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要學(xué)會對孩子放手。 以下這三樣?xùn)|西,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將來他肯定會感激你一輩子。 1 給孩子高質(zhì)的陪伴 父母不能對孩子放任不管,也不能為他包辦一切,在親子陪伴這堂人生重要課堂上,把握好尺度對父母來說是最重要的考驗。 陪伴對于每一位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媽媽講故事哄孩子入睡,爸爸教孩子做運動玩游戲,這種高質(zhì)的陪伴會讓孩子感覺到幸福。 孩子在父母陪伴下成長才會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是有價值的,反之孩子會覺得自己不被重視。 研究顯示,除去上班和睡覺時間,70%的家長每天約有4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相處。 而在這4個小時里,有一半的時間家長都在了玩手機、看電視,還有將近一半的時間在輔導(dǎo)孩子做作業(yè),用來和孩子的溝通交流的時間只有不到半個小時。 每天不到半小時的溝通交流時間,很容易會讓父母和孩子之間變得疏遠。 《媽媽是超人》中所有的孩子和媽媽都親密無間,但是黃圣依和安迪這對母子看上去像陌生人。 當(dāng)節(jié)目組問到安迪:“爸爸媽媽平時工作忙,沒時間陪你,你孤單嗎?” 他的回答是:“不孤單,已經(jīng)習(xí)慣了!” 安迪剛剛和媽媽一起獨處時,顯然不太習(xí)慣,甚至表現(xiàn)得有些冷漠,很少會主動跟他交流。 所幸,在節(jié)目錄制過程中,母子朝夕相處也慢慢培養(yǎng)出了深厚的感情。 研究表明,0-12歲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黃金有效期”。 在這個階段,父母在孩子眼里的是無所不能的神,是可以信任和依靠的。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任何時候都不可替代的,父母要給他足夠的愛和陪伴,這樣日后管教孩子才能更有說服力。 父母要給孩子,高質(zhì)量的陪伴,既能讓孩子體會到家庭的溫暖,也能給孩子做好榜樣。 2 給孩子最好的教養(yǎng) 有人說,人這一生,最大的資本就是藏在骨子里的教養(yǎng)。 孩子的教養(yǎng)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父母,所以所家長才是孩子的教養(yǎng)的第一導(dǎo)師。 詹姆斯·鮑德溫曾說過:“孩子們從不擅長聽長輩們的話,但是從來不會不模仿他們的行為。” 父母給予了孩子生命,同時也承擔(dān)著培養(yǎng)、監(jiān)護孩子成長的責(zé)任。 所謂教養(yǎng),其實包含了教和養(yǎng)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教以學(xué)為旨,身體力行是教,以身作則是教。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能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其實對孩子的教育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養(yǎng)不僅僅是指身體的養(yǎng)育,也意味著性格習(xí)慣、行為舉止、待人接物等等方面的培養(yǎng)。 父母一定要盡到父母的責(zé)任,把孩子培養(yǎng)成懂得自尊自愛,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自私自利的人。 孩子的教養(yǎng)源自于父母的教育與修養(yǎng),好的教養(yǎng)是從小到大的生長過程中一點一滴養(yǎng)成的。 很認同董卿說的一句話:你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請你一定要以身作則,要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說100次、1000次不如去做一次,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帶動到孩子,才能讓他朝著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做父母的要永遠記住,能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的始終是“行動”。 如果父母不注重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品德的教育,孩子就會因為沒人管教成為大家口中的熊孩子。 所以,父母需要讓孩子從小懂得講禮貌用語,比如“您好、謝謝、請、對不起、再見”等等。 要告訴孩子要尊重長輩,不亂打斷別人說話,不嘲笑他人的短處,不給他人起綽號等。 父母要教育孩子遵守基本的社會公德,比如不能在公眾場合喧嘩,不能做影響他人的事情,不能不遵守規(guī)則,不隨地吐痰。 另外要教育孩子不能亂拿別人的東西,犯錯了要勇于承擔(dān)錯誤,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責(zé)任意識。 作為父母,我們要不斷的完善自我,給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 3 給孩子獨立的空間 現(xiàn)在越來越多孩子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孩子從小到大都在父母的庇護下成長。 孩子沒有一件事父母是不操心的,但是在過度溺愛中成長的孩子并不見得一定好。 很多父母為孩子包辦一切,長大了自己什么都不會做,出到社會還是不能獨立。 所以,父母無微不至的愛,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傷害。 父母不要忘記了,你雖然可以替孩子做事,但是你代替不了孩子成長。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一個成長階段都需要他親自去體驗,只有經(jīng)歷了才能真正收獲經(jīng)驗,才能有所感悟。 父母能做的僅僅是參與和陪伴,但絕對不是取而代之。 很多中國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qū),就是只知道憐惜孩子,但總舍不得用孩子。 而我想說,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一定要舍得“使用”孩子。 當(dāng)你舍得用孩子的時候,孩子才能感受到別人需要的價值,同時也能感受到為他人付出的快樂。 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說認為:“培養(yǎng)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完成。” 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獨立和自立的重要性,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指導(dǎo),但不能替孩子解決困難。 你一旦為孩子包辦一切或者一味干涉孩子的事情,那么孩子就失去了獨立做事的經(jīng)驗。 當(dāng)他真的遇到要自己拿主意的事情,就會顯得很慌張甚至不知所措,祈求得到他人的幫助。 所以,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多指導(dǎo),少干預(yù),這樣才更有利于孩子習(xí)慣的養(yǎng)成。 父母要不斷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和事事依靠自己的信念,一定要讓孩子堅信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就能創(chuàng)造出奇跡。 父母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決策能力,教育孩子習(xí)慣自己做出選擇,敢于為自己的選擇負責(zé)。 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教育孩子獨立,勝過讓孩子當(dāng)?shù)谝弧?/span> 陪伴、教養(yǎng)、獨立的空間這3樣?xùn)|西,父母越早給孩子越好,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不要剝奪他成長的權(quán)利。 做一個合格的家長,讓孩子學(xué)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zé),那么孩子將來會感激你一輩子。 本文經(jīng)「每日優(yōu)教」(微信號:meiri_youjiao)授權(quán)轉(zhuǎn)載。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心理、懂孩子的人,讓您的孩子健康成長,奠定幸福人生。 |
|
來自: 李渙 > 《學(xué)習(x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