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舜帝,姚姓,有虞氏,所以他統治的時代稱為“虞朝”,而堯帝統治的時代為“唐”,后世之人經常把唐朝與虞朝并稱為“唐虞”。從社會發展學的角度來看,唐堯時代屬于比較松散的原始部落時代,天下還是依靠部落自治,而到了虞舜時代,政治管理結構開始逐步形成的,這也為夏朝奴隸社會管理打下了基礎,算是中國政治體制的源起。 從文中的內容可以看出,“堯典”其實并非堯帝時期所做,而是后世史學家所做的,有人說是舜帝的史官所做,但是孔安國認為是孔子參考古文籍創作。 【原文】昔在堯帝,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將遜于位,讓于虞舜,作《堯典》。 這段話是孔安國所寫,他說,古代時候的堯帝,“聰明文思,光宅天下”,就是堯帝是中國文化的發起者,他的光芒照遍天下古今。他能夠大公無私,將帝位禪讓給虞舜。所以后世做了《堯典》。 這里之所以稱為典,是表示堯之言行,“可為百代常行之道”。 第一章 堯典
【原文】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 通過考察古代文集知道,堯帝,名曰放勛。 他這個人“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披四表,格于上下”,這十八個字是形容堯帝個人的品格,或者說是人格魅力十足,特別前邊十個字需要逐個琢磨,鄭玄解釋說:“敬事節用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天緯地謂之文;慮深通敏謂之思;安安即溫和寬容;不懈于上謂之恭”。 接著堯帝又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帶動身邊的人和九族和睦共處,從而安定部落百姓,最終達到“協和萬邦”,天下的百姓生活也都安定了下來。 也可以把這段話理解成為堯帝統治天下的歷程:先從個人做起,修養自身的道德,以影響并帶動身邊的人向善向道,“九族”是個人關系延伸的脈絡,由近及遠,就像一片樹葉,通過脈絡延伸稱為完整的樹葉,這也是所謂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最終達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就像整片葉面散發出生命的光澤。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看,如果在葉片的邊緣有一點腐爛、蟲鳥叮咬,只要葉莖不敗,樹葉的生命力很快就會修復回來。但是葉莖腐敗之后,哪怕葉面再完整,也會逐步枯萎失去生命力。 如果總結下來就是《禮記.大學》中曾子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制定歷法
【原文】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yú)夷,曰旸(yáng)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zī)尾。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訛,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民困,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mǎo),以正仲冬。厥民隩(yù),鳥獸氄(rǒng)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釐(lí)百工,庶績咸熙。” 在實現了天下統一,百姓安居之后,舜帝就安排羲和兩族順應上天的旨意,認真觀察日月星辰等天象,分別安排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到當時東西南北四個最遠的地方,觀察日月星辰的運行、鳥獸及植物的生長、百姓的生產生活,以制定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個節氣,并以閏月法制定年歷,用以指導人們的生產、生活,達到了“允釐(lí)百工,庶績咸熙”的程度。 這段話很長,其中涉及了人名、地名、星座以及百姓、鳥獸的變化,有些難以理解,對于想了解歷法、地理的人來說,可以深入研究一下。 不過我們看這段文字,只要了解中國歷法的依據即可,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就是遵從天道自然運行,鼓勵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如果從管理的角度來看這段話,可以借用管子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見《管子.牧民篇》)”來總結,文化科技的發展是建立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基礎上的。 功成身退
【原文】帝曰:“疇(chóu)咨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帝曰:“吁!嚚(yín)訟可乎?”帝曰:“疇咨若予采?”驩(huān)兜曰:“都!共工方鳩僝(chán)功。”帝曰:“吁!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bǐ)乂(yì)?”僉曰:“於!鯀(gǔn)哉。”帝曰:“吁!咈(fú)哉,方命圮(pǐ)族。”岳曰:“異哉!試可乃已。”帝曰,“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 在制定完歷法之后,堯帝認為自己的治理的天下已經很安定了,所以希望選擇一個繼承人,所以他問身邊的人說“疇咨若時?登庸”,堯帝的想法是尋找“繼往開來”,能夠持續維護天下和睦、百姓安居,而不是單純繼承帝位。 放齊說“你的兒子丹朱,'啟明’”,就是口才比較好,但是堯帝卻感嘆說“嚚(yín)訟可乎?”