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形, 會于心。 日本的飲茶習慣,于平安時代從中國傳入。最初被稱為「茶湯「茶之道」,且與今日的日本茶道有著不同形式,茶也是如今所稱的烏龍茶。 ![]() ![]() ![]() ![]() 此后,亭主先行回到茶室為茶會準備, 茶客則通過中門,來到茶室外的蹲。那是一處用于清潔的茶庭水池,或是一塊巖石鑿成的小石池,或是一只陶制水缸,但不論以什么樣的形式出現的蹲,水池的低處一定是因為長年潮濕積水而生滿累累青苔,野生而素樸。茶客左手拿起長柄木瓢盛水,以右手進行清潔,先凈手,然后將左手掌心里的清水含入口中,以便漱口。 當茶客以清水將俗世塵灰撣下,整理心境后,茶庭外無聲的儀式告一段落。茶客起身,走向茶室入口, にじり口。 茶室 茶室的にじり口是一處非跪行不能進的出入口,四方僅約70厘米。古時, 武士是不許帶刀入茶室的,即使是尊貴之人也需與常人一般跪行入室。如此設計是希望茶客通過此門時,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體會無我謙卑與眾生平等。 首先,說說這支撐床の間的床柱,這是亭主引以為豪的部分,木材一定是來源于價格不菲的山林老木,或是檜木或是杉木,無需過多木材加工,只需要涂上一層清漆。 有些原生木頭上樹皮未剝落,粗糙原始,觸感上仍然能摸出保留下來木節的天然缺陷,有些木頭上甚至能清晰感受到錛子劃過的印跡,質感分明。材木的運用充分體現了茶道的侘び思想,即無論外表斑駁,或褪色暗淡,都無法掩蓋其內在之美。 ![]() ![]() 茶掛 茶室掛畫,也稱為掛軸,這是茶室布置時很重要的內容,茶室中一般只掛一幅。我國自古就有“坐臥高堂,而盡泉壑”之說,在茶室張掛字畫的風格、技法、內容是表現主人胸懷和素養的一種方式,所以很受重視。茶室之美,在于簡樸,在于素雅,張掛的字畫宜少不宜多,應重點突出。如果茶室不是很大,一幅精心挑選的主題字畫就足夠了。 茶室所掛的字畫可分為兩大類。 再提提這置于其間的花入,花入會因時節交替、茶會主旨更變、或是亭主心情變化,替換成陶瓷器皿、竹編花籠、八角經筒、懸吊花籃等?;ㄈ氲幕ㄖνǔJ峭ぶ鳟斎照。r潤生氣,與茶會主題相配。 視線上移,日本茶室的清寡素雅依舊能從茶室的天井部分窺視而出。天井多以蒿類植被小枝與細長竹片為頂,使其高低起伏, 錯落有致。頂棚較高傾斜面(掛込天井)下方由茶客落座,位于茶道口與點前座之間頂棚較低的空間(落ち天井)下方是亭主的位置,以表示主對客的謙遜與尊重。 茶事 當跪坐于榻榻米上的茶客,目光流連于床の間里的花入與掛軸畫、天井上高低錯落的空間、 點前座(專為亭主點茶而用的空間)上擺放的煮水用的風爐與茶釜、完成一場視覺之旅后,亭主會從茶道口再次出來,在點茶前先為茶客端上一道和菓子,以緩解而后品茶時茶汁入口的苦感。 ![]() 隨后,亭主陸續將茶碗,茶筅、裝入抹茶的棗,建水,水指等茶事必要器具備齊,放置在床の間附近的點前座上。其間往返,亭主的站姿,在地面輕輕滑走的步態,其舉手投足之間流露出來的優姿與風度,化為令人嘆賞的行走藝術。 若留心便會發現,亭主在走過每一畳榻榻米時,總會以六步盈止,不偏不倚。而置身其中的茶客在茶釜的沸騰聲中,感受點茶前的茶道形與聲的莊重與侘寂。 當一切道具齊備, 亭主坐于點前座前,主客雙方在無言中行一禮,點茶正式開始。 亭主用絹布清潔棗與茶杓,將茶釜里的熱水倒入茶碗中, 清洗茶筅,溫燙茶碗...而茶客則適度審時,在亭主敬茶前將茶點食用完畢。 點茶結束,亭主將茶碗端至榻榻米邊緣外,茶客跪著慢移雙膝,靠近茶碗,并以雙手接過,然后重歸原位。 品茶之前,茶客會禮謝一言,而后以左手手掌托起茶碗,按順時針的方向將茶碗兩度側轉,以避免茶碗的正面直接觸碰唇口。一碗茶以三口為度,品茶尾聲,茶客發出嘶嘶的吸飲聲,將茶飲盡。 品飲結束,若亭主詢問茶如何,其問不單指茶本身,還包括盛茶的器皿——茶碗。茶客會將飲完的茶碗低至榻榻米處,于一張懷紙之上(防止茶碗里滴下的殘汁沾污地面),俯身鑒賞手中茶碗。在細致觀賞茶碗的花紋、釉色、高臺后,茶客道出心中所想或是不明之處,與亭主交流。 正如武田先生在電影里所說:茶道,首先是一種“形”,以形式為開始,而后再去用心感受。女主典子學習茶道,直至24年后才終是領悟武田先生這番話里的意思。 茶,始于形,會于心。“形”周而復始,但置身其中的每一瞬間都是獨特的,不會單調。因為用身體去記憶,去感受,才能理解,領悟當下事物存在的意義。 或許,我們會為其紛繁瑣碎的門道與工匠精神而驚嘆贊賞??刹灰?,藏于茶事里每一處的細枝末節,都能予人一種涓涓如流水般的感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