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ID:hlmyj001 編輯微信:dongzhu1968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 水溶 一 一個人只要不聾不啞,總會經(jīng)歷過“勸”這個字。 要么勸別人,要么被人勸。 勸人有時容易,有時很難;聽人勸也一樣。 所謂的難與易,不外乎與人與事相關(guān)。這世上人有可勸之人,有不可勸之人;世間事有可勸之事,有不可勸之事。 勸人的難易,與伶牙俐齒無關(guān)。一劍斬中七寸,一句說中命門,輸對了密碼才能順利打開頁面。 這個如果舉例,就要提到探春勸老太太。當然是賈赦要鴛鴦那一回。想想也是,想要丫頭你明說也好啊,給不給當然由我。偏要暗戳戳挖人墻角,背地里搞三搞四,算計誰呢,當誰老糊涂了? 但王夫人顯然是躺槍的,這事兒她連影兒也不知道。倒霉在她當時就在跟前:
諾大年紀,都氣的渾身打戰(zhàn)了,當然需要有人出來勸一勸,為賈母身體也好,為王夫人的冤枉也好。但或許老太太很少動氣,更少罵人,諸人一時無法適應,集體噤聲。書中看似給每個人都找了理由,但其實是,事發(fā)突然,大家都沒反應過來,沒想到該如何說如何勸。 賈母是極聰明的人,但越聰明的人越不易勸,因為能讓聰明的人認同并接受的觀點,必然也得足夠聰明。 “老太太別生氣了,當心氣壞了身子”,“老太太明鑒,太太不是這樣的人”——這種臺詞三流電視劇里才會有,自然不會出現(xiàn)在我大紅樓夢。 而且氣頭上的老人家很可能接著遷怒于人,后來賈璉果然用他的親身經(jīng)歷證明了這點。 探春偏就有這樣的急智:
這便叫做四兩撥千斤。 這勸說的理由避重就輕卻讓人無話可說,賈母高高舉起,探春輕輕落下,不但為王夫人辯解了,讓老太太消氣了,而且令滿屋子凝重的氣氛都變得輕松了。 不用列舉王夫人平時如何孝順如何無違云云,賈母氣消了自己會想起來,無需廢話。 所以聰明人不易勸,卻也最識勸。 大伯哥與小嬸子是禮教大防,公公與兒媳也是。舊時有俗語“能在小叔面前坐,莫從大伯身邊過”,看來紅樓中是如此,所以賈瑞可以光明正大的到鳳姐屋里請安問好,而賈珍遞個對牌給鳳姐,還要經(jīng)寶玉轉(zhuǎn)手,是授受不親的意思。 所以探春找的這個點極好,那就是:不在現(xiàn)場。 此事是可勸之事,賈母是可勸之人。 二 那么不可勸之人是什么樣兒?請參考邢夫人。 這種人哪怕是再可勸之事,你也不可能說動她。 邢夫人最初打算要鴛鴦的時候,鳳姐何嘗未曾勸過她?
——風辣子能這樣苦口婆心多么難得啊。但是:
你自己不也這樣嗎,勸不成,先和鳳姐惱了? 說是去和鳳姐商量,其實是要鳳姐附和她的想法,配合她的行動,有些人一旦決定,很難改變。 經(jīng)常覺得自己笨的往往是聰明人,笨蛋怎么可能看出自己的蠢?就像傻子永遠不覺得自己是傻子。 當然到了此刻,就算邢夫人肯聽鳳姐的勸告,也已經(jīng)遲了,因為她回頭過不了賈赦那一關(guān),她已經(jīng)錯過了拒絕這差事的最佳時機。 她須得從此事一開始,從賈赦動念頭的時候,就立刻回復道:
如果邢夫人能有這樣的見解和決斷,她無論在賈府還是在賈赦面前,處境就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一個聰明利落心思機敏的太太,這么多年熬也熬出了所有人的敬重。所以一個人的為人處世,是由眾多的小細節(jié)積累出來的,什么層次的人就做什么層次的事,包括最細微的言行和舉動。 錯估了賈母對鴛鴦的看重;是第一個判斷失誤;錯估了鴛鴦對姨娘的看輕;是第二個判斷失誤。如此低下的判斷力,自然不可能判斷出鳳姐勸告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而論隨機應變,察言觀色,我只服鳳姐兒。 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邢夫人執(zhí)拗不聽勸告,她改口改得毫無違和感:
就像她果然這樣想的,聽起來比真話還要真些。 勸過了,盡心了。言盡于此,底下的事情您自求多福。就如單田芳評書里常用的一句話:
