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畫像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于煤山自殺殉國。同年五月朱由崧被馬士英,史可法及四鎮擁立于南京,改元“弘光”,建立弘光政權。弘光政權自建立之初就處于風雨飄搖之中,面對清軍的步步緊逼,馬士英等人不思御敵,卻整日忙于爭奪權勢。史可法于是請求統帥軍隊,外出鎮守淮安、揚州兩地,被加封為太子太保,改任督師,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 多鐸畫像 史可法自請督師江北之后,前往揚州統籌劉澤清、劉良佐、高杰、黃得功等江北四鎮軍務機宜。但四鎮內部爾虞我詐,爭斗不斷。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在多鐸的率領下,分兵亳州、徐州兩路,向南推進,勢如破竹,直至揚州。四月,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檄各鎮援兵,無一至者”。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孤城,同時,向弘光皇帝求援,弘光不應,四月二十一日,南明總兵李棲鳳、監軍副使高歧鳳欲劫史可法出降,史可法以大義叱責之,二人遂拔營降清。二十四日,清軍以紅衣大炮試轟揚州城,形勢危急,史可法用血書告急朝廷,未得回音,孤城揚州已難有作為。
揚州在激烈抵抗后失陷,清兵屠戮劫掠,十日不封刀。“幾世繁華的揚州城是時“堆尸貯積,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為五色,塘為之平”、“前后左右,處處焚灼”,““城中積尸如亂麻” 。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后隱蔽較深幸免于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街中尸體橫陳,互相枕藉,天色昏暗無法分辨死者是誰。城墻腳下尸體堆積如魚鱗般密密麻麻,血腥惡臭彌漫,到處是肢體殘缺的尸首。慘絕人寰的屠城使得幾世繁華的揚州城在瞬間化作廢墟之地,江南名鎮一時間幾世繁華的煙花古巷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宰場, 后人稱之為“揚州十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