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看”我嗎? 星期二 作者簡介 祁新龍,男,筆名幾何,禮縣人,生于88年,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中國校園文學》《散文選刊》《飛天》《北方文學》《中國故事》《蘭州日報》等報刊雜志,著有長篇小說俠小說《紫絕情緣》,長篇非虛構《北關,一個城中村記事》,長篇非虛構《人在鄉鎮》,中篇小說集一部。 祁山,三國紛爭的一個重要符號 一 從天水至禮縣,過羅家堡便是鹵城,現在又稱鹽官,這里因盛產鹵鹽而文明。穿越鹽官有條河,飄帶一般串起了南北兩道山,稱西漢水。相距不遠處,有座山,叫大堡子山,又稱西垂陵園,上面幾千年來,自始至終躺著秦人祖先。鹽官、西漢水、大堡子山、西垂陵園,是幾個有代表性的地理標志。它們牽引著過去,連接著未來,讓這片土地煥發著永久的生命力。它們將先秦文化、三國文化、乞巧文化、女修文化囊括在其中,讓這片土地有了經久不衰的高貴靈魂。 鹽官北面有座山,稱太平山。站在太平山上,向西望去,只見大堡子山與鹽官平原之間有一凸起土丘,橫在南北兩山中間,宛若一枚巨型楔子,死死釘在了這隴南腹地上,堵住東西之行,這土丘便是祁山。匯集各種細流的西漢水,繞著祁山堡南面山腳而過,在山腳處打了第一個回旋,奔向大堡子山。 史上有諸葛亮六出祁山,成就北伐大計之史載。然天不佑蜀,北伐未成,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留下千古遺恨。后世亦是在這千古遺恨中迎風而立,嗟乎“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而在這憑吊中,那股三國遺恨,那段三國衷情,便久久回蕩在祁山那個土包上,讓祁山成了一千多年來,憑欄獨吊的意象之地。 對我亦是如此。 這個秋初,天氣依然炎熱,我拾級而上,在武侯祠前靜靜站立,朔風在耳旁掠過,有些冷,也有些疼。我在武侯祠前坐下,久久凝望那武侯像,心理仿佛出現了未出隆中就知天下三分的意氣風發,羽扇綸巾間火燒赤壁的談笑風生,及出師表中切切叮囑。 三國是繼春秋戰國后,中國社會的第二次大分裂時期,這時候,英雄輩出,人才凸顯,每個有抱負的人,都想一展身手,都想在戰亂的東漢末年,爭得一下之地。 于是,曹操占據了北方大地,挾天子以令諸侯。長江以南以孫堅為代表的孫氏政權,已歷三世。而屯兵江夏的劉備,卻如芒刺背,正在等待著一場滅頂之災,前途渺茫。 官渡之戰,劉備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無奈只得退守新野。這時候,曹操想起了煮酒論英雄時,分析天下英豪的情景。當時的他,把劉備和自己放在同等位置上比較,而現在,劉備與他盡管在實力上有些懸殊,但曹操依然認為,劉備是他強勁的對手。為了不在以后為自己樹立強大的敵人,曹操讓曹仁帶領十萬大軍直撲新野,意圖滅了這個還未成氣候的劉備。 劉備面對大軍壓境,焦急地口齒生瘡,上火連天,畢竟打仗不是兒戲,那需要講實力。 就在這個檔口,一直想求賢才而不得的劉備,莫名其妙地就得到了人才徐庶。巧妙地破解了曹操幾次進攻,曹操惱羞成怒,給徐庶來了個釜底抽薪,把徐庶老媽接到了許都。身為大孝子的徐庶無奈,只能去許都找老媽。臨走了,兩人抱頭痛哭,得賢主而不能效犬馬之勞,得人才而不能留。有點英雄相惜的意思。劉備再一次表現出了自己的大度:元直兄,還是去找你媽吧,盡管我知道,此去曹操定不會讓你再返回我身邊,但自古忠孝兩全……徐庶哭了一鼻子,感謝知遇之恩,賭咒發誓,表明自己的態度:即便是到了曹營,也不會獻一計。劉備懸著的心放下了。徐庶騎著馬揮手自茲別。 看著消失在遠方的徐庶,劉備心里放心了。徐元直是個君子,他答應的事情,一定不會反悔,不然他回過頭來給曹操獻計納言,而徐庶對他劉備的底細悉知,到時候,便是人為刀俎他為魚肉,將會死無葬生之地。好在,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徐元直既然答應了不為曹操獻一計,他不會食言的,不然,他這一輩子就毀了,成為后人恥笑的話柄,這些個文人雅士,最看重的就是聲譽…… 劉備還在傻愣,心里打著自己的小九九。策馬而走的徐庶又折馬回來。劉備嚇了一大跳,難道這家伙要反悔?徐庶告訴劉備,不遠處,竹林里有一人,姓諸葛,單名一個亮字,字孔明,那人德才勝他十倍不止,主公可去禮賢下士,不可強行請求,他一定會出山的。 