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練郭林氣功最難做到的不是勢子的正確性(調形)、也不是呼吸節奏的合理性(調息),而是入靜的深淺程度(調心),郭林氣功的功效好壞也是以意識入靜、身體放松的程度決定。而“一念代萬念”可以讓初學者盡快入靜。 本文由《上大康復站》項目組大雨老師提供,摘自氣功養生思博公眾號和百度文庫,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入靜的三層境界 入靜是指在氣功鍛煉過程中,在思想安靜、意念集中的基礎上出現的清醒,保持意念專一,輕松舒適的一種練功境界。 入靜既不同于一般的清醒狀態,亦不同于入睡。它不可能是所謂萬念俱息,寂然無物;更不可能是熟睡的“呆定”。因為它還保持著練功的意念。對練功者來說:如果在練功過程中,練功的意念都沒有了,就會象船失去了舵,以至在恍惚的情況下出現偏差,這是需要注意的。一般來說,入靜是在掌握練功的質量比較好的情況下出現的,是通過練功實踐得來的。它是在有意識的鍛煉中,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形成的。由·于每個練功者的情況不問,每一功的情況也不會相同,所以入靜有高低、深淺之分,它本身往往又是一種練功體會。而且,入靜狀態在每—·功中不是都能滿意地出現的,它有時偶爾出現,有時交替反復,時間有長有短。對入靜要避免追求,因為追求本身也是一種雜念,反要千擾入靜。 第一步:一念代萬念,達到初步入靜階段。初學氣功者最難做到的是調心入靜,越想入靜越是百念俱起,“心猿意馬”不知所措,閉上眼睛一切景物還歷歷在目。通常煉功者多選用替代法,即一念代萬念的方法誘導人靜。如觀想法,以觀想藍天白云,山川大海,森林花草等;意守法,把意念引向百會、膻中、會陰、涌泉等容竅;數息法,默念自己的呼吸或聽自己呼吸的聲音等;讀數法,從一到十,反復重復數數等;還有捻珠法,念訣法,誦佛號等等……,通過上述方法,使煉功者的雜念相對減少,隨著導引進行煉功,煉功中感到身體舒適,情緒安定,常出現輕微的氣感,如輕、重、熱、涼、麻、癢、動等感覺。 對于初煉者或層次較低的人來講,用一念代萬念的過渡修煉方法,它僅能使紛壇的雜念得到收斂,拴住“心猿意馬”。但進入初級入靜階段后,切不可著相執著,否則會妨礙 人靜的深入發展和功力的增強,也難以達到較高層次的人靜階段。 第二步:遺其欲,澄其心。達到中級入靜階段。入門易,入化難,要進入靜境,絕非易事。煉功者經過初級入靜階段,只是一種暫時的替代法,而不能持久,仍存未純之心,這就是多妄想、多游思。妄想生貪欲,游思多不覺。法在于止觀,收心人內,修心自慮,以心制心,以心悟心,斷盡煩惱,安定心神,關掉分別心,直至進入佳境。這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修到無我方是法,行到無心方人道。 一念代萬念 念,指意念。練氣功時意念有正念與雜念之分。正念是誘導、保持與深化入靜狀態的意念;雜念是影響練功入靜的雜亂念頭。所謂“一念代萬念”是指用主動保持的恒定的正念代替或排除頭腦中不斷涌現的散亂的雜念。 對于初學氣功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是一種練功要求。它要求練功人采用意守的方法不斷地排除雜念,使意識逐漸地進入氣功狀態。對于達到了入靜狀態的人來說,“一念代萬念”則是指其所處的意識狀態。古人們將這種意識狀態描述為“照心不滅,念心不起”,“一念不起,一意不散”,“以一念化萬念”。 “注意”可分為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以此為依據認識“一念代萬念”的實質,正念是有意注意——一種自覺的、有預訂目的、并經過意志的努力而產生和保持的注意;而雜念則屬于沒有人的任何意圖、沒有預先提出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況下自然而然地產生的無意注意。練氣功就是要將有意注意的對象置于意識中心,并保持注意的穩定性,這時的注意廣度主要取決于意守的對象。與此同時,那些散亂的雜念在練功人主動的意志活動下,逐漸退于注意的邊緣,直至到達注意的范圍之外,這時練功人的意識狀態正如古人描述那樣是“萬念不泯,一靈獨存”。 從高級神經功能活動的角度分析,一念代萬念的心理生理學機制與自我催眠狀態密切相關。古人早對氣功入靜的現象進行了準確的總結,認為入靜狀態是一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狀態。這種既不是普通的清醒,又不是普通的睡眠,而是處于清醒與睡眠之間的過渡狀態,心理學早有定論,稱其為催眠狀態。在形式上稍有區別的是,心理學所講的催眠多是催眠師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受試者,而氣功中,則是練功人自己利用暗示手段來催眠自己,屬于自我催眠而已。 眾所周知,催眠是大腦的部分睡眠。在催眠實施時,受試者的大腦皮層除與催眠師聯系的部位保持著清醒與興奮外,其它部位處于睡眠抑制狀態中。練氣功的情形與催眠完全一樣。當達到入靜狀態時,練功人大腦皮層除自知自己是在練功的部位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處于睡眠抑制狀態。從而實現一念清醒興奮,萬念睡眠抑制。 總之,一念代萬念是古人通過練功實踐總結形成的一句比較準確、生動的練功術語。然而只有賦予其現代科學的解釋,才能使人們不僅準確,而且更深入地認識一念代萬念的機理實質。 |
|
來自: 123okac78azbja > 《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