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妍導讀 -qzclass- 01 上周,南京地鐵連接處處置了多起未成年離家出走的警情。 其中,一名男孩離家出走了10多次,而原因竟然是父母天天玩手機,想用離家出走的方式引起父母注意。 為了讓爸媽不玩手機、多陪陪自己,娃們也是費盡了心思。 除了離家出走還有: ● 高臺控訴——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 《少年說》的節目中,一個小男孩站在臺上說: 他還說,每當自己哭鬧時,為了讓他安靜下來就會用手機來穩住他。 ● 寫信——希望我們不要為一個手機而鬧不開心了。 杭州的一名12歲的女孩,給媽媽寫信,控訴媽媽不要總盯著電子產品了,手機除了能打打電話有什么好的。 看了孩子們的“控訴和規勸”,莫名心酸有木有,沒想到這屆孩子如此“識大體”。 一直以來,父母扮演的都是追著規勸孩子的角色,誰成想,手機生生的逼得角色互換了。 真是應了這句話,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站在你面前,你卻在刷手機。 放下你手里的手機,看看身邊的人可以嗎? 這又是多少娃的心聲??! 02 《2014年國民家庭親子關系報告》顯示:有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經常看手機;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 也就是說有大概70%的父母在陪孩子時習慣看手機。 其實孩子是天生敏感的: 孩子對你說話時,你低著頭搪塞的回應:“嗯嗯,真好!” 陪孩子做游戲時,你拿著手機聊天發信息。 帶孩子出去玩時,你拍照片發朋友圈等待著人們的點贊和評論。 殊不知,在你被屏幕里的內容逗笑或暢聊甚歡的時候,屏幕外的孩子卻無比渴望著你的陪伴和傾聽。 看手機不帶孩子,孩子不僅僅是感覺被忽視那么簡單。 在早期教育中,0-6歲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時期。 6歲前的孩子,判斷力和耐受力差,心理比較脆弱,且他們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會讓他們在身邊發生的事情,都歸結到自己身上。 比如: 爸爸媽媽一直玩手機,是因為我不可愛,不愛我了嗎? 手機真的比我還好玩嗎? 你能想象到孩子有多失落、難過和孤獨嗎?看看這個廣告真的深有體會。 每次的欲言又止、一次次的低頭、還有最后一句:“我覺的媽媽根本不愛我!” 真的是戳中了淚點。 孩子的孤獨還僅僅是表象,真正看不到的傷害是,孩子很容易因此產生深深的自我懷疑:自己不夠好,不配得到愛。 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依附研究中心任米里林·斯蒂爾說: 03 除此之外,受你的影響,孩子也會逐漸被動或者主動的沉迷于手機。 就像是小時候被暴力養育的孩子,長大之后,也會忍不住對自己的孩子施暴;小時候被吼大的孩子,長大之后,也會忍不住吼自己的孩子一樣。 無論愿不愿意、認不認同、被動或主動,每個孩子成長軌跡里,最深的那道印記,一定是拜父母所賜。 被動: 孩子因為在父母身上獲取不到陪伴自然就需要一個東西來消除內心的孤獨。 而手機就是一種緩解孤獨的方式。 前面說的《少年說》的男孩子,自己其實不喜歡玩王者榮耀這個游戲。 只是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時候,它是唯一的陪伴者。 主動: 父母經常玩手機,孩子肯定會感到好奇去探索,慢慢得也被手機上豐富的東西吸引。 而且身邊有很多父母把孩子會玩手機當做一項值得夸贊的技能。 孩子又能玩手機還能被夸贊,試問哪個不愿意玩?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玩手機的樣子就是孩子的樣子。 有張圖片一直被各大平臺轉載:地鐵上,一位母親看手機,孩子伸著脖子也跟著看;另一位母親在看書,孩子也捧著書看,陶醉其中。 很多時候,孩子雖然不會聽我們的,但是會無意識的模仿我們! 那些討厭你沉溺于手機的孩子,小時候會討厭你,長大后,又會活成你。 04 如今手機已經連接了我們工作和生活,完全不去觸碰手機是不可能的,連我自己都承認,CC越大,我反而對手機的關注越多。 