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不少的惋惜 讓人無奈 歷史更新常常伴隨著文化的消失 不少國人蜂擁國外探究別人的文化 卻不曾想 中國有多少絕跡的燦爛需要我們去追尋 初識“娜允”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孟連是傣語諧音,意為“尋找到的一個好地方”。 娜允古鎮,位于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娜允”的傣語意思是“城中之城”,這里曾是孟連傣族王城的核心,傣族人心中的圣地。在蔥綠的山脊和悠悠的碧水間,古鎮迄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有著“邊地綠寶石”之美譽。 娜允古鎮的房屋是傣漢兩個民族不同風格合璧的建筑群。在東南亞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一個神圣的地方。 “三城兩寨”格局,全鎮沒有城墻分隔,在娜允人眼中,因和諧包容而興的娜允,不該有隔閡。這里也是通向東南亞的重要門戶,歷史悠久的鹽茶古道從這里經過,濃郁飄香的云南普洱隨著水路走向世界。 娜允古鎮是中國至今還保存著的最后一個傣族古鎮,2001年,孟連娜允古鎮被列為傣族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上,有許多獨具特色的傣族古城,可是現在已找不到任何一點蹤跡,就連勐海、勐臘、瑞麗、芒市等傣族聚居地,也難以尋覓傣族古城的影子,唯獨娜允古鎮還保留著1000多戶居民的古城。 娜允古鎮至今仍保留著傣族古城的特色和風韻,蘊涵著豐富多彩的傣族土司文化。保留著宗教建筑,飲食、服飾、節日、音樂、舞蹈、民俗等文化,有著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娜允”的歷史公元1289年(傣歷651年)傣王罕罷法在孟連建傣城——娜允,元朝朝廷在此設“木連路軍民府”。 公元1406年(明永樂四年),明朝設“孟連長官司”隸云南都司,賜罕罷法孫姓刀,命第八代孫刀派送為官,官居六品,公元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第十九代土司時,朝廷賜封為“孟連世襲宣撫司”,官居四品,隨著土司制度的建立和鞏固,孟連土司也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政治機構,土司為最高長官,叫召賀罕,下有九根和十二召朗。 九根是一至四召根屬內官(管內務),五至九召根屬外官(管外務),十二召朗屬三級官。 1949年4月(傣歷1311年),孟連解放,孟連土司制度告終,孟連歷代28任土司統治長達660年,隨著土司統治的延續,娜允古城也得到逐步的完善和擴大,形成了宣撫司統治區(東到瀾滄、南到勐海、西到勐養、北到西盟)方圓數百里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中心。 “娜允”的文化宣撫古樂是傣族人在重大節慶、招待貴賓時演奏的一種傣族宮廷舞樂,歷史上曾經興盛一時。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在現代娛樂方式的沖擊下,宣撫古樂卻面臨著失傳的困境。 當地的傣族老人巖溫罕,是孟連文化館的老館長,退休后,他組織了一個宣撫古樂團。在一次民族民間音樂調查時,無意間發現了一整套完整的樂譜。回來后,他馬上著手,和其他志同道合的民間老藝人一起,進行古樂的搶救和保護。在大家的努力下,宣撫古樂的恢復工作如火如荼地展開。 當時,宣撫古樂團的成員大多已經年逾花甲,即使恢復了古樂,也只是曇花一現,后繼乏人。正當巖溫罕為古樂的發展犯愁時,一位皮膚黝黑的年輕人敲開了他辦公室的門。 這位年輕人叫巖鎖,是一名佤族小伙。一次偶然的機會,巖鎖聽到了樂團的演奏,被它動人的曲調深深吸引。于是,他四處打聽,終于找到了巖溫罕,想要拜師學藝。 巖鎖的到來,讓巖溫罕看到了古樂傳承的希望。可是,巖鎖是佤族人,宣府古樂是傣族音樂。按照傳統,傣族音樂一般由傣族樂師來演奏,歷史上從不外傳其他民族,這讓巖溫罕犯了難,但小伙的一番話,卻一下打消了他的顧慮。 巖鎖的熱忱打動了巖溫罕。但是古樂的學習,卻并不是一帆風順。宣府古樂的曲調是以傣語為基礎整理出來的,許多傣語里的詞匯,放到其他語言中卻是另一番意味,這十分影響巖鎖對音樂的理解。 熱情奔放的佤族小伙,遇上了溫柔似水的傣族音樂,古樂的韻味一直沒有出來。但巖鎖卻沒有放棄,每天集體排練后,他都會找到巖溫罕,詢問演奏過程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遇上語言交流有困難的時候,小伙兒連比帶畫,甚至用上了肢體語言。經過不斷摸索、磨合,巖鎖終于融入了這支樂團。有時他甚至能擔當樂團獨奏的角色。 在巖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不同民族的娜允青年加入到了樂團中。如今,樂團已經有60多名成員,他們分別來自五個民族。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宣撫古樂,樂團在古老的宣撫司旁,建起了一個全新的舞臺,定期演出。悠揚的曲調,讓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沉醉在音樂里,也沉醉在娜允古鎮古老而悠久的歷史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