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59年前,唐朝和南詔國在現在的越南進行了一場大戰,戰爭持續了多年。最終以唐朝的勝利告終,但是這場戰爭卻使唐朝走向了深淵之中難以自拔。那么這場戰爭如何發生的?發生的過程究竟怎樣的呢?讓我們以多個維度來進行分析一下。 一、南詔的由來: 南詔是成立于開元二十六年,但是起源要早的多。在隋末唐初時,洱海周圍有著很多的小國,與其說是小國,不如說更像是小部落。而在這小國里有六個實力比較強的國家(形象的解釋了什么叫做矬子里面拔大個兒),稱之為六詔。六詔之一的一詔叫做蒙舍詔,這個國家在六詔的最南面,我們不妨把這個國家叫暫時叫做老蒙。當時正好六詔與大唐和吐蕃都很近,所以其余五詔都是忽而傾斜大唐,忽而傾斜吐蕃。要說這個老蒙確實是厲害,一眼就看中唐朝才是他的真名天子,知道如果想要強盛必要要跟著大唐混,所以就把支持唐朝定位國策。既然小弟這么忠心,那做大哥的如果不照顧照顧讓別的小弟還怎么看,以后還在朋友圈怎么混?基于此,唐朝對這個小弟非常好。雖然支持,在玄宗之前的帝國決策者一直清楚,一個分裂的六詔更符合唐朝的利益,再加上當時時機不成熟,所以唐朝雖然一直支持老蒙但也沒有剿滅其余五詔。說話間就到了玄宗這一朝,玄宗老人家覺得這個老蒙太好了,一直對我忠心耿耿,啥也不說了,你以后就聽大哥的,大哥必須捧你。于是就把老蒙的國王皮邏閣為封王。 唐玄宗 從開元25年到開元27年,唐玄宗派軍幫助老蒙消滅其余五詔: 初,安寧城有五鹽井,人得煮鬻自給。玄宗詔特進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境,取安寧城及井,復立馬援銅柱,乃還……《新唐書》 因為老蒙在六詔的最南方,所以歷史上稱為南詔。統一六國的南詔趕緊向唐朝表忠心,唐玄宗很開心,因為在唐玄宗眼里,南詔永遠是唐朝聽話的小弟。可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并不知道,朋友和敵人是會不斷變化的,這個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南詔眼里,唐朝就是一個遍地黃金的國家,如果有機會,一定要撲上去咬上一口。天寶年間,唐玄宗好大喜功,手下的臣子也是一個個驕狂無比,唐朝和南詔無可避免的發生了戰爭,雙方損失都很大。接下來,雙方是打打和和。如果唐朝國力強盛,武備齊整時,南詔就和,如果唐朝武備松弛時,南詔就打。雙方打打停停持續很多年。 南詔地圖 二、戰爭的背景 轉眼間來到了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政治強人唐宣宗李忱去世。他的大兒子李漼繼位,就是后來的唐懿宗。唐懿宗這個人在長相上氣宇不凡,但在治理國家上嘛......算了,我們還是先聊聊唐懿宗的長相吧,史書上說他是“器度沉厚,姿貌雄杰”,總之,就是看長相還是挺能唬唬人的。至于治國如何稍后大家心里應該就會有個數了。 唐懿宗畫像 韋皋做西川節度使的時候,唐朝為了能讓南詔那塊子弟學習儒家教育,就每年給他么名額,讓這些留學生來成都學習,這期間食宿費都是唐朝負責。帝國強大時這些錢肯定付得起,但是到了唐宣宗的時候帝國已經沒有閑錢讓這些留學生白吃白喝了,所以宣宗時期唐朝就減少了對這種拿全額獎學金的南詔留學生人數。本來這個優惠就是唐朝給的,現在減少了一些按理說也理所應當。可沒成想南詔不干了,認為他吃虧了,可能在南詔眼里沒占著便宜就是吃虧吧。總之,南詔王很生氣,把所有的子弟都召回國內,那意思就是南詔很生氣,后果很嚴重。