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情侶分手時會說 : “對不起,你給不了我安全感。” “跟你在一起,我沒有安全感。” 到底:“什么是你的安全感?” 收集到的答案千差萬別,甚至前后矛盾: 孤單時以為有了伴侶就會有安全感; 談戀愛后,又覺得太依戀一個人反而更害怕; 越是緊緊抓住一些具體的安全感,就越容易在大的變化上缺少安全感…… 馬斯洛把人類需求分為五層: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仿其做法,我們把收集到的“安全感”也分了階段,來看看哪些是你現在擁有或者正煩惱的: 插畫:Thomas Danthony微小而確定的安全感 安全感很微妙。常常來自一個小物件。 比如,第一次出遠門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只要帶上玩具熊,就什么都不怕了。 整天裝作情緒穩定的都市青年,也常常要靠小物件來克服內心的問題: “不掉色的眼妝是我的鎧甲,滿格的充電寶是我的劍。” 英國有個研究還發現,女人出門時喜歡帶包,部分原因就是:包在潛意識上能給她情感依托,幫助她緩解緊張和不安。 這類被提到的物品還有:
“安全帶,加長衛生巾,考試前學霸的大腿”
“公共場合下,在噴嚏打出去的前一秒找到的紙巾” “電子門鎖‘歡迎回家’的聲音”
“可以遮住贅肉的T恤”
很多時候,安全感是一些特殊場所: “公司廁所”
“樓下就有的24小時便利店” 更多的時候,安全感是一種心理狀態:
“拉肚子的時候馬上到家”
“過馬路時,知道他會抓著我的胳膊”
“干活時不聊天的Tony老師” “凌晨回家,望見家人給自己留了燈”
“在陌生的城市聽到家鄉的方言”
身體的安全感: 比脫單更煩惱的是脫發 有人開玩笑講,現在的年輕人不敢看自己的體檢表,就像小學生不敢看成績單。 但這太小看年輕人了:他們每天看自己的頭發時,就已做足心理建設了。 “脫發”、“脫脂”、“脫貧”、'脫單' 被稱為年輕人生活中的四座大山。 調查數據也給了佐證:中國人的脫發年齡整整提前了20年。 所以有人說,“安全感就是看了看四周,自己的頭發最旺盛。” 作為“越努力越少的東西”,頭發已經成為社交話題中的自嘲利器。 人們一邊尋找著各種治療脫發的“偏方”,一邊也知道那多半是自我安慰而已。 日本“脫發研究第一人”板見智直言道: “即使把毛孔清理干凈了, 該禿頭的人還是會禿。 改善了生活習慣, 該禿的還是會禿。 吃海藻只是根據顏色進行的聯想, 該禿的還是會禿。 按摩之后,即便是血液循環暢通, 該禿的也還是會禿的。 洗發水含不含硅都無所謂, 該禿的也還是會禿的” 其實,當我們談論脫發的時候,我們說的不只是脫發——它早已成了一個符號,對應著早衰/初老、過勞/疲憊、失眠、焦慮、即將過期的青春、提前到來的中年、情感世界的無力與蕭條…… 大大小小的壓力,落在這肉身之上。 扛得住,就是安全感。 財富的安全感: 一個自己的房間? 當被問及,“什么是你的安全感”時,經常被點贊最高的一條回答是: “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錢” 被房東突然驅趕,被我行我素的室友吵到無法入睡……對租房打拼的人來說,每一次無可奈何的搬家,都會讓人懷疑奮斗的意義:我的容身之所究竟在哪呢? 因此,很多人對安全感的定義是:有自己的房。 買房也不再只被當作男人的義務。 貝殼大數據發布的《2019年女性安居報告》說,去年47.9%的房產買家是女性。在鄭州、長沙等二線城市,大齡女青年購房比例甚至明顯高于男性。 一個典型的心聲是:“房子不用大,但有了它我就不怕單身或分手,不用擔心流落街頭。” 對一些女性來說,房子提供的安全感也讓她們能更好地掌握愛情與婚姻。 也有的女性買房后,因為感覺有了安全感,找對象的動力下降了。 但毫無疑問,經濟上的獨立,會給女性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比如,8年前,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搞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70%的人認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但到去年時,認同“這個觀念的人已經不到40%了。 情感的安全感: 和TA的關系不會變? 