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于敏中等編篡的《日下舊聞考》,在第一百五十卷“物產(chǎn)”中記載“白玉石產(chǎn)大石窩,青砂石產(chǎn)馬鞍山、牛欄山、石徑山,紫石產(chǎn)馬鞍山”。這里所指的馬鞍山是明代欽差提督所管轄的采石范圍,并非真正含義的馬鞍山。紫石實際產(chǎn)自潭柘寺西北,絕石梁南部的老虎山。
老虎山位于潭柘寺鎮(zhèn)西北部,《紫石官塘界》碑立于老虎山虎頸之下。《紫石官塘界》碑立于明代,至今約近五百年歷史。《紫石官塘界》碑早已被史地界認知,但真正親眼見到人不多。
《紫石官塘界》碑的發(fā)現(xiàn)存兩種說法,《京西碑石》記載:“1997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李旭先生所作《潭柘紫石硯及其鑒定方法》記述為最早是北大學生于1982年發(fā)現(xiàn)。因為真正見到界碑的人很少,所以有關《紫石官塘界》碑的碑文更是有多種版本。被北京石刻館吳夢麟、劉衛(wèi)東先生贊益的《京西碑石》記載:"紫石塘在潭柘寺鎮(zhèn)陽坡園村,石塘旁的石上有摩崖碑云:“潭柘紫石官塘界,欽差提督馬鞍山兼管理工程太監(jiān)何立”。潭柘紫石是重新開發(fā)后所命名,明代其名稱是“御硯紫石”怎么會刻"潭柘紫石“那。所以,有必要澄清以辯真?zhèn)巍?/font>
“紫石官塘界”碑立于一天然巨石之上,底座石西側面中凸成棱狀。
內(nèi)邊略成中間凹兩邊凸狀,底座總長3米。石下側距地面高1米,上層距地面高50厘米,底座石最寬處1米。

碑總高1.3米,寬95厘米。厚21厘米,出石槽部高1.19米。
面南一面右側豎刻,“內(nèi)官監(jiān)紫石官塘界”八字。
左側豎刻,“欽差提督馬鞍山兼管理工程太監(jiān)何立”十六字。
碑文字徑:“內(nèi)”8X8厘米;“官”8.5X9厘米;“監(jiān)”8X9.5厘米;“紫”9X9厘米;“石”6.5X8厘米;“官”7.5X8.5厘米;“塘”8X10厘米;“界”9X9.5厘米。右側字徑:“欽"3.3X5.5厘米;"鞍"3.5x4.5厘米;“程”3X4.5厘米;"何”3.5X4.5厘米;“立”3.3X5厘米。

《紫石官塘界》碑是一天然石塊,前后均未開光兩邊略作修整,屬于摩崖碑石。

底座石中部鑿開一長90厘米,寬23厘米石槽,碑石立于底座石之上。

內(nèi)側面石槽開通,外側面留有9厘米邊框。
有朋友曾就《京西碑石》官塘界碑插圖提出指疑,因為碑的正面是右側缺角,而插圖則相反是左側缺角。經(jīng)反復考證是印刷排版時圖片倒置所形成,無關碑石真假。

但早期碑石照片石面山可見灰藍色漆痕嚴重,碑面字口均可見近似顏色——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