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為了教育好孩子而煞費苦心,但在家庭教育中,仍然避免不了出現問題。其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關鍵是要把握孩子心理發展規律,順應孩子的心理成長軌跡。 如果家長們可以多學習一些心理知識,則能幫助家長趨利避害,讓家庭教育事半功倍,親子關系更加溫馨。下面就總結幾個心理學效應,希望家長可以避免這些家庭教育誤區。 ![]() 一. 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在家庭生活中,有的父母習慣對孩子不斷嘮叨,有的父母甚至會因為孩子某一個錯誤,揪住不放,再三批評孩子,以為只有反復強調,孩子才能長記性。 但其實反復地批評、不斷地嘮叨、過度的催促,這些都會讓孩子產生不耐煩和反感,進而放棄自我反思。 當孩子被“逼急”后,還可能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面對孩子重復犯錯的問題,家長切不可簡單重復地批評,而是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為何沒有效果,更新自己的引導方式,換一種角度和說法。家長若能減少說教和嘮叨,多傾聽孩子的話語和想法,就可以避免“超限效應”。 二. 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指擁有兩塊以上時間顯示不同的手表,并不能準確判斷時間,反而會制造混亂,而失去對判斷的信心。
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教育要求應該做到充分溝通、協調一致,尤其是在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培養上更要統一。 如果一位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爸爸總是表現出反對和輕視的態度,對孩子說“別聽你媽說的,她不懂”,孩子就會對媽媽的教導不以為然,進而輕視規則。 戰國時期思想家韓非子說過“夫妻執政,子無適從”,其意思是,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存在不同的看法,又各自堅持自己的規則和觀點,孩子反而不知道該聽誰的,將無所適從,內心陷入極大的矛盾中。 除此以外,有些家長在家庭中還會創立“雙重標準”,即家長對自己的要求規范,和對孩子的要求規范不一樣。 比如有些家長要求孩子不能挑食,但是家長自己本身卻有挑食的毛病,那么會讓孩子感覺不平等、不被尊重,而導致孩子產生輕視規則、違反規則等對抗行為。 三. 踢貓效應
踢貓效應:人的壞情緒是會由高到低傳染的,當人有負面情緒時,潛意識驅使他選擇向弱于自己或等級低于自己的對象發泄,造成惡性循環。
繁忙的工作、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瑣碎的家務事,常常把巨大壓力加之于父母身上,父母免不了就會出現生氣、憤怒、郁悶等負面情緒。 往往在家庭生活中,大人越是不順心,心情越不好,似乎孩子就越是會犯錯,惹得大人生氣,結果父母在情緒中粗暴教育孩子,鬧得雞飛狗跳。 其實更多情況下,是家長們不經意間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泄到了孩子的身上,而孩子在“被教育”時其實是變成了父母的“出氣筒”,遭受著本不應該是他承受的負面能量。 對于大多數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只能選擇順從父母,面對父母過分甚至是沒有由來的責怪和訓斥,孩子們只能“低頭認錯”。但是孩子內心則可能心生恨意,這種隱恨大大降低了孩子的幸福感,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家長潛意識拿孩子做“出氣筒”,也會使父母和孩子產生更多的矛盾和沖突,尤其是在孩子處于青春期時,孩子的情緒波動會更為明顯,如果處理不當,家長的行為可能會傷害到孩子自尊心,讓孩子產生過激行為。 其實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有情緒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不會管理情緒,而讓情緒影響甚至控制了生活。父母作為成年人,則更應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有意識地學習科學調節情緒方法,避免因為情緒不好而遷怒無辜的孩子。 同時父母處理情緒的方式也將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如果父母善于調節情緒,那么孩子也能形成沉穩積極的性格;但如果父母經常在家暴怒發脾氣,孩子的性格也會變得更極端,更容易情緒失控。 四. 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進行一項活動,如果持續提供外部的物質獎勵,反而會減少人們對這項活動的興趣和內在動力。
很多父母感嘆,孩子不愿意學習,寫作業還需要靠父母催促才肯進行。好像孩子并不是為了自己學習,而是為了父母在學習。 除此以外,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叫孩子幫忙做點什么事情,孩子也是不情不愿,或者和父母講條件。 有的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如果你考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臺手機”這樣的話。 正是父母的這類做法,讓孩子的學習動機和興趣發生了轉變,雖然物質的獎勵和誘惑能在一段時間起到促進孩子努力學習的效果,但是從長期發展來看,這種不恰當的獎勵機制,會讓孩子放大對物質的欲望,而忽視學習過程中收獲知識的成就感,最終降低孩子對學習知識本身的興趣。 也有的父母通過威脅恐嚇的方式逼迫孩子學習,或者在輔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頻繁指責、打擊批評孩子,讓孩子一想到學習,就聯系到責罵、懲罰、痛苦、擔憂等負面體驗,這些孩子也會逐漸失去對學習的好感,自然也沒有了學習動力。 家長既要避免過度用物質獎勵孩子,也要避免用物質去填補孩子的情感需要。家長應該引導孩子樹立自己的理想,增加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正面體驗,多用肯定、鼓勵等精神獎勵,讓孩子在學習中收獲成就感、自信心,這樣才能培養起孩子的內部動力。 而物質的獎勵可以選擇對學習有幫助、或激勵寓意的一些東西,如書本、學習用品等。 ![]()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他們會開始形成自己的獨立思想,此時家長們如果再繼續用強壓、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反而不會有任何效果。 家長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方法和育兒理念,面對成長中的孩子,如果父母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識,運用恰當,用更科學的方式去面對、指導孩子的成長,才能夠起到更良好的教育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