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靈飛經》真正的作者是誰,我們后代所值得慶幸的是,到現在我們居然還能看到它的真跡,它現藏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共九頁。而歷代藏家收藏《靈飛經》的故事那簡直可以拍成電影了。 最精彩的有兩幕場景,一幕是靈飛經到了明朝落入了董其昌之手。之后,董將墨跡本抵押給了海寧的陳家,16年后董又將該墨跡本贖了回來。想來這《靈飛經》肯定是董其昌心尖尖上的珍愛,過了16年還念念不忘要將其贖回。哪曾料到,陳家卻做了手腳,從原帖中抽走了43行。實質上我們現在看到的真跡恰恰就是這被陳家抽走的43行《靈飛經》,所以說世事輾轉變遷,這些藏品在流轉中偶發的一件事會改寫了藏品的命運,被抽走的43行僥幸保存至今,而董其昌贖回的剩余部分的《靈飛經》,現在已不知所蹤。 而第二幕精彩場景,便是《靈飛經》傳到清代后期被翁同龢之父翁心存購得,并在翁家歷經三代。最后傳到翁萬戈手上的時候,1948年他將家傳收藏打包,因為害怕戰火傷及這些收藏,他運到了美國,后來萬戈先生委托給了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代為保存,大概在21世紀初,又因年事已高正式轉讓給了大都會博物館。到了1987年,翁萬戈先生將《靈飛經》的真跡43行本發表于《藝苑掇英》上,這才使得更多的人看到了《靈飛經》墨跡本的真容。 用啟功先生的話說,“廬山真面入目以后,才真正看出唐人的筆法墨法,始知無論《渤海》、《望云》都一樣走了樣。尤其墨彩飛動的特點,更遠遠不是石刻拓本所能表現萬一的。” 遙想當年的翁萬戈先生如何能在動蕩的大時代背景下,始終未曾將《靈飛經》舍棄,千方百計護其周全,終讓后人受益,使我們還能看到唐代的珍品墨寶。 |
|
來自: szxlzc人生何求 > 《書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