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楚才作文競賽進入改卷第一天,其中六年級有一道作文題叫作《大人的“陋習”》,據評委透露:不少小朋友選擇了這道題目,他們在作文里批評父母身上的毛病,其中,超過五分之一的“槽點”是玩手機。 孩子們最討厭的大人“陋習”是什么?不是抽煙,不是喝酒,不是成天應酬,而是成天玩手機!審閱六年級學生作文的龔姓評委告訴媒體,在他昨天上午改的100多份卷子中,20%以上的孩子都不約而同地吐槽:大人們太愛玩手機了。 孩子們的描述中,大人們完全不能離開手機:爸爸看新聞玩網游,媽媽淘寶,甚至爺爺奶奶也能在手機上玩“俄羅斯方塊”。平時家庭作業要媽媽報聽寫,她也非要等手機上的內容搞定了,才依依不舍地放下,很敷衍地陪自己寫作業。 還有個學生寫得更有趣:爸爸一邊走路一邊玩手機,結果掉進了路邊的坑里,還引來了媒體記者的采訪。“這樣的情節可能存在虛構,但成人沉溺手機的現實卻是真實的。”他說。 而在五年級作文的評改中,評委們從《尋找親情》和《萬能藥丸》(科幻類)兩個題目中,也發現了孩子們對大人迷戀手機的吐槽。一名學生寫,除夕的晚上,一家人不看春節聯歡晚會,只顧著各自玩手機,結果卻忽略了交流,冷淡了親情。 評委們呼吁,成人對孩子的教育,往往只會對他們提出要求,不要沉溺電腦網絡和手機,卻忽略了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教育需要言傳身教,不是只管孩子卻放縱了自己。 楚才閱卷老師李姓評委告訴云小編:一篇叫做《在乎》的小學生作文,讓他深受觸動。 孩子在作文里寫道:“對我來說,手機、平板、游戲機就是最有意思的東西,哪怕每天被爸媽教訓,我也是房門一甩,接著玩手機。”可這種幸福生活卻被“老家鄰居”的幾個小孩子改變了,在手機沒電后,作文主人公在和小伙伴玩耍的過程中找到了久違的童真。作者在文中寫道:小時候的我,不就是這樣跟小朋友們一起玩的嗎?可什么時候開始,我的心中只在乎手機游戲有沒有過關、有沒有晉級呢? 孩子的反思讓身為家長的評委也深感汗顏,他告訴云小編:“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鏡子,作文中孩子指出的問題,我們大人更應該去反思。我想起我小的時候,那時候還沒有智能手機,也沒有那么多娛樂游戲,可當時我們的童年比現在的孩子好像還快樂一些,那些和爸媽在一起玩耍的回憶,都讓我覺得很珍貴。” “怎樣才能讓媽媽不玩手機?”、“爸爸媽媽不理我是不愛我了嗎?”、“怎樣才能讓媽媽更愛我?”、“如果我是爸媽的手機就好了”…… 這些都是10歲女孩苗苗使用iPad留下來的搜索記錄,一個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理竟然以這種方式呈現在父母面前,讓網友唏噓不已。 其實苗苗的困擾不是一個孤例,《國民家庭親子關系報告》顯示,近七成家長會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這極易給孩子造成被忽視感。特別是針對苗苗這樣10歲左右正處于心理脆弱敏感時期的孩子,因為缺乏和父母的溝通,這種被忽視感極易被放大化,給他們心理造成傷害。 兒童心理健康專家李醫生告訴云小編:“父母在跟處于心理敏感時期的孩子相處過程中,要格外重視孩子的情感波動,不要因為玩手機而無意間冷落了孩子,除了給孩子們豐衣足食的優越環境,更重要的是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平時多陪陪孩子,和他們多聊一聊學校的趣聞趣事,多一同參加親子活動,在溝通互動中逐漸搭起一座通往孩子內心的橋梁。 來源:武漢晚報、新浪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