接下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三顧茅廬。 但我一直有疑問,據史籍記載,當時就有人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那么,以諸葛亮之才,東吳為何沒有將其收在麾下,而是收納了他的兄長諸葛瑾?孫仲謀也是人中豪杰,辛棄疾都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芍T葛亮就是沒去孫權這邊。想必是孫權手下已經有兄長諸葛瑾在效勞,諸葛亮若再去,好像有些兄弟兩個在一個鍋里攪稀稠的意思,不好開展工作。再說,當時諸葛亮尚未出山,只知道飲酒作詩,雖然自比管仲樂毅,但沒有戰績,空有理論,是不能服人的。所以,孫權這邊并不知道其才華,或者說,并不認可他的才華,當然,也就不可能給他個官做了。直到火燒赤壁,見了周瑜,較量一番,又見了孫權,方知江湖傳言非假,只是此時,諸葛亮已經成了劉備的軍師,這當然是后話。 諸葛亮又自負才華過人,這里的才和華應該分開,才不僅僅是文采,而是胸中的韜略,華,便是飽讀詩書后對世界的認知,或者叫格局。有這樣才華的人,他需要的明主,是識其才華的伯樂,而不是只把他當做普通馬,只讓他出死力的馬夫,所以,也不可能去找孫權。而曹操作為要一統霸業的雄主,為何沒有將其收攬在麾下?曹操《短歌行》,說的就是要得盡天下人才的霸氣,和虛懷若谷,諸葛亮為何不去曹操身邊?按當時的各項指標,曹操實力都是遠勝東吳,更不要說屯兵小小新野的劉備。 當然,肯定是有原因的。 這就涉及到了諸葛亮的生平。關于諸葛亮這個人,在《三國演義》里,寥寥草草介紹了一下,《三國志》好像也有意回避此事。所以,我對這些固有的歷史,表示懷疑。畢竟《三國志》是陳壽寫的,而《三國演義》就更離譜,直接們根據民間傳說寫的,可信度不高。要了解一個人,必須對他的生平,亦或者經歷做一個詳細的分析,才能分析出他的性格。于是,我開始找一些資料,關于諸葛亮生平的資料。 我在《世說新語》里,找到了一些諸葛家族的記載,也通過其他史籍,綜合了一下,得出了去下結論 : 諸葛亮,瑯琊人,三歲喪母,八歲喪父,幼年就成了孤兒。幼年跟著叔父諸葛玄過活,后來諸葛玄被派到豫章,漢庭又派人頂替了諸葛玄,無奈之下,諸葛玄只得投靠荊州劉表,所以,幼年的諸葛亮兄弟,就住在了荊州附近。后面,家道中落,諸葛玄也去世,家庭重擔落在了兄長諸葛亮頭上。長兄諸葛瑾便出仕,到東吳任職,偶爾將俸祿送回,以養活兩個弟弟。諸葛亮、諸葛均便住在鄉下。他們日子過得并不富裕,所以,除了讀書作詩以外,諸葛亮還躬耕隴畝。 當然,如果追溯,諸葛家族也算是大族,只是東漢末年,朝政不穩定,導致了江湖不穩定,江湖不穩定,老百姓就成了政治勢力的犧牲品。十常侍、董卓、袁紹、曹操等勢力先后崛起,破壞了民間固有的生活方式,土地荒蕪,百姓流離失所。因為各地都不平靜,到處是戰亂,許多人無緣無故就死在了戰亂中。莫名其妙來到人間,又莫名其妙被人殺害,人命如草芥。如諸葛家族這般,定不會讓自己的后人無緣無故死在戰亂中。所以,他們必須找一處凈土,以待時機。當然,這便回到了上面的問題,諸葛亮為什么不去投奔曹操的問題。據史記記載,當年曹操認過一個宦官為自己的父親,這個宦官在東漢后宮里攪起過一陣風。這個宦官叫曹嵩,后來各種勢力爭雄時,曹嵩為了躲避,便逃離皇宮,在瑯琊閑居。曹操勢大后,邀請曹嵩到自己的地盤去,也算是盡盡孝道。曾經在東漢皇宮撈得千萬家產的曹嵩,收到了曹操的邀請,便拉著百車珠寶,招搖過市一般,投奔曹操。這種招搖過市,也給他帶來了死亡之旅。在半路上,曹嵩的車隊,神不知鬼不覺被人全部殺掉,收了百車財富。曹操聞訊,思謀了一番,覺得有這實力的,只有徐州陶謙,于是暴跳如雷,派出大軍直擊徐州陶謙。曹軍破了徐州城,在徐州進行屠城,而居住在瑯琊的諸葛亮兄弟二人正好就在徐州附近,他們是如何逃出曹操的屠殺,不得而知,但曹操此舉,讓諸葛亮看到了曹操的殘暴,所以,即便是做個躬耕隴畝的野民,諸葛亮也不會為曹操效力。 諸葛亮在梁甫吟的吟唱中,名聲大噪,司馬徽就說,當今厲害之人,唯有臥龍鳳雛。當然,我們也不妨將這看做是諸葛亮等待明主的預謀。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諸葛亮就釣到了劉備。 果然,徐庶回馬薦諸葛,劉備三次上門,諸葛亮就拜別了親人,登上了自己的政治舞臺。