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帝舜任官 一、宰相府 (一)首輔大禹 僉曰:“伯禹作司空。”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僉曰”就是“眾人說”。表示下面的話是大家的一致意見,而不是某一個人的提議。 “伯”字從“人”,從“白”,明白人的意思。所謂“明白”,也就是“明日月之白”、“知天道規律”。據記載,堯舜時期就己經實行了公、侯、伯、子、男五等伯爵制。這里的“伯”字應當是禹當時的爵位名。 “禹”字的金文寫作“ ”。為一條“蟲”被權杖攔腰打擊之形。“蟲”是蛇的本字,也常被古人用來稱呼敵人。因此,“禹”字的意思就是“打蛇”或“打擊敵人”。古人的名往往與其職務特征有關,從“禹”字上看,他應當是一個武將。 “伯”屬于第三等爵,地位在公、侯之下,不算太高。但他們的權力卻不小,是公侯的代言人。也是最為活躍、最具實力、也最可能產生野心的一個階層。推翻商王朝的周文王,當時的爵位就是“伯”,稱“西伯”,也就是“西方之伯”,可見“伯”這個層次的人可不得了。 帝堯時期的公、侯們是誰啊?是共工、鯀、驩兜、丹朱等人。這些人被鎮壓了。被誰鎮壓的呢?當然不會是舜一個人的能力,而是一個階層的合力。這個階層就是以“伯”為主力的這些新生力量。他們既有實力,又不甘心自己現有的位置,所以反了。 這一段的內容是《舜典》中最長的一段,全是任命官員,一共二十二位。這些官員就是幫助舜鎮壓帝堯及其老臣勢力的功臣,主要是武將。其出場順序基本上可以反映他們功勞的大小。伯禹第一個出場,當然也就是頭功人物。所得的職位也自然最高,相當于后世的宰相、首輔。 書上說:鯀是禹他爸。我可以肯定的說:此爸純屬虛構。是被傳過幾千年后就成了真理的謊言。以其說鯀是禹他爸,還不如說鯀是被禹砍的頭更可信一些。 禹是有莘部族的領袖。勢力范圍大致在今陜西省合陽縣至河南省三門峽一帶。處鯀的勢力范圍(今河南蒿山附近)和驩兜的勢力范圍(今西安市華山附近)之間。既熟悉鯀的勢力,也可能有一定的沖突,是幫助舜消失其最大敵人鯀的最佳人選。所以也才有資格搶得頭功,并坐上鯀曾經的首輔(羽)位置,當上司空。司空的職權很大哈,我們后面會說。 當然,“鯀是禹他爸”的傳言也不完全是空穴來風,因為禹的行政職能與鯀的幾乎相同,或者說,他是接手鯀原來的工作,也就是傳說中的所謂“治水”,實際上也就是施行農業的推廣工作,并在推廣的過程中消滅反對勢力,從而收籠各部落的行政權力。所以,“鯀是禹他爸”的傳說如果不是別有用心者造的謠,就應當是對他們職務的誤讀。除改朝換代之類的特殊情況外,古代的職務往往具有家族繼承的特征。 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有莘氏的出名還不全是因為禹,它還出產美女。周文王被商王囚禁時,姜太公等人為了把文王撈出來,曾給商紂王行賄。賄賂中的第一項就是“有莘氏美女”,然后才是“驪戎之文馬、有熊九駟、他奇怪物。” “作”:擔任。 “司”字的甲骨文寫作“ ”。一個倒立的“人”字旁加一張“口”。意思是:“給不守規律者講述。”或“告誡不順從者”。引申出掌管、主持、官吏、監視等義。 “空”字從“穴”,從“工”。“穴”字其實是由“六”與“八”兩字組成。也就是春分與秋分的稱呼。春天到了萬物生發,秋季來時萬物凋謝,所以春主生,秋主死。“工”即矩尺,表規矩之義。因此,“空”字的本義是:“生死的規矩”。同時,“穴”也是古代家的稱呼,所以,也可以將“空”字理解為“家里規矩”,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內政。后來怎么就成了空虛、沒有、天空等義,還真是不知道。 “司空”是職務名。這個名字的本義是:“告誡不順從者生死的規則”。 從后文的內容看,司空的主管范圍一是農業;二是教育;三是法律。權力很大啊。是最具實權的位置。相當于后世的宰相。 “僉曰:‘禹作司空。”的意思是:“大家說:由禹來擔任司空這一職務。” “帝曰”:“帝舜說”。 “俞”字的本義是“順水推舟”。引申為愉快等義。相當于好、好啊。 “咨”:落后者的問題。 “汝”字的本義是“民眾所渴求的水”。引申為“渴求”、“眾望所歸”等義。 “平”:使不穩定的狀態達到平衡。 “土”字的金文寫作“ ”。遵照天道(十)的規律而耕種的土地(一)之義。所以本義是指“依時令而種植的田地”,而不是泛指所有的土壤。后來才引申為指土壤、大地等義。 “惟時”兩字剛講過,意思是:“基層官員們都要思考季節的變化與植物生長的關系。” “懋”字的金文寫作“ ”。