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看淡物質,知足常樂 物質的多少并不能決定福氣的大小。 《論語》里講,孔子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和古人相比,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好了太多,生活足以溫飽富足,資產越多的人得失心就越重,患得患失,太多的物質反而成為負累。 顏回之所以能夠身心清凈、安住在當下,就是因為他把這些財色名利,古人稱之為“身外之物”的東西,都已經看淡了,都已經放下了。 一個人如果看淡物質,不慕名利,身心清凈,那么他自然活得輕松自在。 二、活在當下,懂得翻篇 曾國藩說:“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 既往不戀:事情過去了,就不留戀,無論是情感受挫,還是職場失利,既然已經發生了,再糾結也無法改變事實,與其影響當下的心情,還不如去掀開人生新的一頁。 當下不雜:當下的生活要用心體驗,用心經營,不要三心二意,左顧右盼,不然新的一頁也是失敗的一頁。 未來不迎: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不要刻意追求,扎扎實實做好當下,未來自然抵達。 有一個信徒問道長:“您常常教我們活在當下,那究竟怎么做才算活在當下呢?” 道長說:“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如此而已。” 若是,吃飯的時候想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吃飯,即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 所以活在當下的人是有福的,他們專注體驗當下的快樂,不讓當下的時光白白耗費,不被過去的負面情緒困擾,也不會因為未來虛無縹緲的可能而煩惱。 三、常存善念,與人為善 人行善,福雖未至,但禍已遠離。人行惡,禍雖未至,但福已遠離。 行善,不避小事,貴在堅持。它會慢慢改變你的心態、進而改變你的氣質,甚至你的容貌。年歲漸長,那些溫柔的善良一一刻在臉上。望著那個慈眉善目的長輩,誰會不敬他愛他呢? 一個人修行到深處,才開始明白:行善,求的不是福報。作惡,也無需神明的懲罰。 善,是神的恩賜,他賜予人類善良是為了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好接受了這恩賜的人,從此過上了一種有價值的生活。他們的生活變得快樂而富有意義。拒絕這恩賜的人,心里始終是殘酷而冰冷的,他們活了一世,卻從來沒有嘗到溫柔善良的滋味。 四、孝順父母,懂得感恩 古人說,“父母大如天,萬善孝為先”,一個人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他還能去愛誰呢? 春秋時期,齊桓公晚年重用衛公子,衛公子十年都沒有回家看過父母,一心一意的照顧齊桓公, 管仲對齊桓公說,這個人連父母都不愛,怎么可能愛別人呢,萬萬不可重用他。 齊桓公沒有采納,管仲死后,衛公子果然發動了叛亂,控制了齊桓公的宮殿,活活餓死了這個一代霸主。 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懂得別人的付出,也愿意為別人付出,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厚道的人。 懂得感恩的人,會去努力。用辛勤的汗水筑就成長的階梯,回報那一份深深的期冀! 懂得感恩的人,知道珍惜。縱然山遙水遠,深情也會牢記心間,任時光流轉,溫暖的愛永恒不變! 懂得感恩的人總是懷著深情與期待,他們知足、惜福,有福。他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擁抱未來、擁抱幸福。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有福氣的3個征兆 俗話說:“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為人處世,不能狂妄自大、目中無人。 要知道,“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做人太狂,必定會得罪人,遲早惹禍上身。 風水輪流轉,世事難預料,曾經看不起的人,可能一朝得志,飛上枝頭變鳳凰; 曾經嘲笑的人,可能平步青云,得財又得勢。 所以,為人處世不能太狂妄囂張,“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做人太狂,遲早遭殃。 水低為海,人低為王,越謙卑的人越高貴。 不要瞧不起任何人,寬容他人的短處,念著他人的好處,幫助他人的難處。福氣,就是這樣積來的。 一個人,有沒有福氣,就看這3點。 01
狂妄自大的人,往往有一定的錢財、權力或者名聲,自以為高人一等,便目中無人、不可一世。 《曾國藩家書》中有一句話引人深思:
驕奢淫逸,是一個家敗落的開始;狂妄傲慢,是一個人衰敗的開始。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越有修養的人,越謙卑。 香港首富李嘉誠曾多次訓誡兒子:樹大招風,低調做人。他說:
一次,30位大陸企業家向李嘉誠請教生意之道,李嘉誠謙恭地迎接他們,耐心地解答,有人不經意說了粵語,李嘉誠立刻糾正讓他說普通話,以免大陸朋友聽不懂。 臨別時,李嘉誠親自送他們下樓,恭恭敬敬地鞠躬,直到他們離開。如此謙卑低下,完全不像呼風喚雨的億萬富翁。 “謙受益,滿招損”,正因為如此謙卑低調、寬厚待人,李嘉誠在生意場摸爬滾打幾十年依然財運亨通,福氣不斷。 真正成功的人,都是謙卑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輩子沒什么好炫耀的。 常懷感恩心、平常心、慈悲心,善待每一個人,人生路才會越走越寬。 02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狂妄自大的人:
福從口入,禍從口出,狂妄的人經常口吐惡言,如利刃一般刀刀割人心,最終傷人又傷己。 而謙卑的人經常口吐蓮花,如春風化雨一般溫暖人心,往往能交好運,人生越來越順風順水。 《東坡志林》里記載了一個故事,蘇東坡和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次,兩人一起打坐,蘇東坡突然問:“佛印,你看我打坐的樣子像什么?” 佛印說:“像一尊佛。” 蘇東坡頗為得意,取笑佛印說:
佛印聽完淡淡一笑,并不生氣。 回家后,蘇東坡把這件事得意地告訴蘇小妹,沒想到蘇小妹說:
你說的話,就是你心靈的反映。 內心丑陋的人,才會說冷漠狠毒的話傷人,讓人心生寒意; 內心慈悲的人,會說溫言軟語,語氣謙卑,撫慰人、溫暖人,讓人心生美好。 惡語傷人,良言暖心,說話是造業,要想增福氣,先要學會積口德,好好說話。 03
左宗棠有一副對聯:發上等愿,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意思是:
境界越高的人,越謙卑樸實,而不是盛氣凌人,傲慢無禮。因為他們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北京大學流傳著一件趣事,開學的時候,一名新入學的農村學生扛著一大袋行李四處跑。 實在累得不行,突然看到一位老人,他以為是保安,便請求老人幫他看行李,他去辦入學手續。 半天后,學生辦完手續回來,老人居然還在原地,頭頂著烈日,幫他看行李。 后來學生才知道,那位衣著樸素、謙卑有禮,幫他看行李的“保安”,是大名鼎鼎的國學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的確謙卑樸素得不像光芒萬丈的大師,一套中山裝,一穿就是幾十年,他謝絕所有人人稱羨的名譽,只愿踏踏實實做學問,過普普通通的生活。 他曾多次請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頂桂冠,他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曾國藩說: “謙卑含容是貴相”。 越高貴的人,越謙卑樸素,虛懷若谷,因為他們明白: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人在廣漠的時空中,實在渺小如蜉蝣,只有謙卑地低下頭,不斷修行,才能抵達至善至美的境界。 人生一世,誰也不用捧高誰,踩低誰。 世事如棋,變幻莫測,光芒萬丈的人,也許轉眼就一身銹; 身陷低谷的人,說不定哪天就登上巔峰,風光無限。 所以,無論貧富貴賤,誰也不用看不起誰,保持一顆謙卑的心,與人為善,即是給自己積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