正如戴建明那首《臥龍吟》: 束發讀詩書 修德兼修身 仰觀與俯察 韜略胸中存 躬耕從未忘憂國 誰知熱血在山林 鳳兮鳳兮思高舉 時亂勢危久沉吟 鳳兮鳳兮思高舉 時亂勢危久沉吟 茅廬承三顧 促膝縱橫論 半生遇知己 蟄人感幸甚 明朝攜劍隨君去 羽扇綸巾赴征塵 龍兮龍兮風云會 長嘯一聲抒懷襟 歸去歸去來兮 我宿愿 余年還做垅畝民 清風明月入懷抱 猿鶴聽我再撫琴 天道常變異 運數杳難尋 成敗在人謀 一諾竭終悃 丈夫在世當有為 為民播下太平春 諸葛亮跟著劉備走了,開始了人生最意氣風發的時代,這便有了舌戰群儒、赤壁之戰、七擒孟獲等等人間流傳的佳話。當然,他的真正偉業,應當算做劉備死后,他對蜀漢政權的不斷鞏固。劉備死后,他首先大刀闊斧地進行了體制改革,用了六年時間,實現了蜀中大治,讓劉備死后一度不穩定的蜀漢政權,慢慢走上了正軌。他又開始實行經濟改革,于是,蜀中沒有辜負天府之國的美稱,各行各業,都蓬勃發展,特別是天然氣和鹽業,成為了蜀中兩大經濟體。當然,還有蜀錦,一種絲綢,以至于以后一千多年,成都,錦官城一直都是成都的別稱。諸葛亮通過這些改革,讓蜀國逐漸強盛起來。在社會治理方面,這時候的蜀漢政權,更是達到了任何朝代無法比擬的法治。諸葛亮組織人員,在蜀中開展法治,并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體系。《蜀科》就是他們依法治國的法典。我們都知道,百姓怨聲載道,沸反盈天,這是法治的最低層次;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這是法治的次低層次;百姓口無怨言,依法守法,這是法治的最高層次。而此時諸葛亮治理下的蜀漢,以教化為先,法治為后,執法嚴明,公正守信的政府行為,竟然形成了“百姓口無怨言,心有服意,受罰者行之而不怨,誅之而不怒。”這樣完美的法律體系,這是先秦法家實踐不可能達到的層次。 蜀漢逐漸安定后,諸葛亮把目標轉移到了北方,這便有了北伐。當然,也有了六出祁山。 二 劉備為報仇,亦或者為了痛擊東吳,以討回荊州。便自己親自帶兵上陣,把大后方留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再三勸阻,劉備仍然不改初衷,并將自己的復仇計劃公之于眾,美其名曰 : 當年桃園結義,便約定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要同年同月同日死。諸葛亮看了看劉備猙獰的眼神,知道再怎么勸都無濟于事,索性就上他自己去試試,碰了釘子,就知道戰爭是在沒有準備好之前,不能輕易開啟的。 一個以開拓疆土為政治目的帝王,在開疆拓土的路上,自己首先在處理感情與現實利益上失去了理智,一個以追逐集團利益化為目標的政治集團,卻把感情放在了政治追求之上,顯然是不合時宜的,不明智的,對政治集團打擊也是致命的。此時的劉備,已經失去了理智,古人語,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既然關于已經死了,張飛已經死了,荊州已經失去,強行出兵,只能落入圈套,這個傻子都懂得道理,在劉備這里,被拋到了腦后。說實話,六十好幾的人了,一點自知之明都沒有,半大老頭一個。此時的劉備,畢竟在思維上眼光上,都衰退了,不能與年輕時候可比,人老了,必須要服老。 劉備去了,也碰了釘子,不過這釘子碰的,有些大。陸遜的那把火,也燒得有些厲害。 結果,夷陵之戰,損失慘重。到了白帝城時,劉備就剩最后一口氣了,彌留之際,便將江山社稷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扶上了劉禪,劉禪初為帝,見識過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于是封諸葛亮為益州牧,總覽朝政。他自己也很聽話,叫諸葛亮為相父。 那么,諸葛亮接過來的蜀漢政權,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政權模式呢?我們都知道,蜀漢前期,那是有龐大的人力資源的政治集團。且不說有五虎上將,有臥龍鳳雛,即便是接替者關興、張苞也是戰功赫赫,可是到了后期,成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劉備為報關羽之仇,當然,明面上說是為了報仇,實際上是為了奪回荊州。沒成想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劉備一路逃竄,在白帝城奄奄一息時,拉著諸葛托了孤,便撒手人寰。諸葛亮接過來的蜀漢政權,精兵良將折損有大部分,蜀中人口遠遠不及曹魏。