“林”字中間不是“矛”,而是“土”字。其字義當為:“思考(心)著如何在森林中(林)開辟依時令的規律而耕種的田地(土)。”“林”是指原始森林,也就是指還沒有發展農業的地區。 “哉”:校正其對時令的不正確認識。 這段話是帝舜對禹的囑咐。大意為:“帝舜說:‘好啊。落后地區有問題啊,禹。歸順者渴求的是能夠依時令的規律風調雨順地耕種土地。基層官員們要認真思考季節的變化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這樣才能夠在尚沒有開展農耕的原始地區,校正其對時令的不正確認識。’” “平水土”一句較難解釋一點。直譯應當是:“平衡水與土地的關系”。也就是在種植的時間要水就下雨,不要雨就出太陽,別旱也別澇。要求很高哦。這要求是以準確的時令及氣象知識為基礎的。如果你做不到這點,付出勞力的民眾就不會跟著你干,得不償失嘛。 伯禹接手的可不是小事啊,實際上是鯀的職位。我們在前面說過,鯀的職位是“羽”,也就是帝堯的輔臣,相當于后來的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禹欣然接受:“禹拜稽首”。 又遇到腦筋急轉題了。現在一般將“拜”字解釋成了跪下。“稽首”解釋成叩頭。所以把“禹拜稽首”譯成了“禹跪拜叩頭”。伯禹受命后是不是跪了頭?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三個字不是表述跪頭拜謝的。不是謝恩又是什么呢?我們來看古文的結構就知道了。 “拜”字的金文寫作“ ”。為一只手從一株飽滿成熟的植物上采集果實之形,本義當為“選擇種子”。所以,古人將挑選將軍稱為“拜將”或“點將”。這被點名的將雖然會向點者行禮,但“拜將”的意思可不是指叩頭,而是選擇優秀的將軍之義,別弄錯了。 “稽”字我們在開篇“曰若稽古”時就詳細講過了。本義為:“指導群眾及說服不愿遵從王命的部落領袖發展農業。” “首”字的甲骨文寫作“ ”,就是一只動物的頭。頭是動物最為重要的器官,所以引申出了首領、第一、開始等義。 “禹拜稽首”的意思是:“禹選擇(拜)了指導群眾及說服不愿遵從王命的部落領袖發展農業(稽)的首領(首)。”句子長了一點,有點繞口,可以簡化為:“禹選擇了協助他展開工作的首領”。 禹不是在謝恩,而是在當眾選副手。他選了誰呢?稷、契和臬陶三個。也就是下面的“讓于稷、契暨臬陶。” “讓”字我們己經解釋過兩次了。但因為這個字太重要,所以我們再重復一遍。“讓”字的繁體寫著“讓”,從“言”從“襄”。“言”字的意思就是“說龍”。“襄”字的意思是“把較厚的衣服脫掉后開始耕田做農事”。因此,“讓”字的意思就是告訴別人龍頭升起了,到季節了,快脫掉衣服去耕田。本義是指揮人,而不是把好事送于人。這里是指禹點了這三個人的將,讓他們作副手。這個字也是一個需要腦筋急轉彎的字。 “暨”字的古文寫作“ ”,像站在“旦”字上的一個有腦子的人推動一個長發的沒腦子的人往前走。“旦”字是旭日東升剛離地面時的情形。因此,“暨”字的本義應當是:“以太陽的運行規律為準則推動落后者向前進。”也常作連詞用,相當于“及”。 以此,“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臬陶。”的意思是:“禹選擇了協助他展開工作的首領。他點了稷、契和皋陶三個人。” 舜的行政編制在堯的基礎上擴大了很多,也有了副職。禹是正職,稷、契和皋陶就是副職,各有分管。而且這些副職均是由正職選擇的。所以大家讀后文時會看到,只有帝舜在任命正職后,才有“X拜稽首”的句子,副職是不會說這話的。如果是跪頭、讓賢,稷、契及皋陶們怎么不跪頭?怎么不讓賢? “往”字的金文從“止”,從“王”,從“彳”。“止”即腳印、足跡。以此,“往”字的本義就是“行王道”。 “帝曰:‘俞,汝往哉!”的意思是:“帝舜說:‘好啊,民眾渴求你們去幫助他們校正其對時令的不正確認識。’”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如此,帝舜登基后任命的第一名官員就是伯禹,任司空一職。而且由伯禹自己挑選副手。他點了稷、契和皋陶三個大牛人,分管農業、教育和司法。由此也就知道,禹的司空這一職位可不得了,權力是極大的。也正是因為他的這一權力,使他后來成功地接了舜的班,并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 《尚書·禹貢》記述的是他的事跡,也是有關他的記載中最為可信的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