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夢琳 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只有在學生情緒高漲,不斷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獨有的想法表達出來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出使兒童的作文豐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詞語”。 學生怕寫作文,學生覺得作文無材料可寫,學生作文缺乏提煉,缺乏升華,缺少平時練筆,學生很少有寫日記的習慣,這不利于學生語言思維的形成和敘事能力的培養,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沒法及時記錄下來,缺少必要的知識素材儲備。很少有看課外書的習慣,自然就很少從書中獲得必要的寫作素材。沒有經典的素材,自然很難在文章中體現出經典的具有說服力的事例。而很少做讀書筆記,自然就不能讓自己看過的東西及時記錄下來,看過的東西更多也只是轉瞬即逝,因此在寫作文時大部分學生一提到作文就感到頭疼、厭寫,特別是技校學生,對此更是望題生畏,下筆無言,不得已為應付老師而寫的作文也沒有什么新意。 學生自己課外書很少,而大部分學校又沒有圖書室,因而學生除了課本,很少能閱讀到課外讀物。加上因安全等因素,學校很少開展校內校外活動。生活的單一,見識面的狹窄,加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沒有很好的做到讀寫結合,因而,學生寫出的作文語言貧乏、平淡,內容空洞無物。 缺乏文采現在小學生的作文卻往往是這樣的情況:通篇大白話,用語太過隨便,在語言表達方面,還存在詞匯匱乏、病句連篇等問題。在學生的作文中,天總是藍的,草總是綠的,酷熱的總是夏天,寒冷的總是冬天,除此以外,再找不出其他的詞語來。 5.寫作條理混亂,思路不清晰。 文章就是由每句完整的有聯系的話組成段落,再由段落之間的聯系組成一篇文章。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差,組成段落的單位—句子都寫不好,都是機械拼起來的作文,內容之間沒有聯系,選材不得當,詳略不當,這些都是寫作中常見得問題。那么就不會有好的條理和清晰的思路。 二、產生這些現狀的原因 2.缺乏生活來源 怕寫作文、寫不出作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小學生缺乏對生活的觀察,沒有積累的習慣和興趣造成的。其實,作文的材料就在我們生活的周圍。我們生活在社會上,每天會碰到許多人,遇到許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如果能仔細想想這件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正確認識后將它寫下來,就可能是篇好作文。 5.表達能力較差 有些孩子很能寫字,在生活處理上也很有條理,卻因為缺乏詞匯量,在語言表達能力上比較弱,對事物的描述一是一,二是二,不會用抽象、美好、感性的辭藻來敘述,以至作文寫得短,兩三句就把話講完了。 三、針對現狀產生的對策 1.強化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不論是上課輔導還是閱讀,都要時刻注意常態化的有意識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也就意味著學生寫每句話的能力就鍛煉出來了,這樣對于寫作是有很大幫助的。比如語文課實行課前十分鐘講演,內容不限,脫稿講演,堅持輪流,形成制度,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講,并要求講評,這樣在無形中無論是講演者還是聽講人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都得到了訓練,這樣堅持下來,會很有效果。運用猜謎、講故事的方式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創造素材,增加寫作興趣 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無素材,就等于愚婦無米,炊就更難了。怎樣才能讓學生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呢?這就得深入生活、廣開文源。小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喜新求異的思維定勢,引導他們進入多彩的生活,不僅能開闊眼界,增加其知識的積累,而且能活躍其思維,激發其提筆表達的欲望,因此除了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細心觀察外,還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創造寫作素材,為“愚婦”找到大量的“米”。如下雨天讓學生觀看雨中的情景;清明節,開展“弘揚民族精神”的活動;母親節,開展“我送媽媽一件禮物”的活動;教師節,開展“老師,我想對您說”的演講活動。經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親身經歷多了,視野擴大了,積累的寫作素材就豐富了,拿起筆來就有大量的內容可選擇,改變了過去看到題目皺眉頭、咬筆頭,無話可寫搖著頭的狀態,從而培養了學生寫作的興趣。 3.上好閱讀教學課,從中學習寫作方法和技巧 4.珍視成果,保持寫作興趣 學生的作文,是語文教學成果的體現,老師應該非常珍惜。平時注意發現學生優秀之作,在給予充分的肯定后,讓學生重新修改好再交給老師。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另一方面,以備在以后的教學中作為示范,讓其他學生好好學習。另外老師可以辦好作文集,讓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挑選一篇最滿意的作文。