整個蜀漢江山,實際上就只剩一個益州了,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里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而此時的天下三分之勢,早已不是赤壁之戰時天下三分的局勢了。也不是隆中對時要將天下三分的計劃了。此一時彼一時,時局早已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 蜀國的現狀是,劉備死時,兵力幾乎消耗殆盡,諸葛亮改革六年,依然沒有讓蜀漢政權真正緩過氣。此時的蜀漢,全國之兵力,不足十萬,全國總人口不到一百萬。而魏國兵力近一百萬,總人口五百多萬。不管是人口還是兵力,魏國都是蜀國五倍不止,就這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要揮師北伐,興復漢室,這其實無異于雞蛋碰石頭。相較于之前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這次,蜀國不管是高層將領,還是部隊整體實力,都早已不是赤壁之戰時。而曹魏雖然也有諸多將領去世,但仍有如張郃這般大將,而與張郃能戰的只有張飛關羽趙云寥寥數人,此時,他們早已長埋地下。那么,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攻打曹魏,有些自不量力的意思。 諸葛亮北伐,其實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可是,如果不北伐,再過幾年光陰,自己老了,便沒有本錢再開疆拓土。所以,必須要北伐。于是,建興六年,諸葛亮四十七歲,此時,距離劉備三顧茅廬剛剛過去二十年。當然,要北伐,必須把大后方安定下來。于是,諸葛亮先安撫蜀國群臣,表明了先帝要一統中原的遺志。搬出了先帝,大家都很聽話,接著便又分析了當前局勢,表明了先要與東吳結好的意義,群臣被諸葛亮說服了。畢竟,安撫好國內,與東吳結好,才能北伐,不然,那么點兵力帶著全去北伐,東吳來大后方掃蕩,那后果不堪設想。于是,諸葛亮派出了鄧芝,時任尚書,出使東吳。 此時,與魏國藕斷絲連的東吳孫權,在魏蜀之間搖擺不定。他不敢與蜀國結盟,畢竟奪荊州,殺關羽在前,火燒連營在后,蜀國一定把這仇恨記下了。孫權猶豫不決,不知道該不該見鄧芝。好在鄧芝不負眾望,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告訴了孫權吳蜀唇亡齒寒的關系,于是,東吳與蜀國冰釋前嫌,繼續成為了盟友。 諸葛亮很欣慰,一切都在按照自己預想的方向發展。可就在這時候,東吳孫權也想稱帝,為此特意報告蜀國,看蜀國的反映。而蜀國上下,一片沸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普天之下,是大漢朝的王土,你孫吳還想稱帝,真是異想天開。于是,有人聲稱討伐孫吳。諸葛亮又一次表現出了過人的外交手段,在內,他安撫群臣,表明了聯吳抗曹的重大意義,又表明了失去孫吳政權支持,哪怕是短暫支持,蜀漢政權將會面臨危險境地。憤怒的群臣,被諸葛亮說服了。再說了,諸葛亮是宰相,一人之下的人,他有權決定國家發展路線。于是,諸葛亮差人向東吳送去了祝賀,祝賀孫權稱帝。此舉,讓孫權放了心,他表示與曹魏從此斷絕,與蜀漢歃血盟誓,世世代代為兄弟之誼,絕不反悔。 聯了孫吳,下個目標就是自己的大后方,氐人羌人。 諸葛亮這時候開始安定后方,七擒七縱孟獲,將整個南方平定下來,正如他在《出師表》里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平定了南方。 大后方的平定,讓以后很多年,蜀漢都不會形成腹背受敵的危險局面。即便是后來姜維再出祁山,大后方依然很安穩,只是,這時候的劉禪,把姜維支走,又寵幸宦官,埋下了蜀漢政權提前滅亡的伏筆。 諸葛亮帶著大軍,開始向北出發,準備大展身手。于是,祁山,成了一個重要的戰略要地。 所以,我要說一說祁山。 三 當我站在祁山上,看到西漢村背山后面的斜谷,以及諸葛亮屯兵的地方,暗暗為這位偉大的軍事家雄才大略而驚嘆。祁山,這個地方,真是個好地方,西漢水波濤澎湃,祁山堡底下的暗道里,依舊聽得見回音飄蕩,當年輸送補給以及逃生的地方,現在卻被永遠封鎖了,一千多年的歷史風沙,早已將祁山往事湮沒。留給我們的,只有掩埋在山底下的那些石頭,以及上面是黃土的那座山包。 