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一道,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留下了多少美麗的傳說,因為傳承不同,而有了不同的風姿、神采。以武當功夫而論,則是文武雙持,丹武雙修;文以載道,武以演道,“實大千之經緯,萬緣之機暢也”--《翰墨緣》。 我的老師李兆生先生當年書寫《統元樓藏真叢典》,是以《翰墨緣》為第一本。此書是以書法、筆墨為主來敘說傳統宗風法乳的脈傳。按先生之語,是以翰墨為緣,演示傳統文化,用傳統法乳來哺育童心的。 童心者,天真之心也。明·李贄《童心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能持此心,則元氣自足,修持文武諸藝是水到渠成,不廢功夫矣。 記得當年初讀《翰墨緣》,是頗為頭痛的,感覺看不懂,似乎跟功夫沒多大關系。如今重新回頭翻閱,則是讀一遍有一番新的體會,是真本矣。 先生于“書法在實用中如何提高書寫效率”一文中引《書概》所言:“學書通于學仙,煉神為上,煉氣次之,煉形又次之”,此亦與武功之理相通。武功的修習是以動作和姿勢來引導體內氣血運行,是通過煉形而導氣也。 然神為氣之帥, 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如何處理好神、氣,形的關系呢?有的功法是通過邊動作,邊用意念來引導氣機運行,實際上是很不容易的,或者說用于武功上是錯誤的。對手與你生死相搏時,你能分心用意念去導引內力嗎? 真正的武功是意動則氣到,氣動則形隨。當然這是功夫高深之后的作為,初始之時則是以形導氣,通過動作、姿勢來引導體內氣血運行,進而使氣與力合。 那么煉神為上又是何意呢?《黃帝內經》上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這是指當一個人的心性很平和,很虛靈,沒有雜念的時候,真氣就會自動地運轉起來。 這個真氣的運轉路線是怎么樣的呢?看你的動作和姿勢。如果你彎腰駝背的坐著,氣就堵在腰背那了。所以這也是傳統宗風所說的“以形鑒真”的真義,功夫的層次,高低,練功的效率在這個上面就產生了區別。武功并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不同的功夫有著差距,有的功夫練一年比練十年其他的效果還好。 比如說循經二十四式太極拳和社會上的簡化太極拳,大的架子是相似的,但是因為一些細節上的不同,就使循經太極拳有了靈性的生命。簡單舉個例子,他的抱球專修就能使練習的人元氣得以聚攏,得以聚氣化力,從而使氣血的循行更加有力。 而且抱球一法并不是簡單的隨便找個地方雙手相對就行,不同的式子對于抱球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攬雀尾”是左右虎坐抱球,“白鶴亮翅”是中宮抱球,“玉女穿梭”則是間于兩者之間的抱球,這些都必須合于氣脈循經的標準。 當然抱球一法僅是其中之一,還有其他很多細節上的調整。動作不對,你的氣機循行到一半就卡住了,那就沒有了內煉,只是簡單的活動筋骨,就不是功夫了。 再比如武當“玉環樁”,他的氣脈循行就很明白,很清晰,氣機是陰升陽降,順著手推導引的方向循行周身,所以練這個長功夫很快。 但是如果一個人練功,心性不定,雜念很多的話,那么練功是沒有效果的。因為你心一亂,或妄念一生,神為氣之帥,神亂則氣亂。按現代醫學的研究,大腦不是運動的具體控制、指揮者,不對運動的程序、指令進行分析,而是交給紋狀體、小腦完成,大腦的作用是使我們能夠集中精力進行各種思維活動。 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動作是指引氣血向上行的,可是你的大腦,你的心神在想其他事情,結果氣機就不動或向其他方向運轉了,這就會導致沒有了內煉的功效。 這也是為什么書法與武功都講究“煉神為上,煉氣次之,煉形又次之”的道理,那么如何煉神呢?一個是在練功時慢慢地斷除雜念,這是一個不斷打磨心性的過程。另一個則是讀書、寫字、畫畫,這些傳統文化的法乳都能很好的培育人的天真之心,從而使人的心神安定下來。 如喜歡此文,敬請關注,收藏,點贊,評論! 武當太乙鐵松派代第14代傳人 武當先天太極拳第19代傳人 凌霄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