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塘飛鈸花會在表演飛鈸。 照片由塘沽非遺保護中心提供 天津北方網訊:飛鈸自明末流傳至今。表演時有34人,其中飛鈸22人,配镲10人,鼓手兩人。表演者手持飛鈸一雙,邊走邊舞,隊形變化多樣,可組成多種圖案—— 自明末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北塘飛鈸,是北塘南莊漁民為慶祝豐收,結合了武術、戲曲及舞蹈動作而形成的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至今已傳承了400余年。2009年10月北塘飛鈸被列入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日前,記者采訪了家住北塘馨宇家園的北塘飛鈸第三代傳承人67歲的王少平。 王少平介紹,北塘飛鈸起源于宗教佛事活動,也稱作法鼓會。北塘是瀕海村鎮,人們海上謀生,冒風浪危險,多有不測。在科學技術不發達年代,多祈求于神靈保佑。為此北塘建廟多座,供奉菩薩,佛事繁忙,形成了民間的佛事樂隊,這是北塘飛鈸花會的前身。隨著佛事活動的增多,樂隊擴大,佛教音樂廣泛傳播。在演奏中人們為祈求平安、豐收即興起舞,逐漸形成了飛鈸花會。從此飛鈸走出了佛事范圍,形成了民間花會,在節慶期間走上街頭表演。 王少平告訴記者,北塘飛鈸第三代傳承人共有2人,另一位是他的哥哥王少甫。他們小時候住在北塘西溝沿,1954年前后便跟隨鄰居學習。北塘飛鈸是結合了武術、戲曲及舞蹈動作而形成的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表演形式。飛鈸表演時共有34人,其中飛鈸22人,配镲10人,鼓手兩人。表演者手持飛鈸一雙,邊走邊舞,隊形變化多樣,可組成多種圖案。他們身著武生服裝,都有較深的武術功底,在舞蹈中糅進了飛腳、撂叉、小翻、背劍、舞花等動作,整個表演整齊劃一,舞姿簡潔、莊重、典雅。手中的飛鈸動作幅度大,一舞一擊,發出的聲音鏗鏘渾厚。 北塘飛鈸為樂器演奏和舞蹈相結合,交替表演、動靜分明,時而高雅莊重,時而歡快激昂,這是北塘飛鈸的一大特征。演奏的樂器如鼓、鈸、鐃、海笛、笙等都是佛事樂器,其中,飛鈸直徑為30厘米,重量約1公斤。此外,飛鈸音樂也多含佛事音樂元素,曲調清平典雅、奇妙委婉,表現了人們對神靈的敬仰和虔誠。海笛音量很大,能傳播全村鎮。飛鈸在高亢洪亮的大鼓伴奏下表演,鼓譜吸收了一些戲曲曲牌,文化內涵豐富。舞步吸收了武術元素,剛勁有力,節奏歡快,表現了北塘人不畏艱險,勇敢堅強的性格。 在400余年的發展中,北塘飛鈸保留了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的傳統民間舞蹈花會表演形式。在民國期間和新中國成立初極為興盛,形成了南部和東部兩大隊伍,節慶期間爭先獻藝,深受人們喜愛。時至今日,該民間花會仍在北塘街及其周邊漁村進行表演活動。目前,王少平的兩位侄子王福德和王福建已成為北塘飛鈸第四代傳承人。 新聞鏈接: 北塘飛鈸起源于宗教佛事活動,也稱作法鼓會。自明末一直流傳到現在。飛鈸表演時共有34人,表演者身著武生服裝,都有較深的武術功底,在舞蹈中糅進了飛腳、撂叉、小翻、背劍、舞花等動作,樂器采用鼓、鈸、鐃、海笛、笙等,整個表演莊重、典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