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當下讓你舒服的東西,長遠看很可能讓你不舒服? 你可能會說:我知道,因為“棉花糖實驗”證明,能夠延遲滿足的人,更有可能成功。 長期以來,我們都喜歡拿“棉花糖實驗”的例子,來證明“延遲滿足”的能力(意志力)與人的成就大小具有強相關性。 然而近20年來,心理學界發現“棉花糖實驗”存在大量問題,因而對這個實驗持謹慎否定的態度。 因此,我這篇文章并不是要講“自律的人會更成功”,“不自律會毀掉你的人生,繼而讓未來的你更不舒服”。 那么,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應該如何理解呢? 最近讀的一本書,給了我一個全新角度來理解“即時滿足”的危害。首先澄清一點,所謂“即時滿足的危害”,并非指偶爾的即時滿足會對我們有什么不利影響,而是指頻繁的即時滿足、總是即時滿足所帶來的危害。 這本帶給我全新認知的書是《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殺死你》。作者馬克·舍恩是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衛·格芬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執教課程涉及心身醫學、壓力環境下的行為決策與表現等。 作者的核心觀點是:焦慮、恐懼、憤怒的根源,是我們日益敏感的生存本能,對外界因素過度反應的結果。 作者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解釋了生存本能引發負面感受的生物學基礎;也探討了用錯誤行為模式去安撫內心不適,為何會降低我們抗挫折的能力;還解釋了當下的社會環境,如何讓我們的生存本能變得更加敏感,更加容易被激發。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是:用即時滿足式的解決方案去安撫內心不適,從長遠來看會讓我們變得更加不適。 我們可以從3個層面來理解這個結論:
過于敏感的生存本能,帶來不必要傷害什么是生存本能? 生存本能就像一個提前編好的固定程序,指揮我們在必要時出于本能地采取自救措施。 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 我們的祖先生活在原始叢林里,突然,迎面走來一頭熊,這時,TA是立刻轉身逃走呢,還是拿起武器與之搏斗? 在發現危險的一瞬間,TA的身體里迅速分泌腎上腺激素,激活交感神經系統,讓TA下意識地做出要么逃要么戰的決定,這就是“戰逃反應”,它是一種典型的生存本能驅使下的行為。 這種生存本能,是人類為了在充滿危險的環境中生存下去,而進化出的一種重要的防御和保護機制。 到了今天,我們所面臨的來自環境的生存威脅已經很少了,但生存本能驅使下的“戰逃反應”仍然在發揮作用。而且我們的生存本能變得越來越敏感,就連非常微不足道的情形、非常瑣屑的不適因素都能刺激到它。 因此,從生存本能的角度理解焦慮、憤怒、恐慌這些不適感,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不適感是我們過于敏感的生存本能,對外界不那么危險信號的過度解讀。 在很多人的慣常理解中,有的人容易焦慮、擔憂、恐慌,是因為TA太敏感了。如果我們從生存本能的角度理解,容易被消極感受困擾的人確實是太敏感了——他們的生存本能容易對外在環境做出過激反應。 理性可以壓制本能嗎?我們的理性可以馴服生存本能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大腦的神經科學基礎去理解,看看理性和本能是如何相處的。 人的大腦可以區分為3個部分,可以通俗地把它們成為“生理腦”、“情感腦”和“思維腦”。它們是隨著人類的進化和演變而不斷發展起來的,生理腦最古老,情感腦其次,最近發展起來的是思維腦。 其中,情感腦是生存本能發揮作用的腦區,也是生成原始情感的腦區,在這里,我們能找到人類饑餓、疼痛、憤怒、恐懼、快樂等原始體驗的根源,而且這部分腦區的反應通常是無意識和自發的。 思維腦與人類的分析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等思維能力有關,這部分腦區的反應通常是有意識的。 