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業醫 50 余載,學驗俱豐,著述頗多,被朱光亞先生 譽為“鬼手神針”。筆者有幸師從石院士,參師相診,受益匪淺,今僅就導師 臨床馭神用神之法,略陳所見。 一、針以守神為首務 石院士非常重視“神”在針術中的運用,強調“神與氣相隨”,諄諄 教導我們在施術時必須把精神全部集中于整個操作過程中,細心體察針下經 氣之虛實強弱變化,調整針刺手法;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與反應,審慎從事, 使神與氣相隨,神至氣至。石院士認為在施針過程中,針對術者,“神”的應 用有 3 個層次的變化:首先注意病者,細察施術處有無瘢痕、血管以避之; 其次注意術者刺手與針之著力點,以便于施術;最后意守針尖,細細體會針 下得氣的情況和經氣的盛衰,或補或瀉,使心手相應。針對患者,首先要細 細觀察患者神氣的盛衰,以決定施術的方法;其次觀察施術后患者神應與否, 以判定施術的成敗。例如石院士所創之“醒腦開竅”針法,針取極泉時,考 慮到原穴處之腋毛多,血管豐富,易痛易感染,而改取原穴沿經向下 1 寸處, 即是注意病者之典型范例;又如“醒腦開竅”針法施術時,雀啄水溝,要求 致眼球濕潤或流淚為度;針刺三陰交、委中、極泉,要以受術肢體抽動 3 次 為度,此雖為針刺手法量學的指標,但也反映了針刺施術務求“神應”,以神 應來判斷施術的成敗。 二、效以神應為保證 針灸、藥物作為治療疾病的手段和方法能否產生治療效果,關鍵取決于 患病機體神的作用狀態。“是故用針者,察觀患者之態,以知精神魂魄之存 亡,得失之意,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之也。”所以說療效的有無,以神氣的 有無為前提,若神氣喪失,不能遣使針灸藥物達到病所,發揮治療作用,則 病不能治。其次療效的高低,以神氣的盛衰為基礎,神氣旺盛,則五臟精氣 充盛,正能勝邪,預后良好;神氣虛弱,則五臟精氣衰敗,正不勝邪,則預 后不良。正如張景岳所云:“凡治病之道,攻邪在乎針藥,行藥在乎神氣。故 施治于外,則神應于中,使之升則升,使之降則降,是其神之可使也。若以 藥劑治其內,而臟氣不應,針艾治其外,經氣不應,此神氣已去,而無可使 矣。”因此石院士常常叮囑我們臨床治病當時刻關注患者神氣的盛衰。他認為 針刺之“得氣”即是神應的一種表現,而得氣與否,以及得氣的遲速,不僅 關乎針刺的療效,而且也可據此判斷疾病的預后。得氣為神應,神應而有效 (氣至而有效),氣速為神旺,神旺而效速,氣遲為神弱,神弱而效遲。如臨355薪火相傳 床治療中風病急性期患者時,應用“醒腦開竅”針法,除選穴重在醒神、調 神外,要求針刺手法如針刺水溝,必須施雀啄手法達到以眼球濕潤為度,針 刺極泉、委中、三陰交,以肢體抽動 3 次為度,皆在于強調“神應”。“神應” (得氣)是療效的保證。 三、治以調神為根本 石院士積多年臨證之心得,提出“神之所在——腦為元神之府;神之所 主——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表現;神之所病——百病之始,皆本于神;神之 所治——凡刺之法,必先調神”。從神的生理、病理、治療上剖析了神的內 涵,形成了其治神的學術體系。他認為神是人體整個生命活動的最高主宰, 代表了人體的生命活動力,而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是“氣”,所以神是氣的總 概括。氣為神之使,神為氣之用,神存則機生,神去則機息。神傷不僅可發 生神志之疾,更能使臟腑氣血、四肢百骸功能失常,而變生諸病,所謂“主 不明,則十二官危”。故疾病的治療必須以患者神氣的盛衰為依據,以調理神 氣為根本,此為治病取效之關鍵。 1. 醒神開竅以消中風 石院士認為中風一證,雖病因病機復雜,但總不外乎內傷積損,陽亢風 動,挾痰、火、氣、血,上蒙清竅,清竅為之壅塞,竅閉神匿,神不導氣發 為中風;提出“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是中風病機之關鍵,強調“神”在中 風病發病中的主導作用,重視對神的調理,創“醒腦開竅針刺法”。其中“醒 腦”包括醒神與調神兩個概念,旨在開啟匿閉之神氣,恢復臟腑氣血之功 能。