在征集“有安全感的畫面”時,出現最多的答案是手牽著手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妻。 或許是因為這種長久的關系,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對于未知的恐懼:即使生活的其他方面有百般的不確定,至少和這個人的關系是不會變的。 還有不少答案,提到小時候被長輩悉心照顧時感受到的“安全感”: “小時候學騎車,姥爺在我車尾豎著綁了根長長的竹竿,說是萬一我要摔車了,一把就能把我摟住。姥爺的庇護給了我無限的安全感。” “不知什么時候起,特別喜歡給爺爺奶奶打電話,聽他們親切地叫我的小名時,就感覺自己是個還沒長大的小姑娘。” 童年時被保護的安全感是珍貴的養料,在長大后,更容易成為給別人安全感的人。 Cremson 說,她小的時候常常一個人在家,爸媽下班時的腳步聲,是最讓她安心的聲音。現在,她在異鄉養著一只小貓,小貓一聽見她回家的腳步聲,就會隔著屋門沖她喵喵叫。 她很高興自己也成了能給別人安全感的人。而知道有一只小家伙在等著自己回家,也成了她新的安全感來源。 Mercy 的丈夫做著996的工作。不論多晚,她都會為他留一盞燈。丈夫回家后則會跟她打招呼,聽她應一聲:“這是他給我安全感的方式,讓我知道他回來了。” 安全感甚至會和身體的機能互相作用。 有科學家發現,在戀愛開始的時期,情侶雙方的血清素水平常常會有顯著的下降——這會帶來諸如焦慮、抑郁、疲勞和易怒等情緒問題——這就是熱戀期常見的“沒有安全感”。 而等他們建立了互相依賴的關系后,血清素水平就會慢慢回升。 最終極的安全感 很多人聊到安全感時,提到希望工作中有“位置感”,對未來有確定感。 的確,時代越是快速變動,人們越是希望找到依托。 但為了追求這樣的安全感,我們也會失去很多東西。我們會因為害怕,而將很多可能性擋在了門外。 但如果把時間拉長,會發現這種安全感其實很脆弱。 變故隨時可能發生……到那時,是否還有足夠的勇氣去應對? 插畫:Miranda Lorikeet 出色的人士,其實都是會容忍、接受甚至擁抱不確定性。 正視自己的害怕,通過害怕去尋找到自己人生中的匱乏。 匱乏產生憧憬,引領改變——可能會失敗,會跌得很慘,也可能會變得更好。 企業家傅盛有幾句話,說的就是他在這方面的思考: “我認為安全感的本質,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險。” “追逐安全感很正常,但很多人成為了安全感的奴隸。” “安全感是給予,不是索取。恐懼越多,索取越多,不安全感反而遞增。' 最終極的安全感,是不需要安全感,是接受不確定性,是內心無所畏懼。 “風會熄滅蠟燭,卻能使火越燒越旺。” 正因為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所以,我們需要建造安全邊界。 這個邊界不是筑起圍墻,它要寬廣,寬容:鼓勵你去大海里沖浪,但給你一套趁手的裝備;支持讓你去外面闖蕩,但晚上總是留著一盞燈…… 這條邊界常以平凡的面目示人。 有些時候,它是一個小物件,比如深夜加班時,伴侶幫我們點的太平洋咖啡:“別著急,我一會兒去接你。” 或者朋友間大吵一架后,用來修補關系的雪花啤酒:“咱倆能有啥隔夜仇?” 也有些時候,它化身為可以容納我們情緒的場所:陪媽媽一起逛ole超市,是快節奏生活難得的調劑;而在萬象影城里,借著黑暗的掩護,我們可以跟著角色命運的起伏,痛痛快快地哭一場。 安全邊界發揮作用時,就是這么不露聲色,它沒有超人打怪的轟轟烈烈,但卻在每一個細碎的崩潰時刻,實實在在地提供過給養。有這份陪伴在,你就不害怕了。 華潤一直相信有溫度的陪伴在生活中的價值,他們最近拍了個廣告片:《美好,就在身邊》,講的也是這回事兒: 每個階段,每個地方,從消費到健康,從城市到家,華潤都想守護著美好生活的安全邊界。 它不是完全屏蔽風險,但想帶給人面對風險的勇氣。 人生路上總會有磕磕絆絆,苦辣酸甜;再美好的生活,也會有疲憊、沮喪,大大小小的遺憾。 如果貪戀每一個安全感,抓住不放,就會止步不前。 心理學家說,“我們每個人就像生活在蛋殼里。被自以為是的安全感填滿周身……對于一個雞蛋來說,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有時,放開手也是擁有; 有時,不需要安全感就是自由。 風風雨雨,四面八方,都是好生活。 ?? 來聊聊:你日常的不安,靠什么緩解? ???? |
|