站在祁山堡上,十天高速上,車流不息。今天的祁山,已經與三國時期的祁山大有不同,我在這個山包上追憶往事,暢想一千多年來,這片神奇的山包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站在祁山堡上,一直有一個問題縈繞在腦海間,諸葛亮擋住為何花大么大代價要兵出祁山?以原來的觀點來說,完全可以從漢中直接攻取寶雞,然后直搗長安。諸葛亮卻偏偏選擇了要攻取祁山。 這就回到問題的初衷了,從地理位置上看,隴右東與秦川相接,依絲路古道、渭河一線相通。秦隴一線唇齒相連,而天水南可自陰平古道,江漢之線,雙道直通川蜀江漢。漢中、隴右是當時蜀漢北鐃曹魏的雙大門。 漢中已有,再取隴右,則蜀漢與西北連成一片,形成鉗形之勢。若是防守,可雙門緊閉,拒曹兵于門外,萬無一失。曹魏也難以實現得隴望蜀之美夢。西連河湟,北通大漠,可與廣闊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通聯。尤其絲綢之路開通后,這里是關中通往西域的第一站咽喉重地。翻隴山入秦川要比翻秦嶺陰容易得多。從地形上分析,這里處在六盤山地、隴中黃谷相連。渭河谷地橫貫其間,嘉陵江、西漢水谷地平緩由隴入蜀。東有隴山屏障,西有河湟天險,南可退走川岷江漢,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回旋余地,是屯兵作戰的天然重地。故此,諸葛亮為何要出祁山而再圖中原的目的就顯而易見了。 其二,諸葛亮在后半生的戎馬生涯中是小心翼翼的,他是不能拿蜀國的國運來賭博,也不敢來賭。要圖中原,必須是穩扎穩打,在北伐過程中,魏蜀實力懸殊,每一步都必須是深謀遠慮后,才付諸實施的,不能冒險,不能激進。因而,在懸殊這樣大的情況下,怎么才能實現北伐大計,實現興復漢室,一統中原的目標?諸葛亮自己心里是有全盤計劃的,這樣以少勝多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出奇兵,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然后在短時間內攻取隴,占據秦川,西聯匈奴回鶻,形成隴蜀大漠相連,一衣帶水的效果。有了隴蜀相連,退可守,進可攻。不然,不到十萬兵力和魏國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條。勝算的希望微乎其微,他不能用先帝托付給他的這個擔子來賭博,每一步必須是險中求勝,不能敗,也敗不起,所以諸葛亮選擇先取隴,而要取隴,祁山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于是,要兵出祁山。 說諸葛亮六出祁山,實則不準確,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共兩次到達祁山?!度龂局T葛亮傳》中記載: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云、鄧芝為疑軍,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 也就是說,從建興六年,到建興十二年,六年時間里,諸葛亮是六次北伐,其中四次屬于防守,并沒有真正意義上實行北伐,真正到達祁山的也只有兩次而已。 這期間,還有件事必須交代清楚,就是張郃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出陜西略陽時,魏國有了第一次張郃大捷的勝利。這回,魏國又派了張郃來阻擊,當然,這次,張郃沒有上次幸運。諸葛亮在退兵祁山的途中,在木門道(今天天水市牡丹鎮附近木門村)射殺了張郃。這位戰功赫赫的曹魏大將就折命于此,而這個地方也成了重要的歷史地點,叫木門村。 諸葛亮這兩出祁山,也是不得不退兵,面對司馬懿閉門休戰的無奈,北伐大計也成了空。第一次,馬謖自大不聽勸阻,屯兵山上,被司馬懿所破,本來可以扭轉戰局的街亭失守,北伐就已經敗了,十年之功,毀于一旦,諸葛亮的北伐大軍不得不退守漢中。十二年春,是第二次,這次,諸葛亮做了六年的準備,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在兵出斜谷時,制造了木牛流馬,以備第一次糧草不濟的尷尬局面,準備蹲守在這里,和魏軍拉開持久戰。可這時候,諸葛亮患了病,咳嗽不停,也沒說具體病癥,我想,肺癌的幾率大一些。加上祁山氣候不像成都那樣宜人,諸葛亮不久,便病逝了?!