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頻繁到學校施暴的新聞事件,不僅給教師維權敲響警鐘,也為家長吹響警笛。那么,究竟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家長暴力沖突”呢? 1. 教師以家長的角度來愛學生 作為家長,總希望孩子在學校健康、快樂成長,希望老師多關心他的孩子。家長把孩子送到老師這里,是想讓孩子得到最優質的教育,是對教師工作的支持和信任。老師經常聽到家長說:“老師您負責,我們放心……”所謂放心,就是家長相信老師會把每一名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這也是所有家長最期待的。如果在工作中把每一學生當自己的孩子來愛,那么就比較容易與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作為老師,要嘗試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為人父母者,一般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好,即使孩子有各種缺點,也不希望聽到老師的惡語相向,毫不留情的指責。如果教師站在家長角度看待每一個學生,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老師就會對學生多一份耐心。 2.堅守原則,不盲目迎合 當教育理念沖突時不盲目迎合。成功教育孩子,是每個家長的理想。對于現今的家庭來說,大多是獨生子女,整個家庭對于孩子寄予了全部的希望。作為教師,要理解家長的這種心情。但是,由于每個家庭文化、理念的不同,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是不同的,對于家長提出的各種各樣的教育方式,作為教師不能盲目迎合。否則,今天的教育行為,受傷的仍然是學生。教師要有正確的教育理念,我們看到的、考慮的應該是孩子的一個長期發展。因此當家長為了追求短期的教育效果,當家長僅關注分數,從而向我們教師提出不合理的,違反學生成長規律的要求時,我們作為一個明智的教育者,不能夠為了建立和諧的關系而盲目的迎合。我們要堅持自己正確的教育理念,以理解的心對待家長,同時堅守自己的原則,與家長和氣地談,談教育,談發展,從而逐步改變他們的觀念。 3.多種渠道,建立和諧家校關系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教師與家長聯系的方式也變得多樣化:教育互動平臺、電話、短信、QQ,郵件,成為家校溝通的橋梁,幫助我們建立和諧的家校聯系?,F代化技術使得我們與家長的聯系方式變得多樣化,但是也需要合理利用,不要讓他們成為我們向家長告狀的手段,從而推遠家長與教師的關系。教育家陶西平先生說:“學校教育如果不與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就顯得蒼白無力”。良好的家校合作氛圍能有效的促進家校合作,是我們的教育事半功倍。用心就能營造一個良好的家校關系,就能使教育更成熟、更理智。最后,我們要告訴家長,應積極配合老師、主動走進老師,不要把老師當“對手”;對于孩子犯錯這件事,應理性對待,切勿偏聽偏信,單聽孩子一面之詞;不要給孩子的錯誤找到理由,對老師的判斷不以為然。殊不知,您的借口雖然呵護了孩子的情緒,保存了您作為家長的顏面,但卻使您的孩子痛失了變得更優秀的機會。穩定的心理狀態,合適的儀態儀表,清醒的頭腦,文明的言語和舉止是與人交流溝通時最基本的禮貌,家長與老師溝通自然也不能例外。這樣才能保證和老師的和諧有效對話,才能真正找到孩子的問題所在,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