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詩一般是指每句由五個字組成、每首由八句組成、符合一定格律要求的詩,簡稱“五律”。 五言律詩發源于南朝齊永明時期,是從五言古詩中演變出來的新詩體。其雛型是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時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時期。五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 五言律詩除符合字句數要求外,必須符合押韻、對仗、平仄變化等格律要求。具體如下: 字句數量: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兩句一聯,全篇共四聯八句、四十字。 五言句的節奏形式:兩個雙音步加一個單音步,單音步只能出現在句子的中間或者末尾,不能出現在開頭,兩個相鄰的雙音步的平仄必須相反。 五言句的基本句式:五言律詩有四個基本句式,按每一句末尾兩個字的平仄分為平仄腳、仄平腳、仄仄腳、平平腳。分別為: 平仄腳:仄仄平平仄。 仄平腳:平平仄仄平。 仄仄腳:平平平仄仄。 平平腳:仄仄仄平平。 注:仄、平分別表示應該用仄聲字和平聲字。 句與聯:單句稱為出句,雙句稱為對句,出句和對句加起來叫一聯。即第一、三、五、七句為出句,第二、四、六、八句為對句,一、二句為一聯,三、四句為一聯,五、六句為一聯,七、八句為一聯。每一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hàn)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 押韻:偶數句必須押平韻,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三、五、七句不押韻。全篇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對仗:第三句和第四句(頷聯)、第五句和第六句(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 平仄變化規則:平仄有“對”的規則和“粘”的規則,一聯內講對,兩聯間講粘。即一聯內出句的平仄和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叫做對。相鄰兩聯后一聯出句的平仄和前一聯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同的,叫做粘。違反粘的規則叫做“失粘”(廣義的“失粘”指的是不合平仄,這里用的是狹義);違反對的規則叫“失對”。 判斷是否符合“粘”和“對”一般拿每句的第二個字的平仄作為衡量標準。因為,在“粘”的時候,第三、五兩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對”的時候,如果首句入韻,首聯出句和對句第三、五兩字也不可能相對。 拗句:不符合平仄要求的句子稱為拗句。 平仄的變格:對七言律詩、絕句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意思是每句第一三五個字的平仄可以不論,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必須符合要求。對五言律詩而言,可以說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 但是五言詩“一三不論”在有些情況下是不適用的,如:仄平腳的五言第一字不能不論,否則犯孤平。如果是平平腳,五言第三字只能用仄聲,否則末三字變成平平平(三平頭),律詩、絕句最好都要避免出現。 然而在這些地方還可以有變格,就是在本該用平聲的地方也可以用仄聲,在本該用仄聲的地方也可以用平聲。五言詩常用的變格有三種: (1)五言出句二、四字同平。即:將五言“(平)平平仄仄”格式改變為:平平仄平仄,這是把第三、四兩字的平仄對調,對調以后,五言第一字、不再是不拘平仄的,而是必須用平聲。 (2)五言出句二、四字同仄。即:將五言“(仄)仄平平仄”這個格式改變為:(仄)仄平仄仄。這里第二、四兩字都用仄聲(全句可以有四仄,甚至五仄)。但是,有一個附帶的條件,就是對句第三字必須用平聲。 (3)孤平拗救。仄平腳五言句“平平仄仄平” 若第一個字該用仄,變為“仄平仄仄平”,除了韻腳以外,只剩下一個平聲字,所以叫做孤平,成為拗句,需要補救。補救的辦法是:前面本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就在后面適當的位置用上一個平聲意味抵償。即:仄平腳的句子五言第一字若將平改用仄,則需同時將第三字的仄改用平,由“平平仄仄平”改為“仄平平仄平”,這稱為孤平拗救。常與二四同仄的出句并用。 按上述規則,五言律詩四個基本句式可以總結為: 平仄腳:(仄)仄(平)平仄。(出句可變格二四同仄:(仄)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對句第三字必須為平)) 仄平腳:平平(仄)仄平(韻)。(第一字若改平為仄則成為孤平,可用孤平拗救,變格為:仄平平仄平) 仄仄腳:(平)平(平)仄仄。(出句可變格二四同平:平平仄平仄) 平平腳:(仄)仄仄平平。 注:仄、平分別表示應該用仄聲字和平聲字。(仄)、(平)表示規范應該用仄聲、平聲字,但可以變格為平聲、仄聲字。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按首句仄起或平起(由于第一個字平仄多可變,一般按第二個字的平仄確定首句平起或仄起)以及是否押韻分為:仄起首句不押韻(平仄腳),仄起首句押韻(平平腳),平起首句不押韻(仄仄腳),平起首句押韻(仄平腳)。分別介紹如下: 格式一: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平仄腳) 基本格律及例詩如下: 格律:(仄)仄(平)平仄, 例詩:細草微風岸, 格律: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危檣獨夜舟。 格律:(平)平(平)仄仄, 例詩:星垂平野闊, 格律:(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月涌大江流。 格律:(仄)仄(平)平仄, 例詩:名豈文章著, 格律: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官應老病休。 