從此南詔朝貢也不及時了,還經常騷擾邊境: “自是入貢不時,頗擾邊境《資治通鑒》” 唐宣宗駕崩之后,唐朝按照禮制向周圍藩屬國報喪。而這時正好趕上南詔國王豐佑也去世了,見到來報喪的使者,新一任國王酋龍也很生氣的說,我們國家也有喪事,你們怎么不來向我們表示致哀: “我國亦有喪,朝廷不吊祭,又詔書乃賜故王《資治通鑒》” 接下來,對于朝廷來的使者也是很慢待。使者回去把這件事報告給懿宗。按理說這件事可大可小,現在懿宗剛剛借助太監的力量登基,國家還很不穩固,這個時候最好大事化小,以后看清南詔虛實再施以懲戒,但是唐懿宗似乎還以為現在是天寶年間,誰敢于讓天子下不來臺就打誰。于是唐懿宗就不給酋龍冊封為南詔王。酋龍也是昏招頻出,既然你不給我冊封,我就自封為皇帝。國號大禮。隨后發兵攻陷播州,唐軍不甘示弱,很快安南都護就把播州奪回。至此,一場大戰在所難免。這兩個皇n代,真的士有權任性啊,分別用自己莽撞敲響了自己國家的喪鐘。 三、戰爭的過程 咸通元年十二月,南詔派出三萬大軍趁著唐朝在交趾(今越南)兵力薄弱將其奪下。朝廷趕緊派附近州鎮的大軍集結起來奪回交趾。咸通二年七月,攻下了邕州(南寧)后搶掠一番就撤退了。第一階段攻擊結束,這次攻擊,屬于南詔試探性的進攻,目的是試探唐朝的虛實。咸通三年,南詔繼續向安南挑釁(今越南),朝廷以蔡襲為經略使,并派出八鎮士兵公3萬人防御。南詔看到唐軍兵多將廣趕緊做了一回好漢(好漢不吃眼前虧),撤了回來。如果一直這樣倒也相安無事。不過,這個時候,總會出現一些小人壞事,這次也不例外,嶺南西道節度使蔡京(和宋朝的蔡京沒有關系,但是都很壞)看到蔡襲在安南控制著這么多的兵馬怕他立大功,就對朝廷說“武夫邀功,妄占戍兵,虛費饋運”,意思這些人就是來這白吃飯不干活,趕緊讓他們哪來的回哪去得了。朝廷里的人和蔡京關系很好,也不考察一下,就大筆一揮同意了。蔡襲苦苦哀求朝廷能夠撥出5000士兵防守安南,但是朝廷的宰相和蔡京關系更鐵,就沒有同意蔡襲的請求。唐懿宗這時也沒有時間管這事兒,因為他現在正在忙著拜佛和游玩: “上奉佛太過,怠于政事。”《資治通鑒》 至此,唐朝又給自己挖了一個完美的坑。 咸通三年十一月,一直小打小鬧的南詔這次決定玩把大的,派出五萬大軍直撲安南,圍困交趾,可憐的蔡襲周圍寡不敵眾。不過真是國難顯忠良,蔡襲沒有放棄抵抗,還在固守城池。但是因為兵力相差太懸殊了,蔡襲所帶領的部下幾乎全部壯烈犧牲,蔡襲本人也身中十幾箭。之前約定,監軍宦官乘船等眾將士。可當蔡襲到達岸邊時,下破了膽的監軍宦官早已命令開船逃跑。蔡襲最后跳海而死,壯哉!我蔡大將軍。還有400人的唐朝部隊因為被打散,跑到了城東,這時,荊南虞侯元惟德對著士兵說道,“咱們沒有船,跳水也得死,還不如和敵人打上一場,死了也夠本。”隨后,元惟德帶領士兵殺向城中,以區區四百的兵力斬殺南詔軍2000余人。最后400勇士全部壯烈殉國。這讓我不得不想起南宋崖山水戰最終戰敗的宋朝人紛紛跳水的時刻。同樣是面對必然的失敗,唐和宋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盛唐”不是白叫的。向這次交趾守城戰的軍人兄弟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真的猛士,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里,請大家記住這么一位默默無聞的虞侯和400普通的士兵,因為,他們是真正的猛士、是帝國的精英、是華夏的驕傲! “荊南虞侯元惟德謂眾曰:‘吾輩無船,入水則死,不若還向城與蠻斗,人以一身易二蠻,亦為有利。’《資治通鑒》” 自己的士兵在前線浴血奮戰,而他們的皇帝唐懿宗在干嘛?