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開始,幾乎每年的高考語文全國卷作文題,都采用了“交際語境寫作”的命題方式。當然多數人采用的是“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1]這個概念。其實,兩者名異實同,同中有異,各異其趣,標志著我國高考作文命題技術的重大進步。 一、“任務驅動型作文”與“交際語境寫作” “任務驅動型作文”和“交際語境寫作”有著共同的寫作理念、價值追求和范型特征:比如兩者都借鑒了英美的經驗,都強調寫作的工具性、情境性、交際性;都重視寫作的應用功能,將寫作看作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都宣稱可以解決寫作命題的宿構、套作問題;都追求培養或考查真實的寫作能力等。 張開將作文題型劃分為闡釋型作文和任務驅動型作文。他指出:“標題作文和話題作文都是闡釋型作文的代表。這類試題由于設計和作答具有封閉性特點,一旦命制不當,則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的思考。后來出現的材料型作文則突破了束縛和限制,但不確定的角度也為套作和宿構提供了空間。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務驅動型指令則較好地解決了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與闡釋型作文收縮性之間的矛盾,這類作文在英美等國的作文考試中比較常見。試題往往是給學生創作出一個情境,出現對立性的問題,讓考生通過寫作,提出解決處理問題的想法和方案。”[2]張開把作文考查的能力指向歸結為:闡釋能力型、發現問題能力型和解決問題能力型。我們發現其定義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其實就是“解決問題型”作文,即提出一種正反對立的問題情境,讓考生選擇自己的觀點,然后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思辨。這種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其實應該叫作“基于二元對立問題解決的思辨性議論文寫作”。這種題型至今在美國大學入學考試SAT、ACT,以及我國的四六級英語寫作中仍很常見。 但是,要指出的是我國所謂“任務驅動型作文”與上述“思辨性議論文”有很大不同,嚴格來說它應該叫作“交際語境寫作”。這種考題明顯地融入了交際語境寫作的要素,即在設計一個寫作情境任務的時候,明確規定這個寫作任務的話題、讀者、作者、目的、文體等指示信息,讓寫作任務語境場景化、具體化、明確化,從而更像一個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寫作任務。這是交際語境寫作最鮮明的特征。 其實,這類所謂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即實質上的交際語境寫作,在我國高考中早就存在。如1965年的高考題“給越南人民的一封信”,1985年“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1989年“給立志報考某重點大學歷史系的高三學生的一封信”,只不過這類考題是從2015年起才被命名并有意識地提倡。從某種程度上,交際語境寫作比任務驅動型作文更準確嚴謹,更具學理,也更有操作應用價值。 二、何為“交際語境寫作” 為進一步了解交際語境寫作,我們需要闡釋其定義和核心要素。 (一)“交際語境寫作”的定義 所謂“交際語境寫作”是指面對具體或假擬的讀者,圍繞一定的話題,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和意圖,以一定的角色和口吻,建構意義,構建語篇,進行書面表達和交流的活動。關于這一定義,在此強調以下三點: 1.寫作,無論實用寫作還是文學寫作,都同說話一樣,是作者面對真實或虛擬的交際語境,進行信息交流的活動過程和結果。 2.在寫作過程中,交際語境要素之間的“交互提問”與互動對話,孕育生成了具體的語篇。語境要素越具體明確,語篇的內容越豐富具體,越有利于寫作的“語篇賦形”。 3.設計真實或擬真的寫作任務語境,即明確規限寫作任務的話題、讀者、角色、目的、文體等要素,是有效的寫作任務設計(作文命題)的重要原則。 交際語境寫作與傳統文章寫作的最大不同在于:認為寫作不是自顧自地“自我表達”,而是一個“與人交流”的過程。寫作是有現實的或心理的情境或語境,有真實的或擬真的交流對象、目的、功能的。寫作文不僅是所謂的字詞句段組合,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書面交流”。語言表達的目的在于交流。為了準確有效地交流,分析這個寫作任務的交際語境要素至關重要。 (二)寫作任務的交際語境要素闡釋 任何一個寫作任務,都應該包含直接或間接的交際語境要素,即讀者、話題、作者、目的、文體等。其含義如下: 1.