就算我們拋開下班后的工作不談,放棄家人群里的聯系不管,但如今很多幼兒園、課外班的通知也都是通過微信群。 無形中,就培養了我們時不時關注手機的習慣。 所以,最理智的思路是,我們應該如何去平衡帶娃與看手機這兩件事情? 心理學家Steniner-Adair寫的一本書里提到過: 小孩其實不需要父母100%的回應來擁有健康的社交和情感發展,親子陪伴的關系中有一個臨界點或者引爆點。 我理解的臨界點就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務必及時的給予回應和陪伴,在孩子不那么需要的時候,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當然也包括玩手機)。 對年幼的娃來講,100%的過度關注,反而不利于孩子專注力的培養,從人格培養的意義來講,能夠獨處才意味著這個人擁有自我。 如果一直賴著媽媽才肯玩,反而說明孩子的獨立性需要培養。 所以,想要做到平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父母能及時留意到孩子需求的臨界點,并且在這個臨界點能夠做到當機立斷地從手機中抽身出來,投入到親子陪伴,做到有求必應。 我覺得C爸這點就做得特別好,老朋友都聽過我吐槽C爸看小說吧? 我家C爸哪哪都好,就是手機看小說這件事常常讓我火大,但是據我觀察,每每我或者CC提出需求,人家都能立馬關掉手機,配合我們。 相較之下,我這一點就有所欠缺。 因為嘛,我是正常人。 研究表明,當我們沉浸于手機電視時,我們的大腦會產生多巴胺,這是一種緩解壓力和疼痛的神經遞質。 這種狀態讓人感覺良好,使人很難從快樂的狀態中走出來,不想做任何其他事情(包括回應孩子)。 科學的真相是,強行從快樂的狀態中抽離,從生理學上,確實能在身體中產生一種類似疼痛的感覺。 所以,我們更習慣打發孩子,不要打斷我們,甚至,會因為被打斷而沖孩子發脾氣。 這就是不管大人還是孩子,看電視、玩手機、打游戲都容易上癮的真相。 當然,對于我這種人,我自己也總結出來了應對的方法: ● 投入手機之前,先了解自家孩子的狀態。 比如: CC玩彩泥、粘土或者樂高,那么投入度就偏低,時不時的需要我,要么就是搭不上啦,要么就是找不到工具顏色啦,如此種種。 但如果她自己玩過家家,一般投入度比較高,玩一個小時都不太需要我。 如果把她撒到樓下跟小朋友瘋跑,那基本就沒我啥事兒了,2-3個小時都用不著我,我只要偶爾看看她沒丟、沒跟小朋友發生矛盾就可以。 ● 結合我自己的需求: 如果我需要手機處理比較麻煩、需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就不會選擇“玩粘土”的時段,因為總被打斷真的會覺得她神煩!比較好的選擇是她“玩過家家時”相對完整的時間段進行。 但如果是跟朋友閑聊,或者買東西、刷新聞、處理微信群各種通知時,那么選擇彩泥時段就不錯,被打斷后隨時繼續就好。 如果是工作或追?。ㄗ穭‰m然不需要精力,但是上癮啊,被打斷會火大啊),那么就可以選擇在戶外玩耍、或者娃睡著之后的大塊時間進行。 但是,對于CC讀繪本、睡前陪伴、需要我配合的游戲(比如桌游類),或者有意愿跟我講幼兒園的經歷等等這些強烈需要我專心陪伴的時刻,手機是堅決別來打擾的。 其實,一旦你理清了自己玩手機時的種種訴求、大概拿捏到孩子的種種狀態,安排下來,每天看手機的時間并不短,但是對孩子的陪伴也并不少。 因為,對于孩子來說,你總是能在她需要你的時候在,就夠了。 但反過來,如果周末計劃好陪孩子去玩因為某部電視劇太過于吸引人暫時擱淺了;下定決心陪孩子共讀因為和朋友的視頻聊天耽擱了,慢慢的孩子和父母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有位作家曾說過,父母是有限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么努力也難有效。 如果手機已經離不開你的生活,那么最起碼,你應當學會與它和平共處的方法,至少,不能被它吞噬了自己,吞噬了親子關系。 任重道遠,大家,一起加油吧! 上一篇: * 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公眾號:CC爸媽(cc-bam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