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有寒熱溫涼,有升降沉浮,不明白藥物的藥性,處方時只是按照藥物功效一味疊加,則難獲奇效。在前文病例中使用大蒜,就是取其引氣血下行的性能。氣血下行了,病也就好了。現代藥學對藥物的研究,喜歡從藥物的成分入手進行研究,大蒜含有大蒜素,可以抗菌消炎,可以軟化血管,甚至可以抗癌,但卻無法研究出大蒜能引氣血下行這一條來,為什么?這是藥物自身具有的偏性! 有一味中藥“井底泥”,又名“井底沙”,就是淤積在井底的灰黑色泥土,味甘而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治妊娠熱病,胎動不安;頭風熱窟,天泡瘡,熱癤。 小兒熱癤,井底泥敷其四圍(《千金方》),泥熱后再換鮮泥,幾次就好了。 我們將“井底泥”曬干后再使用,還有效用嗎?沒有了!因為其寒性已經消散了!我們用它治病,用的就是其寒性。 不同井底的井底泥,可能成分各不一樣,但其大寒之性是相同的。正因為其具有大寒之性,所以對于熱性病效果好。如果按照現代的藥學研究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研究其中有什么抗菌成分,我想很難有結果。 談了這么多,是想說明一個問題,“藥性”遠遠比“藥物的成分”重要,這也是為什么古人非常重視中藥炮制的原因,因為炮制可以改變藥物的藥性。 通常酒炒性升,姜汁炒則散,醋炒能收斂,鹽水炒則下行。如黃柏原系清下焦濕熱之藥,經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熱。黃芩酒炒可增強上行清頭目之熱的作用。砂仁為行氣開胃、化濕醒脾之品,作用于中焦,經鹽炙后,可以下行溫腎,治小便頻數。萊菔子能升能降,生品以升為主,用于涌吐風痰;炒后則以降為主,長于降氣化痰,消食除脹。由此可見,藥物升降浮沉的性能并非固定不變,可以通過炮制改變其作用趨向。 意識到藥性的重要性,我們再來學中藥,思路就會大大開闊,看病下藥,也會活潑很多!治療中只需按照中醫理論,辨證用藥,當升則用具有升發性的藥物,當降則用具有降氣、沉降性質的藥物;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不會受現代研究思維的限制,不受其成分的局限,只有這樣,才是真正走進了中醫用藥的大門,這才是“中醫用藥之秘”。 為了加深印象,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肝氣郁結的病人,常常感到出氣有些費力,嚴重者會有心慌,甚至胸悶的癥狀,為什么呢?因為人體的陽氣需要肝氣來升發,肝氣郁結,升發不了,就會氣短,就會胸悶! 通常運用柴胡等來升發郁結的肝氣,癥狀就能立時緩解。 有一次剛好柴胡沒貨了,病號又是老熟人,我告訴她用生麥芽泡茶喝。病人疑惑了,生麥芽不是消食、回奶用的嗎?也能治療胸悶?我費了很大勁才講明白這其中的道理,最后給她包了一兩生麥芽。第二天見面她就說,生麥芽用得好,胸不悶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生麥芽具有升發的作用。那么患者因肝氣郁結,肝氣不疏所致疾病,還有沒有其他的藥物可以使用?其實只要能夠疏理肝氣,升發肝氣的藥物都可以,比如薄荷! 這就是藥性的運用,掌握了藥性,臨床上遣方用藥就輕松自如了。 現在的《中藥學》教材中,中藥是按照功能分類的,比如麻黃歸于辛溫解表藥,薄荷歸于辛涼解表藥,麥芽歸于消食藥…… 這樣對不對呢?也對!對于初學中藥的人而言,很容易明白藥物的大體功效,也就是說按照這種模式學習后,你很快就知道“什么藥治療什么病”! 但這與“什么病用什么藥”不是一個概念。雖然只是顛倒順序,但卻是兩個方面的問題。 治病如同打仗,第一步你首先得明白每個士兵的特點,每種武器的特點,但僅僅知道這些并不一定會打仗。你只有在戰場中熟練運用你的士兵,利用現有的武器,針對目前的戰役,組織最適合的戰略戰術,才能取得勝利。 你知道了“什么藥治療什么病”,只能說明你書讀到位了,書上的東西你記住了,但這是不夠的,你還得更進一步明白,如何針對疾病來用藥。 |
|
來自: 昵稱4rHgJZYL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