格律:(平)平(平)仄仄, 例詩:飄飄何所似, 格律:(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天地一沙鷗。 注:例詩為杜甫的《旅夜書懷》,例詩與格律交替排列。 格律說明: 1、所謂仄起是指第一句的標準格式,由于第一個多可變,一般按第二個字確定。 2、按常規句式為仄處用仄聲字,平處用平聲字,這是標準格式。(平)、(仄)表示此處按標準格式應使用平聲、仄聲字,按一、三字不論的原則用平聲、仄聲都可。 3、二、四、六、八句須押韻,一、三、五、七句須不押韻。 4、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5、為了看起來簡單,格律未列“一三不論”外的可變格,若需要請參看前面四種基本句式部分。 名作欣賞: 1、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2、《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3、《望月懷遠》([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5、《春望》([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6、《贈孟浩然》([唐]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7、《江梅》([唐]杜甫) 梅蕊臘前破,梅花年后多。 絕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樹元同色,江風亦自波。 故園不可見,巫岫郁嵯峨。 8、《嚴鄭公宅同詠竹》([唐]杜甫) 綠竹半含籜(tuò),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格式二:五律仄起首句押韻。(平平腳) 基本格律及例詩如下: 格律:(仄)仄仄平平(韻) , 例詩:風勁角弓鳴, 格律: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將軍獵渭城。 格律:(平)平(平)仄仄, 例詩:草枯鷹眼疾, 格律:(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雪盡馬蹄輕。 格律:(仄)仄(平)平仄, 例詩:忽過新豐市, 格律: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還歸細柳營。 格律:(平)平(平)仄仄, 例詩:回看射雕處, 格律:(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千里暮云平。 注:例詩為《觀獵》([唐]王維),例詩與格律交替排列。 1、所謂仄起是指第一句的標準格式,由于第一個多可變,一般按第二個字確定。 2、按常規句式為仄處用仄聲字,平處用平聲字,這是標準格式。(平)、(仄)表示此處按標準格式應使用平聲、仄聲字,按一、三字不論的原則用平聲、仄聲都可。 3、二、四、六、八句須押韻,一、三、五、七句須不押韻。 4、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5、為了看起來簡單,格律未寫“一三不論”外的可變格,若需要請參看前面四種基本句式部分。 名篇欣賞: 1、《從軍行》([唐]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注:“無為在歧路”為二四同平變格。 3、《塞下曲六首其三》[唐]李白 駿馬似風飆,鳴鞭出渭橋。 彎弓辭漢月,插羽破天驕。 陣解星芒盡,營空海霧消。 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4、《房兵曹胡馬》[唐]杜甫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 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此生。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5、《終南山》[唐]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6、《月夜憶舍弟》[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北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格式三: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仄仄腳) 基本格律及例詩如下: 格律:(平)平(平)仄仄, 例詩:明湖水面闊, 格律:(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夏日景良多。 格律:(仄)仄(平)平仄, 例詩:夜鷺耐心等, 格律: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荷花搖水波。 格律:(平)平(平)仄仄, 例詩:魚游水里樂, 格律:(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鴨戲岸邊禾。 格律:(仄)仄(平)平仄, 例詩:柳綠花紅地, 格律: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詩情畫意歌。 注:例詩為超然山人拙作《五律 明湖水面闊》,例詩與格律交替排列。 1、所謂平起是指第一句的標準格式,由于第一個多可變,一般按第二個字確定。 2、按常規句式為仄處用仄聲字,平處用平聲字,這是標準格式。(平)、(仄)表示此處按標準格式應使用平聲、仄聲字,按一、三字不論的原則用平聲、仄聲都可。 3、二、四、六、八句須押韻,一、三、五、七句須不押韻。 4、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5、為了看起來簡單,格律未寫“一三不論”外的可變格,若需要請參看前面四種基本句式部分。 名篇欣賞: 1、《春日登樓懷舊》[宋]寇 準 高樓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荒村生斷靄,古寺語流鶯。 舊業遙清渭,沉思忽自驚。 