就是作為一個兒臣,四處有嘴,有點什么事都能找到理由、推卸責任,還愿意挑剔長輩或領導,這就是孔子說的“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篇》)”,另外就是凡事跟誰都好爭辯,這樣的品行怎么能選做繼承人呢? 接著堯帝又問,還有誰能被采用呢?驩兜說“共工方鳩(jiū)僝(chán)功”,指的是在大洪水年代,共工作為堯帝的臣子,在防范洪水、救助百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功勞,但是堯帝卻感嘆說“靜言庸違,象恭滔天”,共工險偽之人,自為謀慮之言皆合於道,及起用行事而背違之,言其語是而行非也。貌象恭敬而心傲很,其侮上陵下,若水漫天,言貌恭而心很也。行與言違,貌恭心反,乃是大佞之人,不可任用也。 接著堯帝又對他的臣子四岳說,現在滾滾的洪水危害天下四方,激蕩的洪水把山陵都給包住了,而且不斷有淹沒高山峻嶺的跡象,這大洪水有點像是要漫過天地似的。【這段記載跟西方的諾亞方舟的故事有點類似】有誰能夠治理這洪水?所有人都推舉鯀,說他能治理洪水,不過堯帝卻感嘆說“咈(fú)哉,方命圮(pǐ)族”,這句話表達了堯帝的擔憂,鯀這個人,性格乖戾,所以沒有什么善心,但是既然大家都推薦他,說明他的能力還算是眾人中比較高的,因此堯帝只能聽從四岳的建議,讓鯀去試一下,結果用了九年時間,沒有取得成功。 在這段話中,“驩兜、共工、鯀”與“三苗”并列為“上古四兇”,算是歷史上很著名的惡人,我們看其實這三個人都是堯帝時候的重臣,也曾經是歷史上功勛卓著的人物,他們之所以被列入四兇,就是堯帝對他們評價的這幾點,也是我們常人最容易犯的幾個問題。 啟用虞舜
【原文】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揚側陋。”師錫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囂,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媯(guī)汭(ruì),嬪于虞。帝曰:“欽哉!” 按照記載堯帝是十六歲的時候,從唐侯升為天子,在位70年,本來寄希望于鯀,結果九年無功,自己已經八十六歲了,年齡很大了,所以急需找到繼承人,他認為“四岳”一直做的還不錯,找不到合適繼承人,所以有想法讓“四岳”來繼承位置。四岳卻說:“我們的品德還達不到繼承帝位德要求,辱沒了帝王之位”。剛開始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堯帝跟百官的眼睛只盯著朝廷上的人以及那些貴族,看來看去都不行之后,所以堯帝說“把視野再放寬一些,看看那些地位低賤的人,有沒有合適的”。 大家都跟堯帝說,民間有一個叫做虞舜的單身男人,聽說,道德、能力方面都挺好。堯帝說“我也聽說過這個人,他具體怎么樣呢?”——這也應了孔子跟冉雍說的“犁牛之子鋅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篇》)”,無論身處什么樣的環境,不要放棄自己,丹朱生也榮華,其才也啟明,但不修品德,其行“嚚訟”,不為堯帝所取,虞舜生于僻壤,能修德行孝,故可為四岳舉薦,繼承大位。 四岳回答說,他的父親頑固不化,母親蠻不講理,弟弟放縱不羈,但是虞舜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孝道維護好家庭的關系,最終感化他們慢慢向善、向好,不會去干那些奸惡的事。為了穩妥起見,堯帝還是要認真考察虞舜,所以準備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看一下他治家的能力。“刑”在過去是用刀砍帶著刑具的犯人,這里是看看他怎么樹立家規,如何解決家庭的矛盾。——題外話:堯帝恐怕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因為虞舜出身于貧賤之家,將兩個女兒都嫁給他,也是為了抬高虞舜的身份地位,避免未來接班時受到貴族階層(特別是他兒子丹朱)的反對。 “厘降”應該是“下嫁”的意思,媯(guī)汭(ruì)是地名,舜帝居住的地方。當然對于這個下嫁的問題,古人研究很多,也有人給舜帝和堯帝排族譜,認為這樁婚姻不合義理,同時過去所謂“匹夫匹婦”,強調的是普通百姓只能一夫一妻,而虞舜同時娶了兩個妻子,不定名分也不符合禮法,所以“嬪”字用的也有問題——這只是古學究研究的話題。換個角度,虞舜能通過自身的的帶動,讓他們安于婦道,這也是舜帝之德。 “欽哉!”是堯帝對于虞舜的認同,《尚書正義》里說“嘆舜能脩己行敬以安人,則其所能者大矣”。 【關于堯帝的一點想法】 如果這篇《堯典》是孔子所做,則其表達的應該就是《論語.泰伯篇》中孔子所說的“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堯帝之所以是后世萬代君王學習的典范,就在于他能夠從自身的道德修養做起,而帶領本來矛盾重重的天下萬邦走向和諧,百姓生活幸福,實現了天下大一統的局面。 另外就是他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卓著,歷法的制定,使中國的先人們有了時間與空間的概念,并且堯帝用歷法來指導社會的生產和生活,同時他的順應天道、尊重自然法則的思想,也稱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基礎,到如今這種思想依然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指導,甚至也逐步被西方國家所接受。所以孔子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當然還有一個就是堯帝“禪讓”帝位,其實這其中有很多空白,這就跟現在企業領導人換代,既然兒子不成器,傳給女婿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為了讓虞舜繼位,堯帝也是費勁心思,先是把兩個女兒都嫁給他,以抬高他的身份,也避免了家庭內部的矛盾,媯(guī)汭(ruì)之地也算是給他了,如此,虞舜就從一個窮小子,變成了一方諸侯,而且帝位給虞舜,也算是保護了丹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