度龂萘x》續命之術,純屬于無稽之談。 臨終前,諸葛亮把長史楊修叫在身邊安排了后事。楊修問,百年之后誰可接替?諸葛亮說,蔣碗可行。楊修又問,蔣碗之后呢?丞相說,費祎可以。楊修再問,費祎以后呢?此時,丞相已經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在撤回的過程中,諸葛亮怕魏軍追來,告訴手底下的人秘不發喪。當然,諸葛亮臨終前,還安排了軍事將領的任用。尤其是對魏延,做了安排部署。魏延一直在諸葛亮手下得不到重用,諸葛亮死,他想掌握兵權,卻被諸葛亮設計殺死。《三國演義》里還來了一段假諸葛嚇真司馬的好戲。后撤大軍護著諸葛亮的靈柩,引著南遷的百姓緩慢向南走著。等百姓和大軍退完,司馬懿才知道又上了當,但他又頓覺的人生失去了最好的對手,也是最懂自己的人,既生亮何生懿?諸葛亮的靈柩運回成都,劉禪像個傻子一樣,頓覺得自己江山不穩,是啊,蜀國的命運將托付給誰呢? 如今,臥龍躍馬終黃土,一切早已在兩千多年前就塵埃落定,蜀漢、曹魏、孫吳都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一切隨著時間推移,早已淡化再淡化。留給世人的也許只是祁山這塊地方,這個神奇的軍事要地,這個兵家必爭之地,還在諸葛亮的英靈下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 四 我站在祁山堡上,放眼望去,東邊,鹵成之東——天水隱約可見,木門道上,張合的部隊吶喊聲還在回蕩。西邊,大堡子山,先秦圣地——遙相呼應。仿佛這一切都早就是命中注定。三國的戰聲還在天際徹響。 諸葛亮六出祁山,以及《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真實性,都在考量著我們,我不想去追究其合理性,那將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我只是想劈開一切,輕輕的談談諸葛亮兩次到達祁山的背后的故事。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是為了完成劉備一統中原,還我河山遺志,才在后半生里六次北伐,用他出師表里的話來說即是“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與舊都。”那么,諸葛亮和劉備窮盡一生就是要興復漢室,為何要興復漢室?因為漢室正統,是天下的主宰。這時候,漢家山河為正統的觀念也正式形成,以后任何外族來侵擾,必須要尊漢家為正統。既然漢家是正統,你曹魏為何要占據呢?這漢本是劉氏的,你曹魏名不正言不順地,何以服天下?所以,劉備打著興復漢室的口號一呼百應,天下皆以曹氏不正統而人人得而誅之,于是天下三分。 其實,這里面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姓氏正統論。所謂姓氏正統論,還必須從世襲制和宗法制說起,三皇五帝之時,大凡大賢大能者可為帝,也就是禪讓制,皇帝需是大賢能的人才能當,不勝任的須讓位給賢能者。而到了夏啟時代,啟奪得皇位,他死后他的兒子就繼承了地位,也就是從那時起,“天下為公”變成了“天下為家”。到了周朝,便盛行宗法制,也就是嫡長子繼承制,這是世襲制的衍伸和變異,而正是這種宗法制,延續了中國封建王朝兩千多年,記得余秋雨先生在《一個王朝的背影》里就說過:“在我們中國,許多情緒化的社會評判規范,雖然堂而皇之地傳之久遠,卻包含著極大的不公正。我們缺少人類普遍意義上的價值啟蒙,因此這些情緒化的社會評判規范大多是從封建正統觀念逐漸引伸出來的,帶有很多盲目性。先是姓氏正統論,劉漢、李唐、趙宋、朱明……在同一姓氏的傳代系列中所出現的繼承人,哪怕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財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而外姓人氏若有覬覦,即便有一千條一萬條道理,也站不住腳,真偽、正邪、忠奸全由此劃分?!?nbsp; 而我今天說的姓氏正統論正是宗法制的集中表現,漢朝后面的朝代暫且不說,僅就漢代而言,漢本是劉邦創立,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先后405年,歷時29帝,可算是中國歷史上年代較長的朝代之一。漢代是劉氏創,自然就是劉漢的天下,你魏吳憑什么爭奪漢王朝?