所以我們生活中如果遇到一意孤行的人,請記得不必苦苦相勸。 比如那些離不開渣男的女友,看不透傳銷的熟人。 當你需要給一個人講很多道理的時候,其實你已經(jīng)沒有和他講道理的必要了。 三 所以,肯提醒你路上有石頭絆腳的人,都是不想你摔跤的人。 比如第四十二回,寶釵勸黛玉不要看雜書:
寶釵黛玉的關(guān)系大轉(zhuǎn)折,就是從這一場勸開始。 林如海賈敏夫妻健在的時候,黛玉還在幼年,論不到這些道理上。 到了賈府,王夫人待她很客氣。所謂客氣,就是你是客人,不是家人。 王夫人盡著一個舅母的本分,舅母就是舅母,絕不會像媽媽教女兒一樣說道理。 賈母老人家只花樣疼愛孩子,從來不愛給孩子們嘮叨大道理。就連寶玉作天作地,也沒見她數(shù)落過半句。也許在老太太心里,寶玉黛玉樣樣都好,不需教導。 所以在我們看來只道是尋常的勸說,在黛玉就彌足珍貴:
縱使賈母百般寵愛,王夫人客氣周到,但也許這種像母親又像姐姐般啰嗦著的大道理,才更接近家人的味道。就像從小到大,嘮叨我們最多的,說大道理最多的,總歸是最愛我們的那兩個人:爹娘。 黛玉沒有。 多數(shù)人的不勝其煩,或許恰是少數(shù)人的求之不得。 有句俗話,叫作:寧和聰明人打架,別和愚笨人說話。 什么是聰明,聰明就是比普通人更通透。聰是耳朵聽著,明是眼睛看著。 聰明人的通透就像一泓清水,云彩和樹的影子照過來,清清楚楚,一如世間的道理照在心里。 所以,聰明人最難勸,是因為他自己能看透。 如果他偶爾沒看透,那么也是一點就透,所以聰明人又最好勸。 比如對于寶釵的勸告,黛玉是很感激的,覺得以往對寶姐姐的種種誤解,其實是自誤了。 但是,“針線女紅才是你我的本等”,黛玉以后,莫非就此長向花蔭課女紅,再不是大半年才做一枚香袋? “女孩子還是不讀書識字的好”,那么黛玉以后就不寫詩了? 當然不會。 她接受的,是別人勸告的那份善意,而不是所勸內(nèi)容。 詞藻警人余香滿口的書,若再到她手里,也不見得拋卷不讀;但在她心里,也一樣相信,寶姐姐說的都有道理。 這才是黛玉的靈慧處:我記得你的好,我為的是我的心。 四 紅樓夢里被勸得最多的人,非寶玉莫屬。 襲人“嬌嗔箴寶玉”,王夫人“時常掰著嘴兒說一陣,勸一陣,哭一陣”。親人姐妹,仆婦丫鬟……誰不說,誰不勸?如一張大網(wǎng)把寶玉網(wǎng)在里面。 但統(tǒng)統(tǒng)落空,就連賈政下死手的板子都沒用。就連警幻這樣的神仙都沒用。 寶釵勸黛玉,收獲了黛玉的感激與尊敬。但勸寶玉,寶玉拿起腳來就走了。這還是好的,湘云勸了兩句,寶玉直接讓她去別的姊妹屋里坐坐。 寶玉其實是個很好說話、很隨和的人,諸事并不執(zhí)拗。這般不聽勸告,是因為:寶玉的性子雖是可勸之人,但眾人所勸的,恰恰是不可勸之事。 有些東西是本性,不是勸一勸就能改變的。 云會飄,水會流。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作者讓他銜玉而生,就是特意標記他的與眾不同。按網(wǎng)絡(luò)小說的思路,這就是一個天生道種。 不知這是外來靈魂的覺醒,還是本地靈魂的迷失? 紫鵑再勸多少遍姑娘少哭,林黛玉也要在世間流盡了眼淚再歸去。 平兒再勸多少二遍奶奶少勞神,王熙鳳也注定要操碎那意懸懸半世心。 而賈珠若不死,他一定會讀書上進,留意孔孟之間,委身經(jīng)濟之道,不用任何人勸一句。 你無法說服一只鳥像兔子那樣吃草,也無法勸一朵菊合時宜的在春天開放。 道不同,不相為勸。 翻書的時候經(jīng)常有些恍惚,不知道開篇那句“負師友規(guī)勸之德”,是作者替自己說的,還是替寶玉說的呢? 繁華總要落盡,塵歸塵,土歸土。有些道理不用人勸,機緣到了,自會明白。想當初多少執(zhí)念,于回首處,也不過是當局者迷。 而當年曾經(jīng)勸過我們的那些人,是不是已經(jīng)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 紅樓夢研究特許商城 日晚倦梳頭 小程序 |
|
來自: 昵稱37581541 > 《紅樓賞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