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甘肅省轄地級市,被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1],簡稱“雍涼”、“涼”、“雍”,古稱涼州,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勢呈西高東低,局部地形復雜,屬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寒夏暑;轄1個區、2個縣、1個自治縣,總面積33238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82.53萬人。 ![]() 武威歷史悠久,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命名武威。自漢武帝開辟河西四郡,歷代王朝都曾在這里設郡置府。武威是古絲綢之路要沖,境內名勝古跡眾多,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具有較高的文化旅游價值;區位優越,東接蘭州、南靠西寧、北臨銀川和內蒙、西通新疆,處于亞歐大陸橋的咽喉地位和西隴海蘭新線經濟帶的中心地段。[2] ![]() 2017年,武威市實現生產總值439.5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下降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2.76億元、增長6.1%;第二產業增加值127.93億元、下降17.3%;第三產業增加值198.89億元、增長5.4%。[3] 熱點關注 ![]() 解讀 中國開疆拓土的烙印,河西走廊之武威 武威,中國開疆拓土的烙印,曾經的第三大都市,無數人向往的涼州,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武功軍威,震懾四方,這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綠洲,也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門戶重鎮,這片土地上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2019-06-05 歷史沿革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擊敗匈奴,為顯示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西漢政府在原休屠王領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周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為西戎占據,秦為月氏駐牧地。西漢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占領河西。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霍去病擊敗匈奴,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后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境內置武威郡隸屬涼州刺史部,領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媼圍、蒼松、宣威等10縣,以姑臧(今涼州區)為治所。東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6月,武威郡隸屬于雍州,領14縣,為姑臧、張掖、武威、休屠、揟次、鸞鳥、媼圍、宣威、倉松、鹯陰、祖厲、顯美、左騎千人官等。 ![]() 涼州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十月,重置涼州,轄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縣,武威郡領姑臧、宣威、武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祖厲、休屠、鸞鳥、撲■、張掖、鹯陰、媼圍共14縣。 西晉初,隸屬涼州,轄姑臧、宣威、揟次、昌松、顯美、驪靬、番和7縣。晉愍帝建興二年(314年)五月,張寔建立前涼,建元永安,設置涼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和秦州共6州。武威郡屬涼州,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倉松、顯美、驪靬、鹯陰、番禾9縣。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十月,呂光改元太安,定都姑臧,史稱后涼。后涼轄武威等26郡,武威郡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和鹯陰7縣。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正月,河西鮮卑族禿發烏孤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建元太初,建都西平(今青海西寧),是為南涼。晉安帝義熙四年(408年)十一月,禿發傉檀稱涼王,都城移至姑臧,置武威郡等14郡及邯川護軍。武威郡隸屬涼州,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和鹯陰共7縣。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五月,段業創建北涼,置有涼、秦、沙3州。武威郡隸屬秦州,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鹯陰7縣。晉安帝隆安四年(4008年),李暠建國西涼,以漢人一萬戶僑置會稽、廣夏2郡,余戶分置武威、武興、張掖3郡。武威郡仍領姑臧、祖厲、宣威、揟次、顯美、驪靬、鹯陰7縣。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拓跋燾親征河西,滅北涼,據河西,境內仍為武威郡,屬涼州,武威郡領林中、襄城2縣。涼州治所林中。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滅北魏,據涼州,置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廣武5郡。武威郡領姑臧、林中、襄城、顯美4縣。北周世宗孝閔帝二年(558年),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統武威、廣武2郡。武威郡領姑臧、昌松、白山、力乾、安寧、廣城、鄣和燕支共8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所姑臧。隋煬帝大業初年(605年),廢涼州總管府,復置武威郡,郡治姑臧縣,領姑臧、昌松、番禾、允吾4縣。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武威郡,置涼州總管府,治姑臧。武德七年(624年),廢涼州總管府,改置涼州都督府。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10道,涼州屬隴右道。武威郡屬涼州,轄治范圍仍沿用隋朝建置。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又改涼州為武威郡,轄姑臧、神鳥、天寶、昌松和嘉麟5縣。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武威郡為涼州。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涼州被吐蕃占據,置西涼府。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溫廢帝建立后梁,之后黃河流域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更替建國,史稱“五代”時期。“五代”時西涼府雖領神鳥、嘉麟2縣,曾間置節度使或留后,但始終為吐蕃自立政權自置官吏統治。 ![]()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吐蕃部族在西涼府設置西涼府折逋葛支、西涼府六谷部首領潘羅支等自立政權。太宗至道二年(996年)秋七月,北宋轄管西涼府,領姑臧、神鳥、番禾、昌松和嘉麟5縣。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李元昊攻占甘、涼二州,從此,河西屬西夏版圖。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武威置西涼府,屬甘肅軍司(治甘州)轄。其下所置史無記載。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世祖在永昌府置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永昌路屬甘肅行省,轄領西涼州和莊浪縣兩個縣級政權。 明洪武五年(1372年),置甘州衛(今張掖)和莊浪衛(今永登),統領河西地區。洪武十二年(1379年)正月,在莊浪設置陜西行都指揮使司,統領河西各衛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陜西行都指揮使司由莊浪徙治甘州。轄甘州5衛(甘州左衛、右衛、前衛、后衛、中衛)及永昌衛、涼州衛、莊浪衛、西寧衛、鎮番衛和碾伯、鎮夷、古浪、高臺4個守御千戶所。 清初承明制,為西寧道。轄涼州衛、鎮番衛、永昌衛、莊浪衛和古浪守御千戶所。清康熙二年(1663年),改莊浪衛為涼莊道。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涼州衛為武威縣,改永昌衛為永昌縣,改莊浪衛為平番縣,改鎮番衛為鎮番縣,改古浪守御千戶所為古浪縣。置涼州府,治所武威縣,隸屬涼莊道。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清乾隆三十八年(1775年),改涼莊道為甘涼道,治所武威縣。涼州府隸屬甘涼道,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5縣及莊浪茶馬廳。 民國初沿清制。民國十一年(1922年),廢除府州,分甘肅道為甘涼道和安肅道。甘涼道治武威縣,領武威、永昌、鎮番、古浪、平番、張掖、東樂、山丹、撫彝9縣。民國十八年(1929年),改鎮番縣為民勤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成立,轄武威、民樂、民勤、永昌、山丹、張掖、臨澤、古浪8縣,治所武威。民國三十年(1941),將甘肅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改為武威專員公署,治所武威縣,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5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0月,中共永登縣天祝區委、天祝區公所成立。是年10月14日,武威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成立,下轄武威、永登、景泰、古浪、民勤、永昌6縣。1950年5月,撤銷張掖專區,張掖、民樂、山丹三縣劃歸武威專區。1955年10月,武威、酒泉兩專區合并,成立張掖專區。1961年11月,恢復武威專區,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和天祝藏族自治縣。1963年10月,永登、景泰兩縣劃歸武威專區。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的阿拉善右旗劃入武威專區。1970年3月,永登縣劃歸蘭州市。1979年7月,國務院決定將阿拉善右旗交由內蒙古自治區管轄。1981年2月,永昌縣劃歸金昌市管轄。1985年4月,撤銷武威縣,設立縣級武威市。同年5月14日,景泰縣劃歸白銀市。 2001年5月,撤銷武威地區設立地級武威市,原縣級武威市改稱為涼州區。武威市人民政府駐地涼州區,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共3縣1區。[4] 行政區劃 截至2018年10月,武威市轄涼州區1個區,民勤縣、古浪縣2個縣及天祝藏族自治縣1個自治縣。[5]市人民政府駐地涼州區東大街118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