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是身體內以代謝功能為主的一個器官,并在身體里面起著去氧化、儲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質的合成等作用。肝臟也制造消化系統中之膽汁,是人體內臟里最大的器官,也是人體消化系統中最大的消化器官,肝臟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又是新陳代謝的重要器官。今天給大家講解一下中醫按摩穴位幫助你養肝護肝。 一、按揉大敦穴 ![]() 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在腳拇趾趾甲邊際靠第二趾之外。大敦穴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 功效:“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達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頭腦清晰,神清氣爽。 做法:盤腿端坐,赤足,用左手拇指按壓右足大敦穴(足大趾甲根部外側),左旋按壓15次,右旋按壓15次,然后用右手按壓左足大敦穴,手法同前。 二、太沖穴 太沖穴位于足背側,第一、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經的原穴,大約相當于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 功效:按摩刺激太沖穴,能很好地調動肝經的元氣,使肝臟功能正常。 做法: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太沖穴(足背第一、二趾骨之間)沿骨縫的間隙按壓并前后滑動,20次,然后用左手按壓右足大敦穴,手法同前。 三、行間穴 功效:瀉肝火。它是一個火穴,肝屬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瀉其心火。而“行間穴”就是一個瀉心火的穴位。春天肝火盛,多揉“行間穴”,可瀉心火、肝火。 做法:按壓行間穴5秒鐘,壓到有酸感后,休息5秒鐘再按壓,一共20次。 四、按壓肝俞穴 ![]()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氣在身體背部匯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養肝不可缺少的養生要穴。它的取法是俯臥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縮(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功效:肝俞與太沖搭配,在中醫里屬于“俞原配穴”法,能夠補肝陰,養肝柔肝。主治黃疸,脅痛,胃痛,吐血,衄血,眩暈,夜盲,目赤痛,青光眼,癲狂,癇癥,脊背痛,及急、慢性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等。斜刺0.3-0.5寸。 做法:選準肝俞穴(位于第九胸椎棘突水平旁開4.5),雙拇指分別按壓在雙側肝俞穴上,做旋轉運動,由輕到重至能承受為止,每次持續10—30分鐘。 五、太溪穴 ![]()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雙測對稱,也就是兩個。太溪穴是腎的原穴,是儲存腎臟元氣的倉庫。肝屬木,腎屬水,樹木需要水的澆灌才能健康成長,所以養肝必須要滋陰。用太溪調動腎臟的功能,能夠更好地“滋水涵木”。 功效:促進腎臟健康,起到補腎、疏肝、明目等等保健身體的作用 做法:對側拇指按揉太溪穴。每次每個穴位按揉5分鐘左右。不必拘泥于方法,按揉的力度,除了要有酸脹的感覺之外,最好有麻麻的感覺。 六、揉三陰交穴 ![]() 三陰交穴是身體的一個穴位。三陰,足三陰經也。交,交會也。三陰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于此,故名三陰交穴。 功效:調肝補腎、健脾益血,亦有安神之效,可幫助睡眠。 做法:盤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壓三陰交穴(內踝尖上3寸,脛骨后緣處),左旋按壓15次,右旋按壓15次,然后用右手按壓左三陰交穴,手法同前。 ④推搓兩脅法:雙手按腋下,順肋骨間隙推搓至胸前兩手接觸時返回,來回推搓30次。本保健操有養肝護肝,增強肝的功能和降血壓的作用。 |
|
來自: 淡泊1971 > 《經絡穴位養生:按摩針灸拔罐刮痧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