寧靜的、適宜于接納對象外觀的心理狀態,使主體關注于對象的形式與結構。其核心是要求人們在審美活動中超越自我和實際功利而達到對審美對象的審美靜觀。其存在于審美活動中的,不同于實踐、理智、道德的一種態度。 8、藝術敏感:主要是指主體感受生活、欣賞藝術、體驗和孕育意向的敏銳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這種感受體驗的細致、快捷、豐富和深刻。藝術家一般都具有對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9、藝術技巧:是藝術創作過程中的技能和技巧。藝術天才的獨特性表現在他通過高超的藝術性進行創作。 10、觀、品、悟:觀是指接受者透過藝術的形式符號,在直觀層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向。品是指接受者根據各自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和經驗,凝神關照,發揮想象力,細致地品味作品,充實、豐富、發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個性;品就是意象的重建過程。悟是主體對藝術品的意象品鑒漸入佳境后,終于升華為對意境的感悟。 11、移情說:是西方傳統美學中的代表性美論之一,它是要把我們人的主觀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們人的感情,因而令我們感到美。這種美論的主要特點是感情的外射。 關于美學原理的簡答論述 1、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為什么?(或為什么美學的研究對象以審美關系為核心) 答: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應當定位在: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并通過藝術來研究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進而研究各種審美對象、美感經驗、審美意識、審美范疇和美學思想。 首先,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是普遍存在著的客觀現象,美學必須以它為出發點開展研究。(1)主要有兩大類,即物質關系和精神關系。又包含了認識關系、倫理關系、審美關系等。(2)對于一個客觀對象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以不 的態度對待它,這就會形成不同的精神關系。(3)由于人與客觀現實發生的審美關系是普遍存在的,所以美學應當對它進行研究,并把這種研究作為其出發點。(4)把審美關系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會使得美學的研究的內容無比豐富。 其次,美學還必須研究什么意識、審美范疇和美學思想,它們是人類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之一,是觀念形態的東西。 再次,美學應當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這是由藝術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點所決定的。(1)藝術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2)對于藝術的欣賞是一種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審美行為。(3)對于審美對象的研究,通過藝術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4)通過藝術可以直接研究以及人們的舍命沒觀念及其演變。 2、現當代西方的一些美學家何以反對給美下定義? 答:首先,現代西方在美和藝術的觀念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1)美學原則幾乎完全被拋棄,結果是藝術家們不再感到與社會截然對立。(2)現代西主藝術的發展摧毀了傳統上關于藝術與藝術品的觀念,它從根本上混亂了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區別。(3)1986年以來,西方現代藝術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危機,現當代藝術以更多元化的面目出現,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界限模糊,美學家給“藝術”下定義很困難,那么給美下定義自然也很困難,美學家幾乎不可能再用以往的那種統一的“美”的概念來涵蓋現當代藝術。 其次,現代藝術和美學理論的國際性以及不同文化區域和族群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對話,也促使人們放棄原先那種給美和藝術下單一定義的做法。 3、美和美感的關系? 答:(1)美的本質的界定是:人是“世界的美”;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美是自由的形象和美在創造中。 (2)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關照、欣賞的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內心的結構所產生的和諧感,暫時擺脫了束縛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3)美感和美一樣,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美的存在是客觀的,美感是主觀的,完全屬于人們內心的精神活動。 4、美和美的東西的關系? 答:(1)任何美的東西都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卻不能說明其他東西的美。 (2)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3)美的東西不僅是漫無邊際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種物質屬性,本來就不是一種“東西”,因而無法把美當成某種美的東西。 (5)在現實生活中,美的東西還往往與可欲的東西混淆在一起,而美雖然與可欲有某種聯系,但僅僅是可欲絕對不能成為美。美與美的東西之間的這些差異,印證了美是構成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質和普遍規律。 5、為什么美感是在人的自然稟賦的基礎上經由社會歷史時間的產物? 答: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關照、欣賞的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內心的結構所產生的和諧感,暫時擺脫了束縛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從人的自然屬性來看,人是自然的產物,是從動物發展而來的,人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都具有自然屬性,都是在自然的動物性的本能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2)人類的美感,不僅是一種種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個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對不同的審美對象所產生的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這種心理地上的滿足和精神上的享受。 (3)以人的種族的自然稟賦作為基礎,在社會歷史實踐的過程中,經過世代的積累,所誕生和形成起來的人之所以為人的特殊的本質力量。正是這種人的本質的力量,構成了人的愛美的天性。 所以說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稟賦,而是人的自然稟賦的基礎上經由社會歷史實踐的產物。 7、欣賞者如何實現藝術重建? 答:藝術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成的,而非直接傳遞的。它需由接受主體意識運動所生成。因為藝術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為接受者所感知、體驗和欣賞,接受者必須借藝術品為中介來接受藝術意象。例如,“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觀賞者須借于“文”“辭”符號的誘導才能進入“情”——藝術的意象世界。可見,藝術中本身并非直接的藝術意象,它是藝術意象的符號化和物態化。接受者要獲得意象仍然要靠自身的主體意識活動去生成,與藝術創造者不同的是,接受者的意象生成的契機來源于藝術品,藝術品的符號與意義的關系,導致了一個對符號的解讀過程。 接受者解讀形式符號的過程中,根據符號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體意識來重建意象。所以,接受主體所感受的意象,是不同于創造者具體所創造的意象,它是接受者根據符號提供的意象導向而重建的意象。 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藝術接受的核心問題,藝術節手中意象的重建實質就是藝術意象的重建。 8、舉例說明藝術品與非藝術品的區別與聯系? 答:區別:(1)藝術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自然界梅花,它是植物,是非藝術品;國畫梅花,它是人工制品,是藝術品)。(2)藝術品是精神產品,而不是物質產品(國畫梅花,是畫家借梅詠其懷的作品,體現了畫家的精神境界,是藝術品)。(3)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 藝術品是人工制品中一種審美的精神產品,它以創造非現實的意象世界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 聯系:(1)經過審美加工和創造,非藝術品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轉化成藝術品。作家賈平凹寫的散文《丑石》中,那塊丑石在自然中默默無聞,甚至是遭人嫌棄的,不論其質地還是其形態,均無美感,但賈平凹卻用象征的手法,賦予它新的含義,使這塊丑石從浩茫的大自然中突現出來,作為一種審美意象,撞擊著人們的心靈。(2)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非藝術品領域滲透,拓展藝術品的領域,增添藝術的門類和品種,并使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富有藝術情趣和審美意味。 9、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答: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范疇。意境主要是指運用藝術意象,在主體客體交融、物我兩忘得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體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清末民初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將此“范疇”發展為“境界”。 意境有兩種藝術類型,即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來的,他舉例說:“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乃有我之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譫譫起,白鳥悠悠下”,為無我之境。所謂“無我之境”,指創作主體的完全消失,隱在藝術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則以強烈的主觀色彩明顯地滲透于藝術意象中。在藝術品中,“有我”和“無我”,以各自獨立又相互滲透的方式,創造著各種各樣的藝術意境。 |
|
來自: 挑燈看劍r7wtm5 > 《圖畫與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