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唐朝,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人們總用漢唐來形容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強大,強漢盛唐這四個字,形象地概括了中古古代最強盛的兩個封建王朝。當時唐朝的綜合國力,毫無疑問的穩居世界第一。唐朝的詩詞也在當時達到了巔峰。 說起唐代的詩歌,大部分會第一時間想到李白和杜甫,這兩位的詩句,李白的詩句極具浪漫主義色彩,杜甫的詩句富含現實主義色彩,兩位在各自的領域都達到了巔峰。今天介紹的這位詩人的詩句,堪稱大氣磅礴,極具氣勢,李白與杜甫的大部分詩句也追不上。這首詩就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不第后賦菊》。 唐朝末年,國力日漸下降,全國各地狼煙四起,黃巢就是其中之一,出身鹽商家庭,善于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 ,但成年后卻屢試不第。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組織起了一只農民起義軍,對抗唐軍。 這首《不第后賦菊》,是黃巢科舉落榜后所做,科場的失利以及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益發不滿。考試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抱負,寫下了這首《不第后賦菊》。全詩如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等到每年秋天幾月初八重陽節來臨之時,菊花盛開的時候,別的花早已凋零。“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句情感迸發來看,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并不僅僅是為了押韻,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說明心中起義反叛的心情已經迫不及待了。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沖天而起的香味彌漫整個長安城,真個長安如同披上了一層金黃色的的鎧甲一般。這句詩明顯的暴露出了詩人的情感和希望。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沖云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長安,這句話顯示了詩人強烈的自信心,自己必定會一呼百應,千軍萬馬沖垮唐王朝。 菊花,歷來被視為華夏的國花,詠菊花而寫不出國魂者,皆下品。黃巢的這首詩托物言志,借詠菊以抒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筆勢剛勁,格調雄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長劍,氣沖霄漢的英雄形象。黃巢于廣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黃巢兵進長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國號"大齊"。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唐末農民起義結束。 黃巢雖然小有家產,卻也供不起一直軍隊,他的大部分軍餉,就是通過盜墓挖寶得來的,他挖掘了當時不少的古墓,靠著盜墓所得來的錢財,才能供得起這么一直軍隊。堪稱是唐末最牛的盜墓賊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