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出生開始,好吃好喝好招待;一口一個親愛的、大寶貝;要星星不給月亮,要奧特曼,絕對不拿蜘蛛俠糊弄。可一旦孩子上了學,成績成了評判孩子的第一標準,于是,一日三餐變成了快餐;張口閉嘴“笨”啊、“豬”啊、“咋生了你這么沒出息的”;要星星偏偏給你作業,要奧特曼偏偏給你試卷。 變化來得太突然,孩子在懵遭中渾渾噩噩的等待著讓他們恐懼的未來。 其實,這樣養娃,真的是錯誤的,不但是對自己的傷害,更是會導致孩子身心的發育都不健康。 今天我們就請來一位有著二十五年從業經驗的心理健康導師,給我們講講關于孩子的養育、教育不當,可能會給孩子們帶來的危害。 1.寵溺 如今家里孩子少了,地位也就隨著增高了,但凡是家里稍有點經濟條件的,那對孩子都是百依百順,絕對開足馬力,給孩子奉獻最好的物質。但這樣做的結果往往給孩子成長的路上埋下了隱患。 比如吃。 就怕孩子吃不好、吃不飽。所以,各種喂養誤區因為寵溺而產生了。孩子都挺大了還堅持父母喂食,跟著跑著喂、哄著勸著喂、看著電視喂、變著花樣口味喂。結果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小了,因為消化能力被撐的“變異”了;孩子的口味也發的挑剔了,因為他們吃過的味道太多了、太雜了、太重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吃沒了,因為連飯都不需要自己吃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就不需要鍛煉和培養了。 再比如要啥給啥。 媽,要。 小手一指,分分鐘到手, 媽,要。 人家有,咱們也不差。轉眼滿足了孩子的虛榮心。 媽,要。 太貴也沒事,媽媽少吃點給你擠出來。孩子滿足了。 媽,要。 瑪莎拉蒂?買不起啊!不買就死給看! 哎,我的小寶貝啊,你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啊? 其實,從稱呼上就應該改一改了,大兒子、男子漢、大小伙子。無不讓孩子成為“梁”。同時教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責任心,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而寵溺只會讓孩子的心理年齡退化。、 2.著急 在教育孩子的案例中,太多父母都存在焦慮的心理。而這種焦慮多半來源于與外界的對比。 其實,如果單就一個家庭單純的環境來說,家長多半還會憑著一顆初心,善待孩子,并堅持“牽著蝸牛散步”的心態,可一旦有其他孩子做比較,那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為啥人家孩子學習好,為啥人家的孩子懂事,為啥人家的孩子….. 其實,每種家庭狀態都會締造出不同的“孩子特質”,再說,孩子們天生也都是與眾不同的。何必糾結與此呢? 更不建議的及時家長的“快餐文化”和“催促法”,這些都會導致孩子身體發育出現障礙,甚至形成現代孩子過早“抑郁”情況的發生。 真的,還是那句老話,百年樹人,教育孩子并非一朝一夕,還是要本著一顆從容之心,才能養育出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