2、《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魚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3、《登岳陽樓》[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4、《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5、《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6、《溪居叟》[唐]杜荀鶴 溪翁居靜處,溪鳥入門飛。 早起釣魚去,夜深乘月歸。 見君無事老,覺我有求非。 不說風霜苦,三冬一草衣。 7、《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注:“野火燒不盡”是二四同仄變格。 8、《李凝幽居》[唐]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 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9、《麻平晚行》[唐]王勃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尋戌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 10、《酬張少府》[唐]王維 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 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群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格式四:五律平起首句押韻(仄平腳) 基本格律及例詩如下: 格律: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明湖景若何? 格律:(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四季不同歌。 格律:(仄)仄(平)平仄, 例詩:夏日荷花艷, 格律: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秋天蓮子多。 格律: (平)平(平)仄仄 , 例詩:冬來冰雪蓋, 格律: (仄)仄仄平平(韻)。 例詩:春至綠芽禾。 格律:(仄)仄(平)平仄, 例詩:歲歲花相似, 格律:平平(仄)仄平(韻)。 例詩:年年如快梭。 注:例詩為超然山人拙作《明湖景若何》,例詩與格律交替排列。 1、所謂平起是指第一句的標準格式,由于第一個多可變,一般按第二個字確定。 2、按常規句式為仄處用仄聲字,平處用平聲字,這是標準格式。(平)、(仄)表示此處按標準格式應使用平聲、仄聲字,按一、三字不論的原則用平聲、仄聲都可。 3、二、四、六、八句須押韻,一、三、五、七句須不押韻。 4、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對仗。 5、為了看起來簡單,格律未寫“一三不論”外的可變格,若需要請參看前面四種基本句式部分。 名篇欣賞: 1、《使至塞上》[唐]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2、《風雨》[唐]李商隱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 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舊好隔良緣。 心斷新豐酒,銷愁斗幾千。 3、《晚晴》[唐]李商隱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 4、《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唐]孟浩然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 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5、《寄朱錫珪》[唐]賈島 遠泊與誰同,來從古木中。 長江人釣月,曠野火燒風。 夢澤吞楚大,閩山厄海叢。 此時檣底水,濤起屈原通。 6、《送無可上人》[唐]賈島 圭峰霽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離寺,蛩鳴暫別親。 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 終有煙霞約,天臺作近鄰。 7、《散關晨度》[唐]王勃 關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 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 重門臨巨壑,連棟想崇隈。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 五言律詩還有“正格”與“偏格”之說,一般以首句不押韻為正格,首句押韻為偏格。我想大概是因為首句不押韻的兩種格式都由四個基本句式的兩個循環構成。而首句押韻的兩種格式中,都有“平仄腳”或“仄仄腳”句式少出現一次的情況,所以稱之為偏格。 超過八句的符合韻律要求五言詩稱為“長律”。長律一般兩句一押韻(偶數句押韻),有五言六韻(十二句)、五言八韻(十六句)等等,據說有長到一百六十韻的作品。長律的平仄也容易知道,因為它只是把五言絕句加起來。例如五言六韻的長律就等于三首五言絕句。除頭兩句和末兩句以外,中間各句都是要用對仗的。 五律對格律要求嚴格,但又有各種變格,唐宋著名詩人所在五言律詩多有變格應用,抑或有拗句。而五言古詩對平仄要求更寬,至現代五言詩很少了,對平仄的要求幾乎沒有了。因為詩的好壞更多是由詩的內容、境界、意境等決定的,個別字的平仄不符雖有瑕疵,整體好了也不失為好詩。 然而了解五言律詩的格律要求及其變化規律對于欣賞古詩或詩詞創作都非常必要。本文整理五言律詩格律要求主要是滿足自己學習研究詩詞的需要,也希望對愛好詩詞的朋友有所裨益。 主要參考書目: 1、《詩詞格律十講》,王力,商務印書館2002年; 2、《試論》,朱光潛著; 3、《唐詩三百首》以及部分網上唐詩資料等。 |
|
來自: 詩草苑 > 《詩詞格律及名篇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