學生在挑選習作時,認真準備,精挑細選,甚至于不惜花費功夫重寫重改,生怕收入作文集的不是最優秀的作文,代表不了其本人的作文水平。這樣給了學生極大的鼓舞,保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7.擴大學生的視野,展開廣泛的閱讀 簡單的說,作文就是把想說的話,知道的事情有條理的寫出來,但是沒有更多的課外閱讀做素材儲備,就不會寫出好的作文。所以要利用現有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可以讓每個同學把他們的課外書都帶來,在班里形成借閱制度,這樣才可以發揮出最大的閱讀資源。這樣也很好的幫助同學們解決閱讀課外書難的問題,學生積累素材的通道就建立起來了,這樣形成良好的氛圍后,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慢慢提高了。 8.勤寫多練,培養良好的寫作習慣 在平時的語文作業和練習中要求學生就某個話題或內容進行寫作練習,即是小練筆—簡單寫幾句話,然后再慢慢提高要求,培養他們良好的練筆習慣,這樣常態化,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慢慢培養起來。 在小學生寫作的過程中,還要注意要多鼓勵學生寫作,多表揚,耐心的引導;因為寫作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得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練習,日積月累,循序漸進。要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信心,同時強化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用耐心和愛心去澆灌,就一定會有燦爛的收獲! 9.精心評改,鞏固寫作興趣 精心評改學生的作文,也是培養學生愛作文的重要一環。小學生作文,從本質上看,也是一種創造。他們成文一篇,也非易事。在他們看來,花力氣寫了,已達到了自己的較好水平。送給老師評改,指望有所肯定與指出,以便看到成績并從中獲取力量與啟示。因此學生的作文交給老師之后,他們急切地關心自己的學習成果,都希望從老師那兒得到鼓勵,得到信心。評語便是教師的觀點,這觀點對學生是具有導向作用的,有影響力的。因而,我們要以兒童的眼光看待學生所寫的內容、所表達的情意、所運用的語言、方法等,要看到他們的突出成績或個性。我們只有站在兒童的角度去審視他們的作文,把握他們的知、情、意、行的脈搏跳動,才能有分寸有說服力地批改他們的作文。在批改作文時,我們要時時處處懷著一種愉快的心情,帶著一種“找寶”的心情,一種準備欣賞精彩節目的情緒去“讀”學生,用心去體會。對學生習作的評價,應以表揚為主,使學生在對作文評析的過程中,不斷獲得新的認識,不斷獲得成功的經驗,不斷得到贊許,這些都會使他們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獲得進一步的滿足,成為他們寫好作文的需要。 翻看一下學生的作文本,我們會發現這樣的評語很多:“感情不夠真摯”“話題扣得不緊”“用詞不準確”等。這樣的評語很容易就把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抹殺掉。如果老師能不受定勢思維和條條框框的束縛而是以此為契機,對學生多培養、多鼓勵的話,學生的個性特征會很好地培養出來,而不是被扼殺掉。每一位學生的作文總有它的優勢在,教師對學生的作文應該肯定它在這次作文中發揮得比較好的地方,教師也應該用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去發現學生的優勢。 興趣是寫作的前提,沒有興趣,是根本寫不出好文章來的。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曾指出,那些對學習有興趣、能主動學習的學生會比那些對學習沒有興趣、不愿學習的學生學習得更好,學習得更快。其次,要使學生有寫作的素材。宋朝歐陽修說:“作文之本,初欲奔馳。”這是在講方法。在學生剛開始學習寫作時,要“放”,要少一些清規戒律,要盡可能讓學生敢寫、多寫。在有東西寫、敢寫的基礎上,再逐步講究寫作的技巧,提高作文的質量。學生每天的活動場所,不外乎教室──住室,活動范圍小,生活單調,又很少接觸社會,像生活在封閉的“籠子”里,自然就感到無內容可寫,對寫作不感興趣了。社會生活是一個無比廣闊的天地,應把學生從封閉的“籠子”中解脫出來,使之沖出校門。要引導學生留心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觀察、了解社會,發揮學生自身的能動作用,激發學生的寫作激情。 學生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是學習上的潛在動力,它是可以開發的一種資源。我們應該十分重視這個學習的內在因素。興趣激勵法,能喚醒和調動、誘導學生作文的興趣,目的是要達到學生“愛寫”以至“善寫”的目標。實踐結果證明,以上諸種方法堅持下去,主動寫作的人增多了,厭作的人少了,寫出好作文的人逐漸多了。只要重視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學生生動活潑的寫作局面就一定能夠形成。 作文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作文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學生語文成績的好壞,關系到學生的前途。作為教育教學活動主導者的教師,必須將作文教學放到學生整個學習階段中去,明確其重要性,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和指導方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作文積極性,主動性,積極主動地開展作文教學,我堅信,只要持之以恒,做生活的有心人,多思考、多練筆,一定能培養出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