該針法經過長期多中心、大樣本各種臨床和實驗研究,均證實了其有 效性、可操作性、重復性和科學性,被醫學界公認為治療中風病的有效方 法,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確立為全國十大科技推廣項目之一,并作為新世 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的教學內容。因其已被大家熟知,在此不 贅述。 2. 醒神益智以療癡呆 石院士贊同“腦為元神之府”、人之“靈機之記性在腦不在心”之說,認 為癡呆一證病位在腦,屬本虛標實之證,以精血虧虛、腦髓失養為本,痰濁血瘀、蒙蔽清竅為標。腦髓空虛,痰瘀上蒙,竅閉神匿,神機失用發為癡呆。 治以醒神開竅、調神益智。針取水溝以醒神開竅,內關安神調神而為君;百 會升舉陽氣、振奮陽氣而養神,四神聰健腦益智而為臣;佐以豐隆化痰,太 沖、風池息風以治標。諸穴合用使精血充盈,竅開神醒,機靈神明而達醒神 益智之功。該針法經臨床研究證明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智力、記憶水平,改 善血液循環,增加腦灌流量,減輕過氧化損傷,使受損的神經細胞活性增強, 腦功能得以改善。 3. 醒神豁痰以定癲癇 癲癇多以痰邪作祟為因,風火擾動,痰瘀蒙蔽清竅而發病。而石院士則 主張本病當責之于元氣本虛,無以上榮于腦,腦神失養,神失所司,臟腑功 能失調,使臟氣不平,痰濁內生,上蒙清竅發為癲癇。其中“神失所司,痰 濁內阻”是病機的關鍵,治以益氣醒神、豁痰開竅。溫補關元以培補元氣而 治本,雀啄水溝通督鎮靜而醒神,針瀉內關開啟清竅之閉,宣發心神之氣, 配以三陰交健脾化濕以絕生痰之源,如此則神醒閉開,陰平陽秘,精神乃 治。研究表明該針法能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營養,促進大腦功能的恢復, 調節腦內神經突觸間神經遞質的失衡,抑制病灶的過度放電,從而緩解癲癇 發作。 4. 調神解郁以治郁證 郁證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對于狹義之郁證,石院士認為乃由于肝失疏泄、 脾失健運、臟腑陰陽氣血失常,使腦失所養而致神無所依、神無所主、神氣 郁逆、使道閉塞而成,強調“神氣郁逆,使道閉塞”是郁證病機之關鍵,治 當理氣調神、開竅解郁。針瀉內關宣神氣之郁,開使道之閉;雀啄水溝宣通 任、督之氣,開啟元神之府之竅;配以百會振奮陽氣,而奏“陽氣者,精則 養神”之效;平補三陰交,三陰共補,滋陰養血而柔神。諸穴相伍共奏調神 定志、解郁醒神之功。臨床研究表明,該針法能明顯改善郁證患者的臨床癥狀 量化指標,增加血漿中 5- 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經遞質含量。 5. 調神導氣以除疼痛 疼痛是許多疾病引起的臨床常見癥狀之一。針刺鎮痛為針灸療法一大優勢,已被醫學界所公認,古今著述頗多。然其治法多以循經取穴、通經活絡 為主。石院士獨具匠心地提出調神導氣以止痛,他常說:《內經》云“諸痛癢 瘡皆屬于心”。痛雖因瘀而生,但不離乎心所主,“所以任物者謂之心”,也就 是說疼痛是神的生理病理表現。疼痛雖因氣血運行澀滯,脈絡閉阻不通而致, 但其氣血的運行賴乎心神的調節,若神機失用,神不導氣,氣滯則血瘀,痛 癥作矣。因此治療當先調其神,令氣易行,以意通經,使氣機條達,血脈調 和,通則不痛。臨床常以水溝、內關作為治療各種痛證的基本方,重在調神, 以神導氣,疏理氣機,使氣行痛止。并根據疼痛部位,輔以循經取穴和局部 取穴,以調神為主為先,以通經為輔為用,共奏調神導氣、止痛移疼之效, 用于治療各種疼痛。如血管性頭痛,治以水溝、內關調神理氣,風池、天柱、 太陽通經活絡;坐骨神經痛治以水溝、內關調神理氣,環跳、陽陵泉、委中 通經活絡等等。總之,無論外感內傷之頭痛、肌肉關節痛、內臟絞痛、神經 性疼痛以及跌打損傷之痛,用之無不收桴鼓之效。 以上是筆者參師相診之所得,導師學術之博大精深,欲學之處,何其多 也;導師思想之深奧,欲以闡述,何其難也。以愚之所學,草就成文,難免 掛一漏萬,所論浮淺,不妥之處,還請同門同道斧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