哪怕漢代的子孫是昏君、懦夫、色鬼、守財奴、精神失常者,都是合法而合理的,你要搶奪劉漢的基業,就是與天下為敵,就是破壞宗法制,這在封建宗法制社會里是不被接受的,是不容許的,除非你有才能,讓天下歸一。既然三國局面已經形成,而曹操又挾漢天子以令諸侯,決然不把其他漢家人,尤其是劉姓人放在眼里,于是,劉備振臂一呼,應者云集。自然天下人對曹操惡行,到處宣傳。據說,那位建安七子的陳琳先生,文采俱佳,寫了篇文章,專門罵曹操,把曹操讀后,嚇了好大一跳,把曹操神經性頭疼都治好了。于是,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名為漢臣實為漢賊,人人得而誅之。而他自己又是皇帝的叔叔,看到侄子漢獻帝受人脅迫,必須跳出來指責這種不合理。這個責任由他來擔當,最合適不過了。所以,劉備就以漢室之后,來召集天下群雄,要還我河山,還我大漢天下。 當然,東漢末年,朝綱動亂,先有十常侍之亂,又有董卓、呂布、曹操興起??梢哉f,自秦始皇統一,東漢末年的動亂可謂之大,可謂之亂,史上少有,原來的宗法制已經管制不住這些蠢蠢欲動的人,他們都想各自立個山頭,各自為王。 宗法制實際遭到了徹底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有人站出來,維護宗法制。這個人就隨著時代幸運而生,他便是劉備。我們不知劉備是劉氏第幾代宗親,但總歸是沒落的帝王子孫。不然,在宗法制里,一個皇室子孫不會流落街頭成為買主,苦苦等著別人來買他手里的布。當然,桓靈二帝時期,賣官鬻爵成風,即便是世家大戶,或者皇室宗親,手頭沒有錢,也是撐不了氣候的。于是,作為沒落子弟的劉備,上街賣布也不是沒有這個可能。 三國演義里說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后,那我們就說說中山靖王。據記載,劉勝(前165年-前113年),漢景帝劉啟之子,是漢武帝劉徹異母兄,母為賈夫人,劉勝在漢武帝時,是諸侯王爺,權力和金錢不會少。據史籍記載,這個劉勝因為好酒色,相傳他有一百多個兒子。他既然和漢武帝是同父異母兄弟,那么他這一支為何沒落了?答案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在漢武帝繼位之時,因武帝勵精圖治,招納賢才,又獨尊儒術,對于文景之治創下的基業要繼續擴大發揚,就給許多大臣們賦予了直諫的勇氣和空間,直諫大臣鑒于吳楚七國之亂的教訓,對諸侯王進行百般挑剔,動不動就上告諸侯王的過失。而作為中山靖王的劉勝,因為此舉可能觸碰到了他切身的利益,因此,劉勝便把官吏侵奪欺凌諸侯王之事奏報漢武帝,漢武帝廢止官吏檢舉諸侯王之事,對諸侯王施行優侍親屬的恩惠。那么多王侯,為何唯獨是劉勝來建議此事,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盡管劉勝沉迷酒色,但絕對是一個厲害角色。而這位劉勝有一百多為兒子,那么,這位劉備到底是誰的子孫,好像有些亂,有些分不清。按照現代觀點來看,即便是再好的家業,一百多個兒子都要人人出人頭地,那也要好大一片家業,況且,劉勝又不是很出色的王侯,如何保證著一百多個兒子都要過上好日子呢?即便都過上了好日子,那么劉備這一支的祖先是劉勝,他的其他部眾呢?為何單單到了東漢末年,只有了劉備? 再說,這一族人為何到了東漢時期,沒落成了貧民百姓?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劉備是“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笨梢姡瑒涫莿賰鹤觿⒇懙暮蟠?,但劉貞與劉備到底經歷了幾代,因為沒有家譜,卻早已成了一個歷史之謎。也許細心的人會說,翻開《三國演義》第二十回不是有一份劉氏家譜嗎?那家譜上不是還詳細地列出了劉備前輩的世系嗎?是的,《三國演義》是有這樣一份家譜,但據當代三國史專家沈伯俊先生考證,這個家譜是后世偽造的,并不可靠。這里面的劉備的家世,與實際史上的有所出入,不能算作正規家史。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無法證明劉備是劉勝之后,也沒有辦法證明他不是劉勝之后。如果是,那么是中山靖王的第幾世子孫,亦無法考證。我們可以在這里大膽設想一下,假如劉備本身不是漢室之后,只是普通的姓劉之人,那么劉備打著中山靖王之后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在亂世造就一番事業,和曹操、孫堅的根本目的就一樣了。