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系,我經常要跟孩子和家長們交流,但漸漸地我卻發現,當孩子們面對選擇的時候,最常說的一句話卻是,“隨便……”,“都可以……”或者“我不知道……” 而當我試著跟孩子們談論他們自己的時候,孩子們又常常漫不經心,左顧右盼,仿佛在說著一個他們不曾認識的人。 為什么會這樣?或許就是因為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允許孩子成為他/她自己。 1 、 各位爸爸媽媽肯定會覺得不服氣,我有允許孩子成為自己啊! 不著急,大家可以回答完這些問題后再做判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真的尊重孩子自由的意志嗎? 孩子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職業嗎?你是否期望孩子成為醫生,也會允許他成為電競選手,甚至環衛工人? 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可以自由地表達嗎?當孩子作出與不符合你期望的選擇時,你是否會立刻制止,并將自己的選擇強加給孩子? 你真的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并正視自己的情緒呢? 當孩子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你是否會批評孩子“不懂事”,或者對孩子吼:“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生氣了!” 可是為什么大人可以生氣,孩子不能生氣呢? 而一個從小不被允許尊重自己意志的孩子,一個從小不被允許認識自己情緒的孩子,又會成長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意見和情緒只要一說出來,往往就會被打壓。 而一個長期被打壓的孩子,長大后往往就會變得委屈求全,自我封閉;亦或許暴躁易怒,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因為這些孩子往往打從內心在就不能夠接納自己。 2 、 想讓一個孩子真正從內心接納自己,爸爸媽媽首先就要改變跟孩子溝通的方式。 如果問一個孩子:爸爸媽媽在家跟你說得最多的話是什么? 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作業做完了嗎?快去學習!這次考得怎么樣?你好好表現,下次媽媽一定給你買…… 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孩子們的建立連接的語句,大部分都是命令孩子、指責孩子和敷衍孩子。 我們總是以“聽話”去要求一個孩子,遵從大人意志的孩子,就是好孩子;違抗大人意志的孩子,就是壞孩子。 久而久之,在孩子的潛意識中,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得到家長的認可。這種認可并不建立在“認識自己”之上,而是在討好爸媽,讓爸媽得到高興與滿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