讀者:寫作所預想的明確或潛在的閱讀者。在寫作學習中,往往要通過預想不同的閱讀者,比如老年人、父母、考官、報刊編輯等,培養寫作者的“讀者意識”。預想的讀者不同,寫作內容和行文方式就需要有相應的變化。 2.話題:寫作的想法或內容,涉及人、事、景、物、情、理等諸方面。對寫作者而言,話題可分為自發生成和外在任務兩種。 3.作者:進入寫作狀態的人。寫作者的思想、修養、知識、閱歷和語言表達能力,即他的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情緒狀態和表達意愿等,決定著他的寫作過程和結果。 4.目的:寫作要達到的直接或間接目的。是傳播知識信息,還是審美愉悅?抑或是為了生活、工作、學習的需要?每篇文章都有目的,有時還不止一個。 5.文體:根據表達需要所選擇的文體及其表達方式,包括遣詞造句、句式選擇、口吻風格等。 寫文章,不是將腦袋里的那一堆信息思想用字詞句段表達出來就完了。任何一種表達的發生,都應該是有一個觸發它的語境(情境)。任何的表達交流都在語境中發生,依據語境要素而進行。換句話說,寫文章不是我想寫什么就寫什么,而應該是不斷猜想著讀者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根據讀者的需要或情況去說去寫去交流互動,這樣的寫作交流才會取得應有的效果。那種不管不問讀者需要的“自我表達”,有時候并不一定取得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導致交際的失敗。 三、基于交際語境寫作的高考作文命題分析 從交際語境寫作理論看:一個好的考題應該明確規限這次寫作任務的話題、讀者、目的、角色、文體等。雖然不一定所有要素都需要面面俱到,但是關鍵要素明晰的寫作任務,才是好的、科學的、有效的,便于作者去寫。這就好像說話,只有明確了跟誰說、為了什么目的去說、以什么角色去說,進而分析受眾的心理、需求、疑惑,然后才會有針對性地、有目的性地、得體地、有效地說。寫作只有在明確了寫作任務語境要素之后,才能實現順暢的表達和交流。 下面,我們就近幾年的交際語境型作文命題進行分析。 例1,2015年全國Ⅰ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女大學生小陳迫于無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后,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并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也引發一些質疑,經媒體報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給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選好角度,確定立意,完成寫作任務。明確收信人,統一以“明華”為寫信人,不得泄露個人信息。 這道考題在當年引起很大反響是因為話題蘊含的“道德困境”,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道題在命題技術上嵌入的“任務驅動”和“交際語境要素”: 話題:舉報父親高速公路開車 作者:明華 讀者:小陳、老陳或其他相關方 文體:書信 目的和要求: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 由上面可見,這些交際語境要素是明晰的、具體的,因而寫起來應該不太難,而且讀者不同,寫信的內容、語氣、結構都應該有很大不同。學生只要設身處地進入該寫作任務語境,寫作內容也就可以源源不斷產生,這既可觸發學生的言語表達欲望和機制,又可以避免宿構,在評價作文的時候,一旦選定的讀者不同,內容就會有相應的變化。 例2,2017年全國Ⅰ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這道題的交際語境要素分析如下: 讀者:外國青年 話題:“中國關鍵詞”調查 目的: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 這道題提供了寫作指導“選兩三個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大大降低了寫作的難度。而“外國青年”這個對象,使得我們在寫作時思考“談什么”“如何談”,我們要盡可能猜想“外國青年”不了解、誤解、好奇的話題和內容點,在行文的時候對他們不了解的事物及其意義要特別予以闡釋說明,有的還要闡述其文化意義,在表述時還要盡可能采取比較的方式,讓他們理解中國的變化。這道題文體和角色都不限。盡管這道題的“選擇式話題關鍵詞”設計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和亮點,但由于這道題的應用場景設計與一般中國學生的生活距離太遠,就是說一般高中生沒有與外國青年打交道的經歷和經驗,也很可能不清楚外國青年的生活、思維和困惑,因而也就不知道“寫什么”,也就很難寫好。 