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亭”三個字,在上海和蘇州有不同的含義。上海人提起滄浪亭,更多地會想起當年開在重慶南路淮海中路口的蘇幫點心店。雖然老店早就不在了,連鎖經營的加盟店質量參差不齊,但“滄浪亭”三個字在老饕中還是響當當的,至少有一份情懷在。滄浪亭點心店的創始人王壽平毫無疑問來自蘇州,本來在觀前街一家綢布店做伙計,1950年在上海做起點心生意,就地取材,用老家蘇州園林“滄浪亭”作為店招。蘇州和上海近在咫尺,但遺憾的是我只去過上海的滄浪亭吃面,卻從未到蘇州滄浪亭參觀。直到今年早些時候到蘇州辦點事情,這才第一次走進位于蘇州城南人民路滄浪亭街上的這座千年古園。
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和留園并稱蘇州四大園林,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留下無數文字。面對這座歷盡滄桑的園林,一時頗有“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嘆。不過滄浪亭和另三座園林相比,共同的是小橋流水曲院回廊,但它的特色在于庭院邊上的一座古希臘式建筑:現在的顏文樑紀念館,曾經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簡稱蘇州美專)所在地。
現為顏文樑紀念館 不用特別加以留意,在離滄浪亭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這座建筑,在蘇式園林的隔壁,一泓碧水之畔,它顯得與眾不同,卻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這里怎么會有這樣一座西式建筑?它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我繞開了滄浪古園,先到這里一探究竟。“顏文樑紀念館”六個大字,系由中國水彩畫的先驅李詠森先生所題。蘇州美專在歷史上只存在了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時間,卻因為有人稱“滄浪三杰”的朱士杰、胡粹中、顏文樑等人的推動,成就中國美術史上一段輝煌。它是中國第一所舉辦全國性“美術畫賽會”的學校,第一所男女同校的美術院校,第一所開設工藝美術、藝術設計等“實用美術”專業的學校,首家引進石膏像教學,還是第一所開設動畫專業并為中國拿到國際金獎的學校。 二十年代時的顏文樑 蘇州美專創建于1922年,原名“蘇州美術暑期學校”,只是一個暑期培訓班性質的學校,租用的是中學校舍,教員也沒有薪水,完全是憑著對美術的一腔熱血盡義務。1925年起借用滄浪亭房舍辦學,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顏文樑在政府公益局謀到一個職位,負責滄浪亭的修繕和維護,并爭取到滄浪亭作為蘇州美專的校址。顏文樑的好友吳子深慷慨解囊捐出巨資,修繕園林房舍并購買教學設備。顏文樑1927年去法國深造,游歷歐洲各國,陸續購置五百余件著名雕塑的石膏像及一萬多冊圖書畫冊,當時蘇州美專石膏像的數量多于全國其他美術院校的總和。1932年顏文樑回國,還是他的老朋友吳子深出資五萬四千塊銀元,建造了古希臘式的新教學大樓,由上海工部局建筑師吳希孟設計。
可惜,好景不長。抗日戰爭爆發以后,蘇州美專的教學就不正常了。蘇州被日軍占領后,顏文樑解散學校,帶著十來個學生來到上海租界避難。蘇州美術專科學校的希臘式建筑被日軍征用為司令部。之后又是多年離亂,學校苦苦支撐。到1952年全國高等院系調整,蘇州美專、上海美專、山東大學藝術系合并,組成華東藝術專科學校,先遷無錫,后遷南京,改名南京藝術學院,院長劉海粟。朱士杰、孫文林、徐近慧、陸國英等大部分留校任教,顏文樑調到浙江美術學院任副院長。幾十年的風雨滄桑,顏文樑早年花巨資從法國運回的石膏像被全部砸光。原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張華清曾經回憶:文革后見到顏先生時,他告訴老人這些石膏像運到南京以后,全部被砸掉了。顏文樑無語,只是流下了清淚一行。為什么是一行呢?因為顏文樑因視網膜剝落,左眼四十多歲就失明了,后來人們看到的畫作,都是他用一只殘存的右眼創作的。
了解了蘇州美專和顏文樑的歷史,再來看這座“顏文樑紀念館”,也就是蘇州美專的舊址,就有了別樣的感受。建筑還在,但當年那些驚世駭俗的創舉、那些為美術事業所作的奉獻,都成為了過眼云煙。建筑的殼還在,人卻沒有了。留下一鱗半爪的文物,隔著玻璃罩子讓人參觀(其實也沒有多少游客)。顏文樑和蘇州美專,都已經是歷史、是教科書里的人物和事情了。
可惜沒有人
不知這些石膏像是否還是當年遺物
《英國議院》
《北京人民大會堂》 顏文樑是1893年出生的,1978年以后,他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耄耋老人了。雖然在上海,他創作了很多作品、培養了眾多學生,但滄浪亭和蘇州,是他回不去的故鄉;蘇州美專,是他再也不可能圓的夢。顏文樑的家人回憶,他在上海家里,每天都要唱一遍蘇州美專的校歌。在生命的最后歲月里,顏文樑憑著印象記憶,畫了很多滄浪亭:《滄浪美》、《滄浪夏夜》……1988年5月1日,顏文樑心臟病發,在送往醫院的途中去世,享年96歲。自此,滄浪亭畔的一泓清水,和顏文樑數十年的奮斗與夢想,終于成為了歷史。
《滄浪美》
《滄浪夏夜》
告別蘇州美專舊址,再來看滄浪亭這座千年古園,一草一木何嘗不是歲月留痕。在蘇州四大園林中,滄浪亭的名字最為高古,取意《孟子》中的一段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后來屈原大夫被放逐后,和江上漁父有這樣一段對話。漁父奉勸屈夫子不妨“與世推移”,不必過于清高,更不一定非得“深思高舉”。但屈原早就立志“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混濁之中,他沒有任何妥協的想法。滄浪之水滔滔,浪奔浪流。一個人要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江上漁父看著屈原,亦不過“莞爾而笑,鼓枻而去”,給不出一個答案。空留下顏文樑在上海居所流下的一行清淚,讓后生如我感懷冥想。
建造滄浪亭的蘇舜欽 留下“漢書佐酒”的千古佳話 告別滄浪亭的時候,耳畔隱約傳來評彈的聲音,細細聽來,正是俞中權創作、楊乃珍演唱的《滄浪抒懷》。(關于俞中權先生的故事,可以點擊一位蘇州“老克勒”的一生)蘇州,風花雪月、 源遠流長數滄浪 五代吳越屬錢王 北宋詩人蘇子美 筑亭造屋種修篁 它是三面臨水四面樹 不筑籬笆不圍墻 未入園門先入勝 水榭亭臺繞畫廊 綠蔭朱檻映池塘 傍水依石迎風坐 宛如人在水中央 峰巒秀且古 蹊徑盤又長 藤蘿蔓掛滿院墻 一堆堆淡紫與鵝黃 幽深古樸多野趣 不掃眉黛不濃妝 滄浪亭 歷滄桑 憑吊不覺意茫茫 似見詩人披襟笑 吟哦醉月同飛觴 園外園內聯一片 復廊間隔嵌花窗 鐫詩勒石圖像刻 名賢五百列祠堂 是非功過千秋在 留與后人細評量 掩映山石清香館 靜穆莊嚴明道堂 林則徐“圖林鑒證”題石屋 看山樓頭依晴窗 四郊蔥蘢綠泱泱 翠玲瓏遍栽玲瓏竹 濃翠一片勝瀟湘 清風明月原無價 近水遠山情倍長 滄浪古園換新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