他們都想做一個統一天下的王者,東漢末年,各種戰亂,已經民不聊生,急需要有人出來收拾這種戰亂的局面,所以,曹魏,孫吳、蜀劉都想成為這個統一天下的霸者。這時候,就看誰的實力強大,看誰的土地廣,人口多。 而要造就一番事業,必須找一個喙頭,不然,如何讓天下人信服?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站出來,以劉氏后人捍衛漢室的口號為遵旨,這是最好的由頭。自然而然,天下人都為其效力。當然,這是我的猜測,但從劉備當初的一系列舉措來看,不是沒有這樣的可能。已然有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那么下一步就是要廣招賢才,為我所用,于是先有了徐庶,再有了回馬薦諸葛,再有了隆中對和三顧茅廬。 于是諸葛亮出山,指明要先借荊州,然后再圖益州,把川蜀作為自己的大后方,厲兵秣馬,再圖中原。 可惜劉備不聽勸言,當得知關羽、張飛二人遇害之后,一心想著要報仇,早已把當初要興復漢室的目的拋到九霄云外去了。 于是,劉備揮師南下,結果讓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退至白帝城,把自己弄的這個蜀中政權交給諸葛亮。然后意味深長地對諸葛亮說,丞相才能勝曹丕十倍,我的兒子要是可造之才你就輔佐,如果不是,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這蜀漢的皇帝。諸葛亮本是為了感謝劉備的知遇之恩,怎么會有取代之意。當即哭號著賭咒發誓說,你就放心去吧,我一定要完成你的遺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絕不會做對不起劉氏的事情。于是劉備兩眼一閉,兩腿一蹬,放心的去了。 就像那首詩《白帝城》: 這是一段故事 我見識過最悲傷最動情最有心機的故事 一個君主臨終前交代后事的故事 子嗣昏庸,游手好閑,不務正業 君主快死了,不放心王位 就把百官之首丞相喚于榻前 我死了,兒子可扶持,便扶持,不可扶持 代替了他 丞相誠惶誠恐,萬死不辭 絕不僭越 君主放心的死了 于是,諸葛亮為了報答劉備,報答劉備托孤時的期待眼神,他在劉備去世后,就積極準備要恢復漢室,一統中原,以報先帝知遇之恩。于是在建興六年到十二年間就有了六出祁山之事,于是禮縣也就成了三國文化重要研究之地。 而今,這里有了諸葛寨,專門為游人打造的休息地方。有了祁山堡遺址,天晴時,總有人拾級而上,感受當年諸葛亮點將時豪壯的氣概。 五 站在祁山堡上,夕陽西斜,落日余暉灑在祁山堡上,宛若給祁山堡鍍上了一層金,那些黃土變成了金土,那座武侯祠,熠熠生輝。我拾級而下,沿著來時的路往回走,身上沾滿了孔明《誡子書》里的墩墩教誨。 我站在半山腰的點將臺上,依稀看見了曾經旌旗飄揚,士氣可吞山河的雄壯;依稀可見諸葛亮坐在武侯祠中,指點江山;依稀可見諸葛亮得知馬謖失街亭時的痛心疾首,和揮淚斬馬謖時的懊悔莫及…… 我沿著祁山堡往山下走,朔風掃過,有些冷,祁山堡上的樹木,在朔風中來回搖晃。仿佛那些軍紀整齊士兵,齊刷刷投過來的目光。 北伐縱然失敗了,但北伐之事卻流芳百世,成了一千多年來,人們一詠再詠的偉大事跡。中國古代有那么多有才有能者,有那么多經典戰役,有那么多報答知遇之恩的故事,但諸葛亮一生戎馬江湖,為蜀漢天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卻穿越久遠,歷盡近兩千年的歷史風塵,依然活躍于中國人的心中。 然而,歷史已經過去,如同塵埃般落入歲月長河,那些久違的佳話,只能在代代相傳的歷史中,越來越有味道,仿佛陳年佳釀,時間與它的醇香,正在醉著來這里的人。 如今,我在這座山包上懷念諸葛亮,懷念他的偉業,懷念他的忠君報國,懷念他為了伯樂,把自己這匹千里馬也消耗殆盡…… 兩千年后,我在祁山上,追思往事……其實,我們應該懷念諸葛亮,至少他讓祁山名垂青史,至少他把禮縣文化引進了中國文化的版圖,至少,在中國文化坐標上,祁山成了一個亮點。 由此,我們必須感謝諸葛亮,由此,我們也感謝動亂的三國,由此,我們佇立在祁山堡上,久久懷念那些金戈鐵馬的年度,懷念那得隴望蜀的得意,懷念那奔騰的鹽官戰馬…… 來源:文化禮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