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廣袤的大地上,云南、四川、甘肅等地都有山叫老君山。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城南3公里處,也有一座老君山,它的原名為景室山,是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脈的主峰,海拔約2200米,歷代香火旺盛,被尊為道教圣地、天下名山。同時有著原始獨特的自然風光。 洛陽老君山山體原貌保存良好,它記錄著華北古陸塊南緣裂解、離散、聚合、碰撞、造山等構造演化過程。而被國內陸質學家命名為“老君山巖體”的,則是約1.4~0.8億年前的秦嶺造山運動中形成的相對年輕的花崗巖體,其主脊兩側還分布有古老的變質巖、石灰巖、砂巖等。 不同于印象中光滑、鵝卵狀的花崗巖,老君山的花崗巖體是由“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組成,堅硬的花崗巖在重力滑脫構造作用和長期的風化剝蝕作用下,呈刀劈斧削狀,形成了獨特的“滑脫峰林”地貌。 老君山峰林景色優美,一步一景,景景如畫,故被稱為“十里畫屏”。山中林木繁盛,山泉從山石縫隙中溢出,在郁郁蔥蔥的山林中隱藏著十幾處瀑布,清澈的溪流從數十米高的山崖跌落下來。 雨后的老君山,云霧環繞在各個山峰中,如果你去山頂,還有機會觀賞到極美的云海。 云海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的云層,當云頂高度低于山頂高度時,人們站在高山上,如臨于大海之濱,漫無邊際的云,似波濤洶涌,如浪花飛濺,故稱這一現象為“云?!薄?span>中鼎云海為老君山云海之首。云海出現時,放眼望去,云遮千里,霧鎖萬峰,翠峰隱現似動若靜,壯觀至極。 洛陽老君山位于北亞熱帶和南暖溫帶過渡區的伏牛山北坡,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北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的過渡區。 區內森林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蓋率達88%,是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地區天然闊葉林保存較完整的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條件,人為干擾小,使老君山保存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老君山保護區現有國家級保護動植物102種,有中草藥830種,被用于中醫藥的研究與開發,因此老君山也被稱為“國家中草藥基因庫”。 除了得天獨厚的美景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洛陽老君山還有著兩千多年的道教文化歷史。東周時期,時任“守藏室史”的李耳寫成《道德經》后,騎青牛出函谷關。相傳李耳到此山歸隱、修煉,而后此山被唐太宗易名為“老君山”,沿襲至今。老子和道家文化深深地影響著老君山地區。 北魏時期,山上開始建上清宮,這是我國第一個以“上清宮”名字出現的道教名觀。唐太宗時期,由大臣尉遲敬德監修重建,鐵椽鐵瓦,以“鐵頂”著稱。唐高宗時,追尊老子為玄元皇帝,因而上清宮又叫玄元皇帝廟,而老子又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故上清宮又稱老君廟。 從此,上清宮就如同歷朝歷代的道教晴雨表,其香火盛則道教盛。據記載,宋太祖曾駕幸洛陽,遇陰雨天氣,于是讓隨駕官到上清宮祈禱天晴,而后果真靈驗雨停。宋太宗也十分看重上清宮,由于長住汴梁,難以親近洛陽上清宮,便于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下詔,在汴梁內仿建了一座上清宮,和洛陽上清宮格局一模一樣。從此,宋朝各地紛紛仿照建起上清宮。 明萬歷年間,盧氏縣令高出作《登景室山賦》,其序中寫道:“余至盧氏,聞境有山,巍峨際天,俗傳為老子之居,即以老君名之?!鼻О倌陙?,洛陽老君山上清宮一直是豫、陜、皖、鄂等地眾香客朝拜的中原道教圣地。 如今老君山上除了老君廟,依托山頂而建的道教建筑群,也是老君山的一大特點,包括道德府、五母金殿、亮寶臺、玉皇頂、鐘鼓樓、南天門、朝陽洞、大道院、神道天橋、回廊等,全部采用明清皇家宮殿式建筑形式。 作為傳承和弘揚老子思想的圣地,山上還有老子文化苑,采用漢代建筑風格,園區內的老子銅像于2014年被大世界吉尼斯收錄為“最高的老子銅像”。洛陽老君山,融合了悠久歷史、山水風情、道教文化,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名勝大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