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作為人體重要的臟器之一,在人體機能中主要負責排毒、新陳代謝等,而中醫與西醫相比,對肝臟功能的解讀又有所不同。中醫里的肝不僅僅指代人體內的肝臟實體,往往還包括脾臟,認為肝在大腦的指揮下主要負責疏瀉功能,包括臟腑的調節和運動的調節兩個方面。 肝臟的功能: 一、調節臟腑 中醫將內腑調節主要分為氣、血、陰、陽、水、火六方面。 1、調節氣機 《內經》里說道“百病生于氣也”,而肝負責疏通氣機,調節氣的升降平衡,避免肝氣郁結和肝氣不足等。 2、調節血液 《難經·二十二難》里說道“氣留而不行者,為血先病也。”人體血液的暢行與氣機通暢相互關聯,中醫認為“肝主藏血”,有調節全身血液運行的作用。 3、調節先天陰陽 先天陰陽指的是,肝臟的疏瀉功能與女性的月經、排卵,男性的勃起、排精等功能的異常緊密相關。 4、調節后天陰陽 在中醫理論中,肝與脾的功能相附,且也影響其他的臟腑功能,如當脾胃運化失調時,也需要肝的疏瀉調節,否則陰虛陽亢;而肝的疏瀉異常時,也會導致脾胃虛弱,導致陰虛陰盛。 5、調節水液代謝 《血證論》中說道“氣行則水亦行”。肝臟通過調節人體氣機而達到水液代謝的暢通,避免風濕水濕于堵體內。 6、調節君相之火 中醫認為,“心主君火,肝腎主相火”,而君相之火也都有賴于肝的疏瀉調節,避免心火過旺、肝陽上亢。 二、調節運動 《素問·上古天真論》里說道“肝氣衰,筋不能動。”中醫認為,肝主筋,對大腦控制的運動功能有調節作用。肝臟血氣充足時,筋脈暢行才能運動自如,否則筋脈失養,則行動不順。 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到,肝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可謂大,而要保證肝臟氣血的通暢、調理肝臟,日常可以多按摩這幾個穴位: 1、足三里穴——疏肝益脾 該穴位有疏肝益脾、化濕清熱等功效,經常按摩對預防治療脂肪肝也有一定效果。 2、太沖穴——散肝火 太沖穴和足三里穴同是護肝的重要穴位。太沖穴是肝經的火穴,按摩該穴有助于消除肝火、疏通肝氣,特別適合經常燥郁、焦慮地人群。 3、行間穴——疏通肝膽 經常按摩該穴位,無論對老人還是小孩都有助于身體排毒,疏肝通膽。 4、期門穴——護肝藥 按摩該穴位對于經常熬夜的人來說,能夠有助于肝膽排毒、減緩肝臟損還,達到護肝作用。 5、關沖穴——解酒護肝 在喝酒后按摩該穴位能夠有助于加快酒精代謝、減輕酒精對肝臟的損傷。 6、大敦穴——清肝明目 按摩該穴位有助于肝經舒暢,清肝明目。 夏天到了,常喝這幾味茶有助于去肝火 1、蓮芯:將蓮芯曬干后泡茶能有效散肝火、去心火。 2、菊花:菊花富含維生素A,中醫里常被用來治療各種眼疾,用菊花泡茶有疏瀉肝火、腦清目明的功效。 3、薄荷:情緒煩躁、火氣過旺可飲用薄荷茶,有助于清火解毒,但嬰幼兒和產婦還應慎用。 4、桑葉:桑葉作茶飲后有助于平衡肝氣、潤燥清肺,對治療夏季肝火過旺導致的雙目腫痛有良效。 5、夏枯草:能夠有效清熱瀉火、消腫散結。 6、蒲公英:蒲公英外敷內服皆可,有助于散熱解毒、治療毒瘡。 7、金銀花:被譽為清熱解毒的良藥,我們常喝的涼茶飲料中均有此成分,能夠有助于清熱排毒、涼血化瘀。 8、荷葉:夏季常喝荷葉茶能去肝火,有利于消暑祛濕、緩解中暑引起的暈眩之癥。但因荷葉性涼,經期女性還應慎服。 參考文獻: 1、王雪、趙燕、李青等:《從中醫肝主疏泄理論談疏肝解郁法在情志病中的應用》,2019年,《環球中醫藥》。 2、賈金花:《中醫肝腎同治理論初探》,2017年,《四川中醫》。 3、陳星、劉清娥:《論中醫肝的實質與功能》,2015年,《陜西中醫學院學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