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關于古代的電視劇中,我們往往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犯人在犯了死罪之后,判官會宣判:打入死牢,秋后問斬。之后犯人得在監牢里痛苦的熬到秋天,然后等待他的是死刑的到來,內心的煎熬可想而知。而且處斬的時間往往還要在午時三刻,那么這里面又有什么講究呢? ![]() 先說為什么一定要在秋天問斬,這個做法起源于西漢,大家都知道西漢時期漢武帝推崇獨尊儒術,弘揚儒家的正統地位,儒家思想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仁”,對待國民需要仁義,對待犯人更需如此,然后有人就提出了在秋天問斬犯人,這樣可以使犯人落葉歸根,可以安撫民心,于是這個做法就逐漸傳承下來。 ![]() 此外一點,那就是以儆效尤,起到震懾的作用。在我國古代農業社會,農民全年都要忙于農活,只有在秋收之后才有閑暇時間,因此選擇這個時間,才能讓更多民眾看到,才會起到震懾的作用。 再說為何要選擇在午時三刻。古代的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午時三刻也就是正午十二點左右,此刻光照最強,也是陽氣正盛的時刻,也意味著正氣十足,因此此刻斬頭就有邪不勝正的意思,也向圍觀群眾宣告不要和朝廷作對。此外,犯人在行刑前都會吃飽喝足,正午時分正是人最困乏的時刻,會出現昏昏欲睡的情形,此刻斬頭也是為了能夠減輕犯人的痛苦,多一點人文關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