很遺憾,他在游玩和開party,而且還是沒有節制的游玩。“上游宴無節”。對于這樣的帝王,我們還能說什么?“唐懿宗啊,你可長點心吧!”雖然皇帝昏庸,不過唐朝到底是唐朝,在不久的將來他們會告訴侵略者,犯我強唐者,雖遠必誅。 在安南一時勝利的南詔軍隊留下兩萬人駐守交趾,其余大軍回防。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南詔軍隊十分猖獗,兵鋒一度直指西川,好在唐朝應對得當,才沒有給叛軍鉆空子。真是天叫其滅亡,必叫其張狂。現在的南詔軍真的是張狂的很,直到一個人的到來。這個人,就是高駢,時任驍衛將軍。很快,他就會讓南詔軍隊體會到,什么是絕望的感覺。 高駢,唐代名將高崇文的孫子。 唐朝名將高崇文 高駢年輕時一直在禁軍任職。駢頗讀書,好談古今,兩軍宦官多譽之。神策軍左右中尉(實際掌管神策軍,唐德宗后由宦官充任)對高駢還是很滿意的。不久,高駢被封為安南都護,準備討敵。而這時,監軍宦官李惟周總是在高駢背后捅刀子,總之,就是不想讓高駢這個官三代繼續在這待下去。有一次,高駢和李惟周約定好一起行動,可是當高駢到位得時候,李惟周根本沒有到。險些害了高駢。在唐朝中后期,監軍宦官這種職位一直是沒什么積極作用,消極作用倒是一大堆。和宦官搭檔,像郭子儀和李光弼那樣的猛將都很難獲勝。但是高駢做到了,即使遇到這種不配合得監軍宦官,他還是履歷戰功。史書上對高駢對南詔戰斗的結果都是大破之、屢破之。終于,在咸通七年的六月,高駢在交趾城外大破南詔軍隊。這次戰斗高駢運籌帷幄。盡顯中興大將之本色。此役的結果是南詔在交趾的軍隊喪失野戰戰斗力,只能困守交趾。高駢于是包圍交趾。這個時候,李惟周繼續賣隊友,他把之前高駢所有的勝利,都扣了下來。然后給朝廷上書說高駢養寇自重(玩寇不進)。唐懿宗根本不調查事實(游玩太累,也沒時間調查),派王晏全 名將高駢 替代高駢。昏主也! 最后幸虧是高駢派去的使者機智躲過了李惟周的巡查,回到了長安,把捷報上呈了天子。天子很高興,又給了高駢指揮權。如果不是信使反應機敏,帝國又要發生一起悲劇。就這樣,高駢在咸通七年十月率軍斬殺南詔大軍三萬人,重創南詔。接下來,唐懿宗準備罷兵休戰,希望能與南詔重和舊好。戰爭,又回到了原點。 戰后的影響 這場由兩個皇n代挑起的戰爭幾乎沒有一點作用,唯一的積極意義就是告訴彼此戰爭不是隨便玩的,那可是很費錢的。這場戰爭對大唐的影響深遠的。第一,這場戰爭消耗了唐朝巨大國力,交趾離唐朝太遠,運送軍糧、派遣軍隊,哪一樣不需要錢?這場戰爭有些官員為了湊集軍糧和船只不斷向商人壓榨。引發民怨頗重。第二,這場戰爭并沒有結束,幾年后,南詔還曾攻破成都外城。第三,戰爭結束后,唐懿宗認為天下太平,所以,歌照唱、舞照跳。可邊境并不安寧,朝廷必須派各地兵丁輪流駐守邊境。以三年為期限。其中有一伙士兵來自徐州兵丁在桂州(今桂林)駐守,可沒成想這一駐守竟然駐守了六年,不料,因為軍費問題,上級還要讓他們駐守一年。太欺負人了,這伙士兵不干了,直接嘩變,殺了大將王仲甫,立了龐勛為頭領。至此,龐勛之亂爆發。事實證明,這是一場破壞力驚人的戰爭,幾乎把南方鬧個底掉。大唐的人心至此散了。直接為后來的黃巢作亂提供了土壤。而曾經強盛無比的唐朝,也在幾十年后滅國,冥冥之中中自有天意。雖然這場戰爭并不是導致唐朝滅亡的根本原因,但無異于起到了壓死駱駝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因此,毫不夸張的說,這場戰爭,直接將唐朝推向了深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