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 見 在我的想象中,家鄉的概念總是跟一條河流聯系在一起的。如果沒有波瀾壯闊、淘盡千古英雄的大江大河,卵石間一脈涓涓流淌的小溪也是可以說得過去的。連一脈溪流都不經過的地方,叫做家鄉就有些差強人意了。至于在黃土高坡挖井安家,實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海南島上有一百五十四條河流,它們均發源于中部隆起的山脈,然后向四面八方流去,最后在大海的深處同歸于盡,化入魚的呼吸。在這些水系中,最適合作家鄉的,恐怕要數萬泉河了。我這么說,不是因為它已經出了名,被南腔北調地唱進歌里,而是它時刻散發著一種母性的情懷,能夠哺育萬物,不會有枯竭或斷流的擔憂。萬泉河原本是海南第三大水系,現在,如果不在乎長度,從流量來計算,已經是海南第一大河流了。雨季的時候,河水豐沛,以排山倒海的氣勢穿過瓊東大地,縈繞著一個個古老的村落。其中有個叫霞朗的村子,就是王錫均先生引以為豪的家鄉。種滿檳榔樹的院子,一進進用青磚砌起來的房間,一種揮之不去的濕氣與鄉愁,在咿呀的水聲中千絲萬縷縈繞在他的心頭。他的寫作就從這里開始,至今都無法終止。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就在報刊上看到王錫均先生的文字。那是地氣充盈的寫作,使用的都是自己切身的經驗,記敘的也多半是山水風光、民俗風情,還有一些人文往事,不少是散落在萬泉河兩岸土地里的,當然,也有南海上捕撈作業的事情。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一篇題為《做海》的散文,講的是漁民到南沙撈取海參的故事。一個鄧姓的年輕漁民潛水作業超時,發現氧氣耗盡,慌亂之中緊急上浮。由于上浮速度過快,出海面時候,七竅和指甲縫出血不止,旋即氣絕死亡。同船漁民為他沐浴洗身,用木板釘成一個簡陋的棺材,在尸體周邊裹上厚厚的鹽層,然后輪流上香守靈,穿越千里波濤送其回歸故里。事情的過程聞所未聞,可謂驚心動魄。這篇作品,被發表在我所服務的《天涯》雜志上,還收入了多種選本。盡管我已是一個相當資深的海南人了,但閱讀王老先生的作品,還是讓我眼界大開,長了不少見識。 人如其文。還是二十多年前,我就有幸結識了王錫均先生,他不溫不火,是個謙和且有趣的人。或許是吸納了島上過剩的陽光,他的面龐顯得有些黧黑,但性情相當舒朗,看起來是一個可以坐下來講道理、商量事情的人。只是帶有濃重瓊??谖逗捅乔坏钠胀ㄔ挘g夾著三二聲咳嗽,聽起來有些費力。作為瓊海作家協會的創辦人,他熱心公共事業,辦雜志,組筆會,搞采風,把地方文學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卸任之后,一度看不到他駝背的影子,打聽起來,說是回老家去,身體不好,甚至已經很不好很不好了,似有萬泉入海之意。沒想到,這兩年他又從地里冒了出來,咳嗽變成了哈哈哈哈的笑聲,頗具感染力,想必是活出一些境界來了。年近九旬的他,不僅要寫作,而且要出版文集;不僅要出版文集,而且還要我來作序,把我搞得誠惶誠恐的。 因為職位的緣故,鄙人曾經勉力作過不少序文,直到三、四年前,發現對于這種特殊的文體,自己已經難以為繼,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找不到可以遣用的詞匯,深為不堪了。于是通過熟人向外界莊嚴宣布,從此金盆洗手,知難而退,不再做這種勾當。但面對年近九旬的王老先生,面對他身后洶涌澎湃、勢不可擋的萬泉河,我還是理屈詞窮,只能低頭從命。就像和尚吃肉,算是破戒了。 歲月慌忙,草木蔥蔥。舉目望去,萬泉入海之處,波光瀲滟,一片汪洋啊。 孔見(海南省作家協會主席) 2019年7月8日荷風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