例3,2018年全國Ⅰ卷“世紀寶寶中國夢”,精選7個年份展示中國新世紀的標志事件和新時代的重大規劃作為話題資料,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和機緣、使命和挑戰。你們與新世紀的中國一路同行、成長,和中國的新時代一起追夢、圓夢。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為主題,據此寫一篇文章,想象它裝進“時光瓶”留待2035年開啟,給那時18歲的一代人閱讀。文體:不限。目的應該是:交流人生感想和思考。這個“時光瓶”的設計很巧妙,但是從話題、主題到讀者、目的、場景設計都顯得過于“高大上”、空洞和不真實,這容易造成寫作時的言不由衷和大話套話連篇。 例4,2019年全國Ⅰ卷“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演講稿寫作。試題材料提供了勞動作用意義的論述,還提供了“無須勞動”的反面言論和現象。提出的寫作任務: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這道題的話題和主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是規定的,不能更易的。對象:本校“復興中學”的同學們。文體:演講稿。要求:對勞動的認識與思考,并提出希望與建議。 這道題的交際語境要素是明確的、自然的、貼近真實的,因而很可能是好寫的。但是,在寫作的時候,如果考生脫離寫作任務語境、對象、反面言論等就容易墮入泛泛而談、空喊口號的狀況,這樣的演講就很難打動人。 因而要寫好這篇作文,一定要進行縝密細致的寫作任務語境分析,比如思考并回答:什么是勞動?為什么要熱愛勞動?目前同學們對待勞動的看法和表現是什么?造成這種表現的深層原因、本質、危害是什么?現身說法,我與勞動的相關故事和經歷有哪些?我們作為學生、孩子、公民,在學校、家庭、社會上應該如何去做?演講的對象、場合與現場感,演講的語言語體的選擇,演講的結構思路,如何運用具有口語化、感染力的語言,等等。這對考查學生真實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很有效的設計,也是一個很全面的挑戰。 例5,2019年全國Ⅱ卷“青春接力、強國有我”,要求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作者角色),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完成寫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游行后寫給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后寫給同學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后的觀后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寫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勛人物”的國慶節慰問信。 這是一道命題技術比較成熟的交際語境型作文題:話題是真實的、當下的重要時事熱點;任務是虛擬的、靈活的、多樣的,這就給廣大考生提供了自由選擇的具體話題、角色、文體類型的空間,可選擇的余地比較大,總有一個情境是適合考生的,這也就照顧到不同學生的心理、愛好、經驗的差異,盡可能公平地讓考生有話可說、有話去說。這些寫作任務都有具體的場景,有利于考查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創意寫作能力,也有利于考查學生的知識儲備、潛能傾向和真實實用的寫作能力。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預計:交際語境型高考題很可能會成為未來高考題的一個“新常態”。當然,我國目前的高考題,盡管在命題技術上有進步,也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比如話題設計上政治色彩太濃、主題規限明顯,這容易造成考生只能進行“代圣人立言”似的庸俗的政治表態和被動的觀點闡釋,使得考生言不由衷、空話套話、人云亦云,很難寫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種話題設計的“保守性”,某種程度上沖淡了交際語境寫作命題所蘊含的在交際動機、內容、表達上的強大生命力。為此,我們期待高考寫作回歸正軌,回到考查學生真實寫作能力和高水平的思考、分析、思辨、交流、應用、創意能力上來。讓寫作成為學生參與真實社會事務、改造世界和展示真實獨特的自我的舞臺。 注釋: [1][2]張開.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J].語文學習,2015(7-8):11. ——《語文學習》2019年第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