思維腦和情感腦之間有著持續的斗爭,它們總試圖取得對對方的控制權:思維腦試圖否定情感腦的情緒要求,而情感腦認為自己的需求更加迫切,不愿服從思維腦的節制。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理智與情感的沖突”。 那么,理智與情感到底誰會獲勝呢?事實證明,情感腦的力量超過了思維腦。因此,在生存本能與理性的斗爭中,本能占據了上風,本能反應也往往優先于理性思考。有些人偶爾的情緒爆發,就是因為在理智腦尚未進行分析和思考前,情感腦就做出了激烈反應。 力量強大的情感腦,卻有一個很大缺陷:它無法有效評估不適因素的危險程度。這就導致它只要發現危險的苗頭,就警鐘大作,產生比較強烈的情緒反應。 曾有一段時間,我被焦慮所困,閱讀了不少關于如何緩解焦慮的書籍。當時,對我啟發最大方法的是認知行為療法中的ABC理論(為此我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與焦慮斗爭一整年,我終于找到克服它的最佳方法》): A×B=C A表示“引起情緒反應的事件”,B表示“我們對事件的信念或想法”,C表示“A事件引起的情感反應和行為反應”。 這個公式讓我意識到,在事實和我們對事實的情緒反應之間,隔著一層“信念和想法”。對世界擁有不同信念的人,在面對同樣的不幸時,會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反應。 它還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改變既定的事實,但可以改變面對困難的心態,也就是說,可以選擇自己的想法,繼而改變情緒。 當時,我以為ABC理論是緩解情緒問題的萬能靈藥,但理解了生存本能的概念后,我意識到ABC理論的本質是以理性規范情感。但有些時候,這個方法也會失效,因為主導人類本能與情感的大腦邊緣系統,不能被主導理性的大腦皮層所駕馭。 即時滿足加劇不適即時滿足,是對本能的驕縱。被驕縱的本能,會變得愈益敏感。稍微一點不適因素,就會刺激它警鐘轟鳴。 可以做個類比:生存本能像一個小孩,你越驕縱它,它的脾氣就變得越差,以至于只要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它就會大發脾氣。 回憶一下:當你非常饑餓時,是不是恨不得一份外賣馬上送到你面前,如果外賣小哥晚了幾分鐘,你就開始在心理大罵起來;當你玩游戲時,如果手機卡頓幾下,你是不是恨不得要把手機砸了;在擁擠的路上開車,你是不是容易犯“路怒癥”…… 我們對于不適感的忍耐力和承受力變得越來越弱,我們正在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 快餐文化的盛行、互聯網的普及、電子設備的變革……我們生活在一個給予我們越來越多即時滿足感的社會。這種文化氛圍給予即時滿足感的同時,也驕縱了我們的本能。一旦感到不適,我們就能通過各種方式快速獲得滿足。 有時候,為了追求快速的安全感,迅速撫平心中的不適,我們會表現出“逃避性行為”,訴諸酒精、游戲、虛擬世界、性等外在事物去滿足內心的不適。久而久之,我們會形成一些壞習慣。 然而,壞習慣只能暫時掩蓋不適感及其背后的生存本能,在我們身體內部,不適感卻在不斷加強, 像癌癥一樣變得越來越嚴重。而且,對外在安全的依賴時間越久,我們利用內在資源管理恐懼的能力就退化越嚴重。 由于越來越依賴于即時滿足,我們的“不適閾值”越來越低。生活中稍微一點不順,就會讓我們反應激烈。 作為90后,我以前最聽不慣長輩說“你們這代人越來越吃不了苦”,認為那是他們對我們的偏見。現在看來,這句話有一定道理,但吃不了苦的大概不僅是“我們這代人”,而是所有受“即時滿足”文化影響的人。 亞當·阿爾特在《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行為上癮》這本書中寫過,他曾經對所謂的“艱苦免疫”產生興趣,并找到充分的證據支持下面這一結論: 小劑量的心理艱辛對我們有好處。 富蘭克林·羅斯福曾經說過:“唯一值得恐懼的事情是恐懼本身。”我們的身體每天都在向不能稱為威脅的因素發起戰爭,感到焦慮、擔憂、恐懼,繼而影響我們的工作表現和人際關系。 而如果我們能夠管理好生存本能,就不會那么容易感受到恐慌、焦慮等不適,也就更可能在壓力下做出優質決策,表現良好,獲得更大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